

隨手關燈、垃圾分類、變廢為寶…這些看似簡單的行動,藏著改變地球的能量。當課本里的“循環經濟”變成手作堆肥箱,當“可持續發展”化作生態菜園,的少年們,正用創意實踐重新定義綠色生活,共同守護美麗的家園。

微觀世界里的生態啟蒙
“看!我們的堆肥箱溫度達到了 53°C !”同學們興奮地記錄著數據,在觀察廚余垃圾轉化為黑土的過程中,抽象的“循環經濟”概念在心中變得具體可感。酵素實驗室里,同學們按照1:3:10的比例調配紅糖、果皮和水,加深了他們對“變廢為寶”的理解。
這些“微觀察”活動讓環保理念變得具象,大家在沉浸式體驗中將環保認知內化成了行動。課間,校園里的“綠色革命”也如火如荼地上演著,“環保小衛士”們有的督導垃圾分類、有的記錄雨水收集情況,這些看似微小的行動,累計實現日減碳量100余斤。
廢物重生的創意實踐
科創實驗室里,廢棄材料正在經歷華麗蛻變:礦泉水瓶變身“水火箭”、舊紙箱被改造成“新型綜合農場”…“一米菜園”里,同學們將廢棄材料改造成種植箱,收獲了花和蔬菜的同時,也理解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在項目式學習下,同學們的創造力被廢舊材料激發變身“綠色工程師”,創意發明也取得了成果,其中“公交出行打卡地圖”帶動 78% 家庭改變了接送方式。“做中學”的模式培養了大家的責任擔當,建立起“個人行為一生態影響”的因果關系認知,實現了知行合一。




游戲中的生態智慧
校園的“蔚藍地圖”打卡活動,讓垃圾分類、低碳出行等行為變得游戲化,樂趣無窮,“今天你點亮了幾顆環保星?”成為校園的流行語。藝術課上,快遞箱變身舞臺道具、水果網套被巧用來制作藝術作品、紙殼變成了精美樂器當低碳行為從被動變為主動,環保習慣自然形成。
學校也努力讓綠色理念從校園輻射到家庭和社會,通過《家庭碳手賬》,學生與家長從衣、食、住、行四方面記錄碳排放,全校 90% 以上家庭在踐行低碳生活;每個寒暑假有200個家庭參與“21天挑戰”,將環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知媽綠先鋒工作坊”促成了社區、垃圾分類宣教中心和海爾集團的聯動,開展了“舊物新生市集”“減塑行動”等活動;建立“低碳生態教育聯盟”輻射11所兄弟學校,形成區域性的生態文明教育網絡。
在“雙碳”目標和“養正教育”理念的引領下,從認識到行動,從創新到傳播,學校以系統化、生活化的教育實踐讓生態文明理念真正落地生根,培養了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未來公民,孕育著改變未來的綠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