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是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主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融合應用、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促進公平與效率更加統一的新經濟形態。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是前所未有的,正在推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變革,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是指為產業數字化發展提供數字技術、產品、服務、基礎設施和解決方案,以及完全依賴于數字技術、數據要素的各類經濟活動。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將數字經濟的類型劃分為數字產品制造業、數字產品服務業、數字技術應用業、數字要素驅動業、數字化效率提升業。前4個為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第5個為產業數字化部分,為我國數字經濟核算提供了統計標準、口徑和范圍。
為了對地市級數字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科學測度,結合地區數字經濟的發展實際,探索建立能夠反映數字經濟發展情況的數字經濟評價體系,對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發展目標提供數據支撐。同時,能夠為地市級城市的政策制定、政策評價等提供參考,助力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地市級數字經濟發展評估指標體系的目標及原則
地市級城市應立足地區實際,突出當地特色,建立數字經濟發展指標體系,對未來5年的數字經濟發展戰略進行指標量化,更準確地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和“勢”,對當地各區、各部門發揮“指揮棒”的重要導向作用。通過數字經濟發展指標引領,凝聚各方力量推動當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打造數字經濟“新名片”。數字經濟發展評估指標體系的建立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是創新引領原則。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促進數字技術向當地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各領域廣泛滲透,形成以創新技術發展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以領域應用帶動技術革新的發展格局。
二是數據賦能原則。堅持以數字化發展為導向,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廣闊市場空間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充分釋放數據要素價值,激活數據要素潛能,以數據促進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高效貫通,推動數據技術產品、應用范式、商業模式和體制機制協同創新。
三是系統推進原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構建經濟社會各主體多元參與、協同聯動的數字經濟發展新機制。結合當地產業結構和資源稟賦,發揮比較優勢,系統謀劃、務實推進,更好發揮政府在數字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四是因地制宜原則。立足區域差異,將國家戰略框架與地方特色需求結合,形成適配性強、針對性高的實施路徑。依據地區相關規劃戰略定位、產業發展方向、數字資源稟賦、信息基礎設施,有針對性地開展數字經濟評價指標設計。
地市級城市數字經濟發展
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
地市級城市構建數字經濟發展評估指標體系既要覆蓋規模、創新、應用等核心維度,又要結合區域產業特色和技術變革趨勢?;跀底纸洕膬群彤數刂攸c發展的領域,以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為核心,綜合數據價值化指標、數字治理能力、驅動創新發展等進行設計,形成“多維指標 + 動態調整 + 應用導向”的立體框架。在此基礎上,構建包含數字經濟總體發展、數字產業化發展、產業數字化發展、數據價值化發展、數字治理能力發展、數字基礎設施發展、創新驅動發展7個一級指標,以及數字經濟總體發展情況、數字產業化增長水平、數字產業主體水平、制造業數字化融合、農業數字化融合、服務業數字化融合、數據要素資源體系、數據要素市場體系、數據要素應用體系、數字政務成熟度、智慧城市發展規模、網絡基礎設施規模、數據中心規模、物聯感知體系規模、創新投入規模15個二級指標,以及33個三級指標在內的地市級數字經濟評價指標體系。
