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陸恢(1851年—1920年),原名友恢,字廉夫,號狷叟,江蘇吳江同里人,清末民初書畫家,所藏善本碑帖頗豐,雅好金石,精于鑒賞。光緒十二年(1886年),陸恢由同里遷居蘇州,并在蘇州結識了晚清著名金石學家吳大激,陸恢憑借其在書畫藝術上的極高造詣經常參與由吳大激組織的各種書畫雅集活動,此后也成為吳大澂諸多幕僚中的一員,依托吳大激個人的金石收藏和周圍的金石研究群體,他得以開拓自己的眼界,從而為其后的金石收藏研究之路打下基礎。陸恢先后隨吳大激遠赴京城、湖南,其間結識了諸多書畫名流,如其在《郵園詩抄》中所謂:“光緒壬辰癸已間,吳縣吳憲齋中丞巡撫湖南,余隨幕至長沙。其時海宇宴安,湘中京朝官在籍者,長沙王葵園閣學、湘潭王壬秋侍講、葉煥彬吏部、道州何詩孫觀察、永明周笠樵舍人,皆聚居會城,與中丞為文字之好。余亦從容游宴,得隨諸君子談文考古,極一時縞纻之歡?!惫饩w二十一年(1895年)陸恢辭去吳大幕僚返回蘇州專研書畫,此后受著名收藏家龐萊臣之邀赴上海,陸恢在上海以鬻書畫為生,龐虛齋所藏書畫碑帖甚豐,他得以遍臨歷代經典。1912年陸恢作《寄意山水冊》送給友人張唯庭,其中記載了在上海龐虛齋處飽覽名跡的經歷:“余客滬江龐氏寓齋,時與鞾廬幾席相接。遇有余閑,共將主人藏畫深心討論,固十年談藝友也。凡宋元明名跡及國初諸老之精微,余所醉心而略有所獲者,鞾廬能知之。故仿古人筆,以正知己?!保ㄞD引自李軍:《陸恢 lt; 寄意山水冊 gt; 小記》,載《藝術品》2019年第9期)陸恢在二十世紀初的海上畫壇頗受人尊崇,其知識豐富,才華出眾,盛名獨占大江南北,并影響到日本,因從游者眾,故民國間蘇滬兩地藝苑名家大多出其門下。陸恢雖以繪畫名揚海上,但其極重視書法的研習。如其隨龐氏寓滬上時“雖至煩紛,夜必讀經史,或考訂金石文字。得賣畫資,輒以易碑拓,朝夕臨摹,書法出入漢魏六朝。所書碑志甚眾,皆雄茂遒勁,有古金石刻風度”[2。陸恢作為晚清民國時期卓有成就的書畫家、金石學家,其聲名之顯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在繪畫藝術上的成就,而其書法藝術則明顯未受到足夠關注,本文就陸恢的書法風格展開討論。
一、楷書:由唐楷上溯北碑
陸恢的楷書早期受到唐楷影響頗多,雖然陸恢所處的時代已是清代碑學大興之際,但受傳統科舉應試的影響,士夫文人的書法啟蒙瑯琊畔秦碑諸萬廟前尋漢柏仍然以唐楷為基調。陸恢早年曾參加科舉,但因為他父親為太平軍服務過,所以被迫中斷了科舉之路。陸恢雖然其后致力于金石研究,書法風格以北碑為主,但其早年書法風格具有鮮明的唐楷特征,這從其光緒十六年(1890年)所書《扇面》可以看出。陸恢此作分別節臨《文安縣主墓志》《蘇孝慈墓志》及《張猛龍碑》,雖是臨摹北碑,但從其用筆的輕盈及線條的提按來看,更多是以唐楷的筆法來臨摹,尤其在用筆方式及墨色變化上借鑒了褚遂良楷書的痕跡。再從其光緒十八年(1892年)年所臨《爨龍顏碑》來看,此作在用筆上儼然一副唐楷體貌,《爨龍顏碑》的隸意特征如起筆處的方切與收筆處的雁尾全然不見,雖曰臨碑,實則創作,在整體面貌上則去《爨龍顏碑》遠矣,反而更多以唐楷尤其是褚遂良楷書的風貌為之。
