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創新驅動型經濟體,中國不斷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為歐洲中小企業來華拓展市場、謀求戰略性增長開拓了廣闊前景。
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在中歐經貿合作中具有格外重要的意義。中國與歐盟互為重要貿易伙伴,雙方經濟深度依賴。2024年,中國為歐盟最大的進口來源地(占歐盟外進口總額的21.3%),第三大出口市場(占歐盟外出口總額的8.3%)。
作為歐盟經濟支柱的中小企業,正是推動這一增長的重要力量。目前約2千萬家中小企業活躍在歐盟市場,它們早已洞察到了中國龐大市場的消費潛力,正通過戰略性布局搶占發展先機。
然而受限于自身規模與資源,歐洲中小企業在華經營仍面臨諸多挑戰。其中,知識產權保護尤為引人關注。外資企業知識產權的保護,直接影響投資者信心,也關乎中國著力維護的公平貿易環境。
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取得實質性進展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中國將繼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穩外貿穩外資”。為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中國已實施包括知識產權保護在內的多項嚴格措施,切實保障外資企業合法權益。
“知識產權是創新的引擎。中國推動創新創業的舉措,使得知識產權保護和相關法規的落實得到了顯著改善,這受到歐洲中小企業的普遍歡迎。”歐盟委員會“中小企業在華知識產權服務站”項目經理、愛沙尼亞籍專家赫爾卡·尤爾根森表示。該服務站旨在為在華歐洲中小企業免費提供知識產權領域的一線業務咨詢。
近年來,特別是過去十年間,歐洲中小企業在華知識產權保護環境已發生顯著變化。尤爾根森總結道,中國《商標法》《著作權法》和《專利法》的修訂具有里程碑意義。這些修訂提高了侵權法定賠償標準、簡化了執法程序,并加大了對商標惡意注冊的懲處力度。中國2023年加入《海牙協定》,標志著知識產權保護再上新臺階。該協定簡化了國際外觀設計申請流程,為科技企業保護用戶界面等設計提供了巨大便利。
“這些進步反映了中國在推動知識產權體系與國際接軌方面的努力,同時也更好地響應了國內外企業的訴求。此外,這些舉措與時俱進,適應了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數字流媒體平臺等前沿技術發展。”她補充道。由此形成的是一個法律體系隨經濟技術發展同步演進的生態系統。
然而,盡管立法取得進展,歐洲中小企業仍期待政策改善能更快落到實處。“中小企業在華知識產權服務站”最新調研顯示,為在中國市場放心經營,多數歐洲中小企業表示它們需要“更大的安全感”,確保在自身權利受到保護的同時能獲得侵權損失賠償。這一點,對于大多數無力承擔高昂律師費用的歐洲中小企業而言尤為重要。
“在取得諸多進步的同時,立法升級與中小企業實際體驗改善之間仍存在時差,”尤爾根森指出,“我們期待中國立法的改進能更及時地轉化為歐洲中小企業對中國友好營商環境的切實感受。”
提升歐洲中小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中國市場巨大,是全球最重要的市場之一。歐洲中小企業都非常期待在這里開展業務,許多企業確實在這里發現了商機,但它們仍面臨諸多挑戰。”尤爾根森表示。
談及知識產權保護,“中小企業在華知識產權服務站”的中方業務顧問盧藝丹指出,知識產權維權對于歐洲大企業而言都是耗時耗力且復雜的工程,對中小企業更是如此,且賠償金額往往難以彌補實際損失。因此,她的工作重點是通過熱線服務幫助中小企業提前做好預案,這也是該機構提供的核心服務之一。
在日常工作中,她發現許多中小企業并不清楚自身擁有的全部知識產權,也不確定該如何保護它們。有些企業可能對中國的專利制度更為關注,卻忽視了商標或外觀設計保護的重要性。如果企業能提前了解中國知識產權環境、運作機制、注冊流程,并做好充分準備,就能提前做好商業決策。這樣正式進入中國市場時,很多知識產權保護相關問題就能更順利地解決。”
尤爾根森對此深表認同。“大企業有法務部門,不需要我們提供建議。但對中小企業,特別是家族式經營的紅酒莊、香腸奶酪等農產品生產商來說,他們既無力聘請維權律師,也缺乏市場顧問資源。”她補充道,“我們提供的免費服務不僅能讓中小企業獲得建設性的商業建議,更能提升其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為市場準入做出更充分的準備。”
該服務站通過組織培訓工作坊和網絡研討會等方式與更多歐洲中小企業取得聯系。同時服務站的中外方工作人員積極參與全國各地展會,希望為更多有需求的歐洲中小企業提供服務。
展覽會既是企業會見客戶與商業伙伴的重要場合,也是把握行業趨勢、識別競爭態勢、發現潛在侵權行為的窗口,在幫助歐洲中小企業建立人脈、了解中國市場動態方面具有關鍵作用。因此,展覽會成為服務站開展培訓和直接提供幫助服務的重要陣地。
“歐洲中小企業參與的展覽會很多,規模最大的當屬每年在上海舉辦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多數企業在參加進博會后,還會參加行業專項展會,比如在上海和深圳舉辦的全球最大食品飲料展西雅展(SIAL)、在深圳舉辦的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等。”尤爾根森詳細介紹道,“在華開展業務的歐洲中小企業主要來自食品飲料行業。我們每年都會現身這些展會,與嘗試進入中國市場的各個行業領域的企業交流洽談。”
助力破解在華知識產權保護難題
2024年,在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舉辦的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知識產權工作座談會上,局長申長雨表示,將幫助解決外資企業在知識產權方面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服務,為外資企業在華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盡管中國政府部門持續加大打假力度,許多歐洲中小企業在嘗試進入中國市場時,仍會被一些侵權案例嚇退。
“未雨綢繆至關重要。我們聽到的許多維權失敗案例,其實都可以通過提前采取知識產權保護措施來避免。”尤爾根森進一步補充說,“那些參加過我們培訓、研討會并采取適當保護措施的歐洲中小企業,往往都會分享成功的知識產權保護經驗。”
2021年,荷蘭初創企業InMotion VR(專注于通過虛擬現實方案解決物理治療難題)通過贏得中國香港地區大客戶實現了戰略突破,從而成功進入亞洲市場。雖然目前該客戶是其唯一的亞洲客戶,但該公司預計將在整個亞洲逐步拓展業務。
意識到在陌生司法管轄區的運營風險,InMotion VR提前在歐洲通過版權登記、商標保護(涵蓋公司名稱、產品和標識)以及圖形用戶界面外觀設計專利來保護自身知識產權。為應對中國的知識產權環境,該公司咨詢了“中小企業在華知識產權服務站”,并獲得了關鍵信息:需要在中國內地(大陸)及港澳臺地區分別進行知識產權注冊。
面對這種復雜局面,InMotion VR優先在香港(其運營基地)和內地進行了注冊。這一決策解決了兩個戰略風險:一是不同區域的假冒行為,二是可能阻礙未來市場準入的惡意商標搶注行為。通過確保跨法域知識產權保護,InMotion VR公司得以安全擴展業務,同時降低了在亞洲這一高增長市場的法律風險。
這個案例說明,歐洲中小企業在開拓中國多個司法管轄區市場時,必須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知識產權戰略,在即時運營需求和長期區域發展目標之間取得平衡。尤爾根森和盧藝丹都認為,未來,要持續創造更多成功案例,她們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并與中國的商業支持機構、各家商會加強合作,從而為歐洲中小企業提供更優質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