本次研究結合當地數字經濟發展的實際,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三級指標權重進行賦值,其中7個一級指標權重分別為10、18、19、17、12、16、8,15個二級指標和33個三級指標的權重總值均為 100。
研究人員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同時借鑒浙江、福建、廣西、重慶等地的經驗,在選擇測算方法時,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辦法進行評估測算。以全國數據為基準,通過當地在全國排名、發展水平超過或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幅度等來測算數字經濟發展指標的權重值。對于地市級城市和全國數據均比較齊全的指標,采用定量的方法直接測算。對于部分無法獲取全國數據的指標,則采取類比分析法或專家意見法進行定性測算。指標權重及評分細則將依據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動態調整。
具體來看,數字經濟總體發展情況評估主要包括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和數字經濟規??偭?。評分標準采取線性比例轉換法,根據全部考評對象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和數字經濟總量分別進行排名,設定最高值和最低值,各考評單位的評分系數依據排名位置按比例分配。指標權重為10分。數據來源為統計部門。
數字產業化發展主要從數字產業化增長水平和數字產業主體水平兩個方面開展評估。一是數字產業化增長水平評估指標,包括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比增速和電子信息制造業(規模以上)產值同比增速。評分標準采取線性比例轉換法,根據全部考評對象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比增速和電子信息制造業(規模以上)產值同比增速分別進行排名,設定最高值和最低值,各考評單位評分系數依據排名位置按比例分配。指標權重為6分。數據來源為統計部門。二是數字產業主體水平評估指標,包括數字經濟領軍企業、軟件百強企業、獨角獸企業等數量規模。評分標準采取分段階梯式遞減評分法,考評對象綜合排名前5位可得滿分。排名位次遞減,每5位下降0.5分,直至分值權重為0。指標權重為12分。數字經濟領軍企業的數據來源為發展改革部門,軟件百強企業的數據來源為經濟和信息化部門,獨角獸企業的數據來源為科技技術部門。
產業數字化發展主要從制造業數字化融合、農業數字化融合和服務業數字化融合三個方面開展評估。一是制造業數字化融合評估指標,主要包括“兩化融合”貫標企業數量和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注冊量。評分標準采取分段階梯式遞減評分法,“兩化融合”貫標企業數量和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注冊量排名前3位得滿分。排名位次遞減,每3位下降0.5分,直至分值權重為0。指標權重為5分。數據來源為經濟和信息化部門。二是農業數字化融合評估指標,主要包括涉農電商交易額和數字鄉村創新項目數量。評分標準采取線性比例轉換法,根據全部考評對象涉農電商交易額和數字鄉村創新項目數量分別進行排名,設定最高值和最低值,各考評單位評分系數依據排名位置按比例分配。指標權重為6分。涉農電商的交易額數據來源為商務部門,數字鄉村創新項目的數據來源為農業農村部門。三是服務業數字化融合評估指標,主要包括電子商務交易額、互聯網醫院占比率、四星級以上智慧校園占比率。評分標準采取線性比例轉換法,根據全部考評對象的電子商務交易額、互聯網醫院占比率、四星級以上智慧校園占比率分別進行排名,設定最高值和最低值,各考評單位評分系數依據排名位置按比例分配。指標權重為8分。電子商務的交易額數據來源為商務部門,互聯網醫院占比率的數據來源為衛生健康部門,四星級以上智慧校園占比率的數據來源為教育部門。
數據價值化發展主要從數據要素資源體系、數據要素市場體系和數據要素應用體系三個方面開展評估。一是數據要素資源體系評估指標,主要包括數據資源共享編目規模和數據要素資源標準(基礎術語、交換共享、安全隱私、行業應用等)。評分標準為針對考評對象數據資源共享編目規模,采取分段階梯式遞減評分法。排名前3位得滿分,排名位次遞減,每3位則下降0.5分,直至分值權重為 0 數據要素資源標準(基礎術語、交換共享、安全隱私、行業應用等)按層級分類賦分法,國家級標準得2分、省級標準得1.5分、市級與行業級標準得1分。指標權重為4分。數據來源為相關數據部門。二是數據要素市場體系評估指標,主要包括數據確權機制、定價規則、交易制度及數據質量評估和信用評價體系。評分標準采取條件觸發式定額賦分法,考評對象每滿足一項(出臺一部數據要素市場化相關的規章制度、指導意見,或開展數據質量評估和信用評價工作,提供相關評估指標體系、出臺相關管理辦法文件,并落實常態化信用評估工作)得1分。指標權重為8分。數據來源為相關數據部門。三是數據要素應用體系,主要評估數據資源與產權交易案例情況。評分標準采取層級分類賦分法,需提供數據要素應用相關案例的上級表彰、新聞報道等材料。國家級表彰得5分,省級表彰得3分,市級表彰得1分。指標權重為5分。數據來源為相關數據部門。