光緒十二年(1886年),36歲的陸恢定居蘇州,此時他對金石考古、收藏的研究熱情高漲,在書法風格上也全面轉向北碑。蘇州濃厚的金石學風氣給陸恢以新的學養,當時在他交往的這些朋友中如潘瘦羊(潘祖蔭之兄)、俞粟廬、吳昌碩等人均注重金石研究,他亦開始廣搜碑拓。好友俞粟廬曾在給兒子俞振飛的信中要他向陸恢學習其成功經驗,并說:“時在光緒十余年中,我與廉夫正在廣搜碑刻,肆力用功時,彼等時常竊笑,以謂此乃磨刀背也。”金石學家潘鐘瑞在其《日記》中多次記載了其與陸恢進行碑拓活動的情景,這些記錄有相互觀賞新獲碑帖,也有相互在碑拓上作跋,或相互借觀臨仿,也有一起去碑帖店看碑拓。陸恢在蘇州的住所是大井巷間壁即墨古堂法帖店,店主謝益卿亦經常攜拓本上門供陸恢觀賞。
陸恢45歲左右開始專注于南北朝碑刻,他認為書至北魏已造其極,并試圖將云峰之圓和龍門之方結合起來,在這兩種書風上找到突破口。約1896年左右得隋《龍藏寺碑》及《龍華寺碑》,并先后臨習,同時臨習的還有《王僧墓志》《劉懿墓志》《高湛墓志》《敬史君碑》等,肆力于從南北朝諸碑中汲取精華。特別對《云峰山論經書詩》《鄭文公上下碑》臨習頗多。陸恢每得一碑幾乎都會臨摹并嘗試用來創作,如在得到《龍藏寺碑》拓本后即用此碑風格進行創作,其所書《藤紙,銅瓶聯》即是此類,其在落款出標明:“時初得《龍藏寺碑》,因用其意?!标懟衷?899年秋八月復得《北魏刁惠公初拓》時也題曰:“予書于此碑最相近,久以未得善拓為憾,今得此亦臨池一助也?!?此一時期陸恢的楷書受《鄭文公碑》《刁惠公墓志》等影響結體呈扁方,筆畫外方內圓,在碑的嚴整中保留飄逸、蘊藉風雅的調子,形成結體寬博宕逸,筆力矯健的特點。
從陸恢的楷書《諸葛,瑯玡》聯及《陸義山送人詩》來看,其結體緊致、體勢開闊,在用筆轉折處外方內圓,這種特點尤其與碑學書家張裕釗的風格相似。陸恢對北碑書法金石氣的吸收形成了其楷書的新面目,逐漸由早期的圓潤柔美開始向多用方筆、峻利勁健方向發展了。
二、行書:碑帖兼容
陸恢的行書多見于題跋,早期的行書作品幾不多見,大多以落款的形式留存?,F存陸恢早期行書作品相對比較少,但從同治十年(1871年)所作《斜月黃昏翎毛花卉扇面》及同治十三年(1874年)所作《山靜日長圖》《老樹修篁圖》落款中能看出明顯帶有唐楷的影子,此時陸恢的行書并無明確的風格可言,幾乎是楷書的便捷快寫。此外如陸恢光緒四年(1878年)所作《山水冊頁十二開》落款則與王禮落款十分相像,學了陳洪綬一路。陸恢17歲拜同鄉劉德六(1805年一1876年)為師學習花鳥,后又與任厘瓚等在吳江同里組織樂安社研習書畫,從該時期的作品看大都與乃師落款相類。
