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血管科就診的很多患者,不僅患有高血壓,還伴隨糖尿病、高脂血癥、肥胖等代謝性疾病,甚至連心臟檢查結果也“亮紅燈”。這些看似獨立的慢性疾病,在中醫看來如同一棵樹上的果實,其根源都在于臟腑功能失調,化濕生濁,阻滯氣血,耗傷氣津。
《黃帝內經》提到:“食氣入胃,散精于肝。”中醫認為,人每天吃進去的食物到達胃,經過脾胃的運化作用,生成身體所需的精微物質,再通過肝的疏泄作用,輸送到不同部位,滋養全身。脾胃的運化功能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人體進行正常消化吸收與代謝的基礎。
然而,現代人的不良生活習慣打破了臟腑的氣血平衡。人們常因飲食不節,如嗜食冷飲、肥甘厚味等損傷脾胃,導致運化功能失常,精微物質化生不足;加之壓力大、熬夜、焦慮等引發肝氣郁結,疏泄失職,致使精微物質無法正常輸布,反而積聚為濕濁、痰飲等病理產物。
痰濕具有黏滯、重濁的特性,容易堆積在腹部、臀部、大腿等部位形成贅肉,導致肥胖。同時,積聚的痰濕如同河道淤塞的泥沙,阻礙氣血運行,使氣機阻滯、津液輸布失常,引發口渴、多飲、多尿等津液代謝紊亂的癥狀。若痰濕久滯體內,可循血脈經絡與瘀、熱互結,加重氣血瘀阻,使人出現胸悶、氣短、心煩、心悸等癥狀,嚴重者病積難返,纏綿難愈,甚至發展為“胸痹”“心痛”等疾病。
時值夏季,暑熱正盛,若濕熱之邪得不到及時疏泄,易形成“濕困中焦”的病理狀態,進一步影響人體代謝。
中醫講究“標本兼治”。痰濁阻絡、氣津兩傷的代謝異常人群,在調理時需兼顧“清垃圾”(化痰濕、通瘀堵)與“強正氣”(補氣、養津液)。下面我們從飲食調理與生活習慣調整兩個方面,介紹護心調代謝的方法。
飲食調理 首先,糾正不良飲食習慣,避免過食寒涼、辛辣、油膩的食物,以防損傷脾胃功能,導致痰濕生成。飲食可選擇益氣生津之品,如山藥、蓮子、百合等,以及祛濕化濁的食物,如冬瓜、赤小豆、茯苓等。
為大家推薦一款適合濕濁內蘊、氣津兩傷的代謝異常人群服用的夏季養心代茶飲——荷葉陳皮麥冬飲。
取荷葉5 克,陳皮5 克,麥冬5 克,山楂5 克,五味子3 克。將所有藥材洗凈后,放入壺中,加適量清水煎煮15 分鐘。建議在餐后代茶飲用,便秘者可在方中加入決明子3 克,以潤腸通便。
生活習慣調整 大家要避免過度勞累和熬夜,注意調節情緒,及時疏解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此外,適當運動有助于調暢氣機、排出濕濁。運動宜選擇“動形而不耗氣”的方式,如練八段錦、打太極拳、散步等。以八段錦為例,“調理脾胃須單舉”可增強脾胃功能,“搖頭擺尾去心火”能疏通心脈、調節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