數字治理能力發展主要從數字政務成熟度和智慧城市發展規模兩個方面開展評估。一是數字政務成熟度評估指標,主要包括政務服務線上辦理率和公共數據平臺開放數量。評分標準采取線性比例轉換法,根據全部考評對象的政務服務線上辦理率和公共數據平臺開放數量分別進行排名,設定最高值和最低值,各考評單位評分系數依據排名位置按比例分配。指標權重為4分。數據來源為相關數據部門。二是智慧城市發展規模評估指標,主要包括智慧城市應用場景量和公共信用平臺覆蓋率。針對智慧城市應用場景量,評分標準采取層級分類賦分法,需提供智慧城市應用相關案例的上級表彰、新聞報道等佐證材料。國家級表彰得5分,省級表彰得3分,市級表彰得1分。公共信用平臺覆蓋率采取區間分段賦分法,覆蓋率 ?90% ,得3分; 80%? 覆蓋率 lt; 90% ,得2分; 60%? 覆蓋率 ,得1分;覆蓋率 lt;60% ,得0分。指標權重為8分。數據來源為相關數據部門。
數字基礎設施發展主要從網絡基礎設施規模、數據中心規模和物聯感知體系規模三個方面開展評估。一是網絡基礎設施規模評估指標,主要包括固定寬帶的家庭普及率、移動寬帶的用戶普及率和5G基站數量。評分標準采取線性比例轉換法,根據全部考評對象網絡基礎設施規模、數據中心規模和物聯感知體系規模分別進行排名,設定最高值和最低值,各考評單位評分系數依據排名位置按比例分配。指標權重為5分,數據來源為通信管理部門。二是數據中心規模評估指標,主要包括投入使用大中型數據中心數量和數據中心PUE(能源效率指標)平均值。評分標準按照投入使用的大中型數據中心數量,采取分段階梯式遞減評分法,排名前3位得滿分。排名位次遞減,每3位下降0.5分,直至分值權重為0。數據中心PUE平均值按層級分類賦分法,達到國家級綠色數據中心標準得3分,達到省級綠色數據中心標準得2分,達到市級綠色數據中心標準得1分。指標權重為5分。數據來源為經濟和信息化部門。三是物聯感知體系規模評估指標,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數量、智能電網示范應用場景數量和5G車路協同測試道路公里數。評分標準采取分段階梯式遞減評分法,規模量排名前3位得滿分,排名位次遞減,每3位下降0.5分,直至分值權重為0。指標權重為6分。數據來源為經濟和信息化部門。
創新驅動發展側重于評估年度創新投入規模,包括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和每方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件)評分標準采取線性比例轉換法,根據全部考評對象的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和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件)分別進行排名,設定最高值和最低值,各考評單位評分系數依據排名位置按比例分配。指標權重為8分。數據來源為科學技術部門。
地市級城市完善數字經濟發展評估指標體系的建議
地市級城市數字經濟發展評估指標體系具有全面覆蓋、特色突出、動態可調、數據支撐等特點,可有效引導資源配置,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完善地市級城市數字經濟評價體系,提出以下四方面的建議。
一是建立健全數字經濟領域統計制度。構建“統計 + 行業主管”聯動機制,以《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為基礎,結合區域特色產業增設統計子類目,針對當地主導產業制訂專項統計辦法。強化統計監測分析和發布解讀,加強對新質生產力、碳排放、消費投資、社會民生等領域統計監測,做好常規統計數據的發布工作。
二是建立數字經濟常態化監測評估機制。加強地市級城市的數字經濟常態化監測評估工作,將數字經濟指標納入當地績效考核體系。年度評估應與季度監測相結合,重點指標按季度通報,整體結果納入當地政府部門的考核體系。強化目標責任考核及動態跟蹤督查,各區、各部門相應建立數字經濟發展領導機制,推動相關區域與領域的數字化轉型。
三是建立數字經濟決策參考機制。根據數字經濟評價結果,探索數字經濟運行的大數據分析方法與應用,開展數字經濟決策參考建議服務,圍繞數字經濟發展中的關鍵核心問題、短板弱項開展針對性調研,建立相應的大數據監測指數體系,逐步形成常態化數字經濟大數據報告服務能力。
四是強化數字經濟智庫能力。設立數字經濟專家委員會,邀請國際、國內的知名院士專家、企業家提供決策咨詢,構建數字經濟智庫聯盟,引入外部智力服務,促進區域數字經濟高層次研究型人才培養和能力提升。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各類數字經濟展會、峰會和論壇,定期發布地區數字經濟發展報告、典型案例集。
(作者單位:北京北咨信息工程咨詢有限公司/武漢市互聯網與情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