陸恢行書的取法路徑,可追溯至其對傳統帖學的深人研習與金石考訂的深厚積淀。陸恢早年習畫之余,潛心書學,尤重晉唐法度。其行書根基源于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尤其是《集王圣教序》這一點可從其題跋《集王圣教序》中窺見端倪,他在跋文中盛贊懷仁集字“書與集皆第一手”,并強調“行楷中字字具雄強茂密之觀”,足見對二王書風的深刻理解。《集王圣教序》對陸恢行書影響頗深,陸恢的行書結體有些是直接借鑒《集王圣教序》的字形,這一點在其《題集王圣教序》中表現得尤為鮮明。此外在陸恢的其他行書作品《病起之作》及《古木修篁圖》題跋中也多見傳統帖學神采,尤其是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為吳大墩代筆的《致長順札》更是瀟灑出塵頗具魏普風神,有些字形甚至是直接借鑒了《集王圣教序》的結體(表1)。
隨著陸恢金石研究的不斷深入,其行書風格也逐漸由傳統帖學走向碑帖融合之路,由早期的華麗流美轉向寬博雄渾,在書法理念也上升到新的境界。如其1915年3月在題《李梅庵先生選臨法帖》時所言:“格律勝則或流于滯,謹嚴甚則難求其趣,書道有未盡焉。士君子補偏救弊,不得不兼求古人。箋奏文稿尺牘一切行草之書,以博其縱蕩流麗之觀,此書之逸品也。逸、神、能三品備而書無缺陷矣?!钡靡嬗诮鹗娴难眨龟懟謺ú⒎蔷窒抻谔麑W范疇,其早年“書工漢隸”的經歷為行書注入金石意趣,強化了線條的厚重感與結構的方整之勢。如其1906年所作行書《江南春手卷》題跋在行筆上增加北碑方切之勢,結體更為緊致且收放明顯,整體上呈現北碑寬博之勢。陸恢的行書具有典型的碑帖融合特征,又如其《應求,情性聯》,此作在線條表現上極具凝練圓渾,這與其長時間臨摹《鄭文公碑》等北碑關系密切,同時行筆的靈動又兼具帖學風神。陸恢的行書在北碑的基礎上融合諸家,風格較為多變,金石學的修養使其行書在靈動中兼具古拙之氣,加之與吳大交游密切,得以遍覽吳氏所藏明清書畫,其中不乏董其昌、王鐸等帖學大家的墨跡,進一步滋養了其行書的筆墨語言。
三、隸書:清勁樸拙
隸書是陸恢重點研習書體之一,特別到中后期他的書法大都以隸書面自出現,甚至畫款也是每每隸書與行楷書結合,形成特殊的面目。在風格上以漢隸為主,旁參魏晉六朝。陸恢早期隸書留跡不多,目前看到留存的僅有1885年為好友金心蘭作《冷香居士記事圖十二開》寫有隸書四字,有明顯《史晨碑》風格。據陸恢學生汪克塤回憶,陸恢研習隸書初從《上尊號》《受禪表》人手,此二碑方整峻麗、形體整齊、疏密均勻,恰與此時行楷書的審美趨向有相似之處。同時也涉獵多種碑刻,如《衡方碑》《郁閣頌》《范巨卿碑》《武榮碑》《尹宙碑》《石門頌》《西狹頌》《武梁祠石刻》《石門銘》等等,自前均有臨本傳世。
中后期陸恢又以習《史晨碑》《曹全碑》為主,將《禮器碑》《曹全碑》《鄭固碑》等風格融為一爐。同時將風格相類的《尹宙碑》《石門頌》和《石經》進行比較研究。如其認為《曹景完碑》為“漢代妙品,初見極腴潤,但諧習久知縱橫變化無所不可?!边@階段臨創雖以《史晨》《曹全》基礎風格為主,但實際上已打破了各體界限,將個人風格融人其中,字形復以扁方為主,遒勁內斂,筆畫方圓兼備。陸恢對漢碑是極為推崇的,如其在1914年為誦莊先生作《隸書七言聯對聯》時題:“近復移其好于漢分書矣?!蓖瑫r對漢碑極有心得,如在1915年冬日題《陳鴻壽王學浩扇面》:“分隸之善者必資漢碑,而漢碑在世者人皆見之,然習者未必皆善,則悟為尚,曼老食古能化,于伊桂諸家中獨饒生趣,觀此手跡便知妙悟?!?/p>
