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正處于生長發育關鍵階段,脾胃健康對于其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在成長過程中,一些青少年會出現食欲不振、體質差、發育比較緩慢等問題,脾胃功能失常是這些問題的重要原因。因此,家長應該加強對青少年脾胃健康的關注,及時發現并解決脾胃問題,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中醫對脾胃的認識
1.脾胃為后天之本
中醫將脾胃視為“后天之本”,《黃帝內經》有言:“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主運化,負責將飲食中的水谷精微轉化為氣血;胃主受納,如同“糧倉”般收納食物,初步腐熟后交由脾進一步運化。二者協同工作,將食物中的精華輸布全身,滋養臟腑、筋骨、肌膚。青少年正值生長發育的黃金期,對氣血需求旺盛,脾胃強健則氣血充盈,筋骨得以生長,心智得以潤養。若脾胃虛弱,氣血化生不足,會導致發育遲緩、體弱多病。
脾胃不僅關乎自身功能,更與五臟六腑緊密聯動。中醫認為“脾土居中央,灌溉四旁”,脾胃屬土,位居中焦,是全身氣機升降的樞紐。肝主疏泄,需依賴脾胃化生的氣血滋養,才能維持情緒穩定;肺主呼吸,但“脾為生痰之源”,若脾胃運化水濕失常,痰濕上犯肺臟,易引發咳嗽、氣喘;腎為先天之本,需脾胃化生的精微物質充養,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推動青少年的生長發育與生殖機能。脾胃功能正常時,臟腑各司其職,身體健康;若脾胃失調,則臟腑失衡,疾病叢生。
2.脾胃失調的表現
青少年飲食不節、嗜食生冷或油膩之物,易損傷脾陽,導致運化無力。水谷滯留化為痰濕,表現為口中黏膩、體倦身重,甚至肥胖;痰濕上犯肺臟則咳嗽痰多,下注腸道則大便黏滯。另一方面,脾胃虛弱使氣血生化不足,青少年可出現面色萎黃、精神不振,學業和運動能力下降。中醫經典《脾胃論》指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氣血虧虛不僅影響生長發育,還會削弱抗病能力,使外邪易侵,出現反復感冒等疾病。
脾胃失調還會波及情志健康。青少年學習壓力大、情緒波動頻繁,若肝氣郁結,可橫逆犯胃,導致胃脘脹痛、食欲不振;反之,脾胃虛弱致使氣血不能滋養肝臟,肝失疏泄,又會加重焦慮、煩躁或抑郁情緒,形成惡性循環。此外,脾胃與心、腎功能亦息息相關,脾胃壅滯可致心火亢盛,出現失眠多夢、口腔潰瘍;脾胃虛寒則腎陽失于溫煦,導致手腳冰涼、發育遲緩。
常見脾胃疾病的辨證分型
1.脾氣虛弱型
此證型多因長期飲食不規律、過度思慮或先天稟賦不足導致。脾虛則運化無力,水谷精微難以轉化為氣血,表現為食欲不振、食后腹脹、大便溏薄,且常伴面色萎黃、四肢乏力、精神倦怠。青少年若長期脾虛,氣血生化不足,可見發育遲緩、身高體重低于同齡人,甚至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下降。舌象多淡胖有齒痕,苔薄白,脈細弱。此類證型需以“補脾益氣”為治則,常用方劑如四君子湯,輔以山藥、蓮子等食療。
2.寒濕困脾型
青少年貪涼飲冷或久居潮濕環境,易致寒濕之邪侵襲脾胃。脾陽受遏,運化失職,水濕內停,表現為脘腹冷痛、口中黏膩、食欲減退,大便黏滯或腹瀉,身體困重如裹,頭昏沉。舌苔白膩,脈濡緩。此類證型常因夏季過食冷飲或冬季保暖不足誘發,治療需“溫中散寒、化濕健脾”,可選用理中湯加減,配合生姜、砂仁等溫性食材驅散寒濕。
3.濕熱蘊結型
飲食偏嗜肥甘厚味或外感濕熱邪氣,導致脾胃濕熱壅滯。濕熱膠著中焦,氣機升降失常,癥見脘腹脹滿、噯氣反酸、口苦口臭,大便黏滯臭穢或便秘,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青少年若長期濕熱內蘊,易生痤瘡、體味重,甚至因痰熱上擾出現煩躁失眠。治療宜“清熱利濕、調和脾胃”,方用茵陳蒿湯或甘露消毒丹,飲食中可加入薏苡仁、赤小豆等利濕之品。
4.肝郁脾虛型
青少年情緒波動大,學業壓力易致肝氣郁結,橫逆犯脾,形成“木郁土壅”之證。癥狀兼具肝郁與脾虛特點:脘脅脹痛、食欲時好時壞,情緒抑郁或易怒,常伴噯氣、腸鳴,女性可能出現月經不調,舌邊紅,苔薄白,脈弦細。此證型需“疏肝健脾”,可使用方劑如逍遙散,配合玫瑰花、佛手等疏肝食材,并注重情志疏導。
5.胃陰不足型
