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EAV模型的核心在于,抑制評估機制導致的非理性沖突,通過制度化的機制疏解沖突。唯有通過可執行的情感契約設計和制度化工具(例如動態條款、第三方驗證),實現情感價值的可測量化與可執行化,科學地設計談判工具,規劃情感理性化的平衡路徑,抑制離婚沖突中的非理性估值偏差與情感對抗,方能在司法框架內實現“情感理性化”與“制度彈性化”。
在此,我們特別提醒和聲明的是,雖然EVA提供了量化邏輯和指標,但企業家在事務中務必警惕過度量化陷阱,達到“情—理—法”的平衡。唯有將冰冷的經濟模型注入充滿人性化的彈性溫情,方能在企業持續經營與家族創傷修復之間,找到可持續的“情感—經濟平衡點”。
構建動態視角的SEW-EAV反饋機制
離婚EVA估值模型的局限性在于評估情感價值具有極強的主觀性,量化數值高度依賴于家族成員的坦誠度,因此較易產生主觀性陷阱。例如,雙方均策略性地夸大情感收益,宣稱“企業是我生命的全部”,或者隱瞞情感成本,淡化決策沖突中的歷史記錄,導致估值偏差。因此,構建動態反饋機制,進行法律與心理的協同,達到情感理性化和制度彈性化的平衡尤為重要。
此外,在離婚全過程管理中,情感收益與情感成本的動態變化增加了評估過程和結果的復雜性。我們建議納入“危機適應性”的動態視角,進行動態機制調整。
1.設計動態權重的系數。為了反映離婚后雙方情感聯結弱化對企業價值的長期影響,可引入“情感影響衰減因子”,進行動態貼現。例如,離婚后情感依戀迅速衰減,退出方的情感收益可能在三年內衰減50%,或者一方再婚后對企業情感溢價歸零,由此可以引入“情感折舊率”進行修正,在離婚資產分割時按時間軸調整補償金額。
2.引入動態調整FIBER維度。離婚后的雙方可能更重視代際傳承,而非自身的絕對控制。因此,可在二代接班后,將EAV模型中的代際承諾強度權重比例從20%調升至35%。如果發生兩次傳承修復SEW,則情感成本現值的貼現率需降低;反之,若SEW持續惡化,則提高情感成本貼現率,以反映長期風險。
3.制定“情感價值重估觸發條款”。離婚后雙方情感衰減的速度一旦具有較大差異,可能導致模型失效。因此,可以約定情感維度的權重再分配條件,例如一方再婚,子女明確拒絕接班,或者重大戰略轉型時啟動二次評估,等等,確保估值模型隨著情感狀態進行動態調整。
4.制定風險分攤的“情感期權協議”。允許退出方持有“情感溢價期權”,若未來企業出售價格超過約定閾值,可按比例共享溢價部分,將當下的爭議轉化為長期的風險共擔。
使用情感溢價效應的對沖工具
對多數退出方而言,離婚往往不是終點,而是工作和生活的另一個起點。由此,我們引入時間軸維度,結合EAV模型與離婚協議中的分期支付、股權回購期權等工具,將情感價值爭議轉化為時間軸上的風險共擔分攤機制。例如,約定將三年內的企業增值部分,按照情感衰減系數進行再次分配等。
此外,在實務中需警惕過度量化導致加劇沖突,要爭取實現定量與定性的平衡。在評估情感溢價時,可同步設計非財務補償條款,例如保留企業品牌署名權、家族委員會榮譽席位,以填補貨幣化模型無法覆蓋的SEW損失。具體可采取以下措施:
1.無形資產的資產分割和SEW補償條款。允許退出方保留非經濟性符號的所有權,將企業或家族的文化元素(例如聯合創始人名義、家族徽章、辦公室等)從股權中剝離,對無法貨幣化的情感價值(例如聲譽),通過各種形式進行保留,設計非財務條款的方式補償。例如,李國慶雖退出當當公司的管理,但仍保留“聯合創始人”頭銜。
2.在離婚協議中設定“情感溢價托管賬戶”。要求控制方將情感溢價部分(例如估值超出市場公允價值的30%)存入第三方托管賬戶,并按“情感折舊率”(例如年折舊率8%)逐年返還。此設計可緩解控制方的現金流壓力,同時約束其策略性夸大溢價的動機。
3.采用“反向競價機制”。雙方匿名提交可接受的情感溢價比例,以價低者為基準展開協商,削弱策略性夸大動機。例如,若雙方分別提交了40%和25%,則以25%為起點談判,抑制錨定效應導致的非理性僵局。
實現法律與心理的協同
客觀而言,婚要離得好,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建議可將心理學機制與法律架構下的情感契約相融合,進行可執行化的設計。
1.引入情感價值聽證會制度。由家族咨詢師、行為經濟學家與律師三方組成評估組,通過心理所有權量表測量雙方稟賦效應強度,作為法庭調解的參考依據。
2.規劃心理所有權的剝離路徑。幫助退出方進行儀式性退出,設計“情感告別儀式”(例如保留名譽董事頭銜三年),緩解自我身份斷裂的創傷。實證顯示,此類儀式可使退出方的情感溢價主張降低12%~15%。12
3.流動性壓力測試。在情感溢價支付方案中,可以模擬假如經濟下行期可能出現的極端現金流場景,設定支付上限。
4.構建治理“防火墻”。在離婚協議中明確情感條款的行使邊界,例如品牌署名權僅限內部、不能對外公開等。
作者高皓系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全球家族企業研究中心主任,安靜系高級研究專員
參考文獻:
1.Nicholson, N.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nd family business: A new synthesis for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Family Business Review, 2008.
2.Timothy J. Morgan, Luis R. Gómez-Mejía. Hooked on a Feeling: The Affective Component of Socioemotional Wealth in Family Firms[J]. Journal of Family Business Strategy, 2014.
3.Gómez-Mejía, L. R., Haynes, K. T., Nú?ez-Nickel, M., Jacobson, K. J. L., Moyano-Fuentes, J. Socioemotional wealth and business risks in family-controlled firms: Evidence from Spanish olive oil mill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7.
4.M. P. Johnson, K. J. Ferraro. Research on Domestic Violence in the 1990s: Making Distinctions[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2000, 62(4):948-963.
5.Astrachan, J. H., Jaskiewicz, P. Emotional returns and emotional costs in privately held family businesses: Advancing traditional business valuation[J]. Family Business Review, 2008.
6.Zellweger Thomas. Risk, Return and Value in the Family Firm[J]. University of St. Gallen, Business Dissertations, 2006.
7.Zellweger Thomas. Risk, Return and Value in the Family Firm[J]. University of St. Gallen, Business Dissertations, 2006.
8.托馬斯·澤爾韋格,高皓.家族企業管理:理論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1.
9.Zellweger T M , Astrachan J H . On the Emotional Value of Owning a Firm[J]. Family Business Review, 2008, 21(4):347–363.
10.Zellweger, T. M., Kellermanns, F. W., Chrisman, J. J., amp; Chua, J. H. Family control and family firm valuation by family CEOs: The importance of intentions for transgenerational control[J].Organization Science, 2011.
11.Astrachan, J. H., Jaskiewicz, P. Emotional returns and emotional costs in privately held family businesses: Advancing traditional business valuation. Family Business Review, 2008.
12.Goodman, H. R. Divorcing Partners and Fighting Siblings: Using the Collaborative Law Model to Resolve Disputes in Family Businesses[J]. University of Miami Business Law Review,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