陸恢的隸書在整體上表現為一種清勁樸拙的風格特點,如其所書《三闕,六朝》聯,線條圓渾靜穆,用筆極為爽勁,落款小字將北碑楷書與漢隸風格相融合,兼具端莊與飄逸;《遍訪,靜觀》聯則用篆書筆意為之,筆筆逆鋒,雁尾波磔處融合《曹全碑》的飄逸之勢;《翰墨,金石》聯則墨色雅潤、用筆清勁,結體一派《張遷碑》樸拙之氣。陸恢的隸書取法直溯東漢碑刻,尤以《乙瑛碑》《鄭固碑》等為宗。如《鄭固碑》“寬博舒展,古健雅潔”的結體特征,在其作品中可見端倪。他注重對漢代隸書“蠶頭燕尾”“化圓為方”等筆法的提煉,同時強調對碑刻金石氣的保留。例如其《隸書八言聯》,橫畫起筆藏鋒如蠶頭,捺畫收筆挑鋒似燕尾,線條波磔分明,顯見對漢隸典型技法的精準把握,從陸恢隸書的整體風格來看,可謂是兼具書卷氣的清勁與金石氣的雄渾。
陸恢的隸書風格,是晚清碑學運動與江南文人傳統交織的產物。他通過對漢隸經典的深入研習與金石考據的積淀,構建了以“精工穩實”為表、“古雅渾穆”為里的藝術語言。其作品既是對漢隸法度的忠實傳承,亦是對碑帖融合的積極探索,在清末民初書壇獨樹一幟。
結語
陸恢書法初受同里諸先賢的影響,在習顏真卿、柳公權等唐楷基礎上,受蘇州濃烈的金石書風影響,在隨后的時情性酒徒真間里廣搜碑刻,進行了長期深人研究,并自號“碑癡”,達到了得買畫資輒易碑拓,朝夕臨摹的癡情程度。幾乎收集了康有為《廣藝舟雙輯》書上六品碑目中所有的碑拓。大量的藏碑與研習,對碑拓之間的比較和理解,復又與自身的性格特征相融合,形成了具有強力金石氣的書法風格和古樸雄健、老辣蒼潤的特點。如楷書突出了北碑的方勁、剛強,每一筆都力透紙背、人木三分,每一根線條都堅實有力,但不失靈動雋雅。而他的隸書晚年后又與行楷法相結合,在用筆和結體上相互融合。他的典型隸書風格與他的行楷在字形、運筆等方面相互靠近,如隸書有楷書的方正,楷書富有隸意等,形成了陸恢自己獨特的金石書法風格??v觀陸恢一生習書規跡,由帖而碑,再由南北朝刻石及龍門造像再上溯秦漢,形成了陸恢獨特的金石書法,即融合碑帖,沉穩規矩、秀潤雋雅、結構內斂,并與當時習碑風氣中追求粗重、怪拙相區別,保持著士大夫的儒雅和精致。
(作者:王吉凱,南京藝術學院書法學博士。葛鷹,無錫市美術家協會理事)
參考文獻:
[1]葉德輝.葉德輝詩文集[M].長沙:岳麓書社,2010:819.
[2]顧霞,李軍.陸氏家藏《廉夫公墓志銘》初拓集錦冊述略[J].書法,2016(5):53.
[3]唐葆祥.俞粟廬書信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3.
[4]上海書畫出版社.北魏墓志名品·刁惠公碑初拓[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