長期嗜食辛辣或熬夜耗傷陰液,可致胃陰虧虛。胃失濡潤,受納腐熟功能減弱,表現為饑不欲食、胃脘隱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結如羊屎,舌紅少津,苔少或無苔,脈細數。青少年若胃陰不足,常伴口腔潰瘍、反復咽干,夜間手足心熱。治宜“滋陰養胃”,方用益胃湯,食療可選用銀耳、百合、石斛等甘涼滋潤之品。
6.脾腎兩虛型
先天不足或久病傷及脾腎,導致脾不化濕、腎不溫煦。青少年患者癥狀表現為發育遲緩、骨骼瘦弱,畏寒肢冷,夜尿頻多,腹瀉且大便完谷不化,舌淡苔白,脈沉細。此證型多見于體質孱弱或早產兒,需“溫補脾腎”,可選用右歸丸合四神丸,同時輔以核桃、黑豆等補腎食材,并加強運動以激發陽氣。
中醫養護脾胃方法
1.飲食調攝
飲食調攝需順應四季變化,兼顧體質特點。春季陽氣升發,宜食辛甘發散之品,如韭菜、香椿、山藥粥,以助肝氣疏泄、脾胃運化。夏季濕熱交蒸,可多飲綠豆湯、冬瓜薏米湯,清熱利濕,預防暑濕困脾,可使用四神湯(茯苓、山藥、蓮子、芡實),此方平和,能健脾祛濕,尤其適合夏季食欲不振、大便黏滯的青少年。
秋冬季節則需溫補。深秋可常喝小米紅棗粥,小米性溫,紅棗補血,兩者搭配能暖胃益氣;冬季寒氣侵襲,推薦當歸生姜羊肉湯,羊肉溫補氣血,生姜散寒,當歸活血,三者合用可增強脾胃陽氣,改善手腳冰涼、畏寒乏力。需注意的是,進補需循序漸進,避免驟然食用過于滋膩的參茸類補品,以免加重脾胃負擔。日常飲食中,需遵循“五谷為養”的原則,主食應以大米、小米、燕麥等谷物為主,搭配當季蔬菜,如南瓜、胡蘿卜、白菜等,既保證營養均衡,又減輕消化壓力。
飲食習慣同樣關鍵。中醫強調“食飲有節”,即定時定量、細嚼慢咽。青少年應固定三餐時間,早餐尤其重要,早上7~9點進食小米粥、蒸山藥等易消化食物,能最大程度激發脾胃功能。避免空腹飲用冰鎮飲料或暴食辛辣燒烤,此類行為易損傷胃黏膜,引發胃痛、反酸。
2.經絡導引
中醫經絡學說中,脾胃與多條經脈相連,通過特定動作或穴位刺激,可調節氣機運行。八段錦中的“調理脾胃須單舉”是經典導引術:站立時左手掌心向上舉過頭頂,右手下按至髖側,同時配合緩慢呼吸,左右交替進行。此動作通過牽拉脅肋部經絡,刺激肝、膽、脾、胃經,能緩解胃脹、噯氣,特別適合飯后1小時練習。
穴位按摩是另一種簡便有效的方法。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四橫指),是足陽明胃經合穴,每日按壓3~5分鐘,力度以酸脹為度,可增強胃腸蠕動,改善消化不良。若青少年脘腹脹滿,可加按中脘穴(肚臍上4寸),用掌心順時針摩腹10分鐘,配合熱鹽袋外敷,能快速緩解積食。對于情緒緊張引起的胃痛,可按摩太沖穴(足背第一、二跖骨結合部前凹陷處),此穴屬肝經,按壓能疏肝和胃,調和氣機。
導引術中還需注重“以動助脾”。每日晨起練習五禽戲中的“熊戲”,模仿熊擺臂晃體的動作,能按摩腹腔內臟,促進脾胃運化;傍晚可散步30分鐘,緩步行走能加速氣血流通,幫助消化。避免飯后立即劇烈運動,否則氣血聚于四肢,反致脾胃供血不足,引發脘悶不適。
3.情志調暢
青少年面臨學業壓力時,易出現肝氣郁結、橫逆犯胃,表現為食欲減退、胃脘脹痛。此時可通過“噓字訣”調理:深吸氣后緩慢發“噓”音,同時目視遠方,重復6次,能疏泄肝火,緩解焦慮。家長可引導孩子培養書法、園藝等愛好,此類活動需專注手部動作,能將注意力從壓力源轉移,達到“移情易性”的效果。音樂療法在情志調攝中亦有獨特作用。中醫五音理論中,宮調式音樂(《春江花月夜》)對應脾胃,其節奏平穩、旋律悠揚,飯后聆聽15分鐘,能安定心神,促進胃腸蠕動。若青少年夜間因壓力失眠,可于睡前按壓神門穴(腕橫紋尺側端凹陷處),配合播放羽調式音樂(《梅花三弄》),此調屬腎水,能滋陰潛陽,改善心腎不交導致的入睡困難。
家庭環境對情志影響深遠。建議每周設立“無電子設備日”,全家共同參與包餃子、揉面團等勞作,通過肢體活動釋放壓力,面團揉捏的過程本身即是對手部勞宮穴(掌心握拳時中指尖處)的刺激,能清心火、寧心神。若青少年長期情緒低落、食欲不振,可在醫師指導下使用此方,配合陳皮玫瑰茶(陳皮3克、玫瑰花5朵泡水),疏肝理氣的同時避免藥性過燥。
小結
脾胃健康是青少年成長的關鍵保障,保護脾胃健康需要從飲食調攝、經絡導引、情志調暢等多個方面綜合進行。通過這些日常護理措施,可以有效預防脾胃問題,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家長應以身作則助力青少年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為其成長、發育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