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蚊子叮咬后會呈現不同的狀況,有的人是面積較大的包,有的人是較小的紅點,這主要與蚊蟲的毒性和我們自身免疫系統的反應程度有關。
免疫系統的構成要素包括免疫細胞、免疫器官以及免疫物質,其主要職責是與外來病原體和體內變異細胞展開斗爭,以此保障人體的健康狀態。在正常人體的諸如血液、組織液、分泌液等各種體液中,存在著許多具備殺傷或抑制病原體效能的物質,比如溶菌酶、防御素、吞噬細胞殺菌素、組蛋白之類。當病菌、病原體等致病微生物侵入人體后,免疫系統中的巨噬細胞會首先將其分解成一個個片段,接著在自身表面呈現出來,成為抗原。
當病原體進入機體的血液、淋巴液等部位時,B細胞(源自骨髓的多能干細胞,參與體液免疫)會因受到外部抗原的刺激而改變形態,使體積增大,轉變成漿細胞,可分泌抗體來專門結合并清除抗原,從而發揮體液免疫功能;而當病原體進入細胞內部時。T細胞(來源于骨髓的淋巴干細胞,參與細胞免疫)能夠發揮細胞毒性作用,對抗原或異物進行清理,維護人體健康。在感染首次被抑制住以后,免疫系統會對該致病物質留下記憶,這樣以后如果再碰到相同致病物質入侵時就能準確且快速地做出回應。
一般來說,被毒性較強的蚊蟲(如花蚊)叮咬后,身體會出現較為強烈的癥狀和瘙癢感。
如果你以前從未被某種蚊子叮咬過,那么初次遭遇時,情況會更加特別。當蚊子將口器插入你皮下組織的血管中時,它會從唾液腺中分泌出一些物質,這些物質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凝固,確保口器能夠順利拔出。當蚊子完成吸血并將口器拔出后,毛細血管會出血,形成一個小淤點。再加上蚊子的分泌物,它們共同作用,引發了輕微的炎癥反應,于是我們看到的便是一個小紅點。
在這個時候,由于我們的免疫系統還未能識別這種“外來事物”,所以并不會立即形成蚊子包。然而,免疫系統并非無動于衷,它會默默記住這個“不速之客”。當下一次再遇到同一種蚊子叮咬時,免疫系統就會迅速做出反應,在幾秒鐘內召集眾多免疫細胞。這些免疫細胞會產生組胺、細胞因子等物質,它們就像是“信號兵”,傳遞著身體的指令。組胺會導致毛細血管擴張,進而產生瘙癢感;而細胞因子則會進一步誘發炎癥,于是原本的小紅點就演變成了又大又癢的蚊子包。
有趣的是,如果頻繁地被同種蚊子叮咬,免疫系統的反應也會逐漸變得“麻木”,不再產生強烈的反應。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隨著時間的推移,身體對于蚊子叮咬的反應會逐漸減小,蚊子包也不再那么明顯。
(摘自2024年6月4日《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