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生態文明教育,不斷增強大中小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是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環節。
一、新時代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在新時代新征程的背景下,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對培育生態公民、傳承傳統生態智慧以及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有著極為重要的時代意義與實踐價值。
(一)塑造生態人格
思想政治教育與生態文明教育協同共進,既是理論邏輯的必然推導,也是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內在要求。其一,生態人格培育是思政教育的學科使命。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終極目標,而人的全面發展涵蓋生態道德的養成與生態人格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態文明教育,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在培育生態意識、引導生態觀念以及培養生態行為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其二,生態人格塑造是思政教育的時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塑造契合生態文明理念的價值觀念與道德品質,以滿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培育生態公民的時代需求。
(二)傳承生態智慧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華文明的鮮明特征與獨特標識,凝聚著中國傳統生態哲學思想一以貫之的智慧精華。例如,傳統道家思想主張“道”先于天地存在,萬物平等,尤其是人與萬物平等,這正是現代生態倫理思想的基石。再者,作為中國傳統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其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例如“取之以時,用之有節”的實踐準則。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第二個結合”的重大意義,推動傳統生態智慧實現更具活力、更新穎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三)推動綠色發展
生態文明教育融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有助于夯實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生態文明的教育根基。在大中小學思政課中宣傳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奮斗目標,能夠提升學生對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認知,促使他們更好地朝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勇前行。此外,深入開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教育,能夠增強青少年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譜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的歷史責任感與使命擔當感。
二、新時代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推進對生態文明教育的加強與優化提出迫切要求。然而,在新時代背景下,將生態文明教育融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仍面臨諸多亟待解決的難題。這些問題嚴重制約著生態文明教育的整體發展,影響其實踐成效。
(一)教育目標銜接存在脫節現象
生態文明教育的一體化發展,核心在于實現大中小學生態文明教育目標的有效銜接。但在當前階段,生態文明教育目標的設定過度關注政治屬性,對學生個體的情感需求關注不足,難以有效激發學生參與生態文明教育學習的興趣與內在動力。此外,現有的目標體系層級劃分不夠清晰,缺乏一體化全局視角下對各學段教育目標側重點的統籌設計,導致各學段教育目標與整體總目標之間出現偏離。
(二)內容編寫的協同性急需強化
作為生態文明教育實施的核心要素,內容的科學性與系統性至關重要。但從現實情況來看,大中小學一體化生態文明教育內容的編寫與建設存在系統規劃不足、內容連貫性欠佳、針對性不強以及實踐性薄弱等問題。這些問題使得生態育人難以達到螺旋式上升的良好效果,各學段之間的價值協同推
進也大打折扣。
(三)教育方法亟待拓展創新
好的教育方法是提升生態文明教育實效性的關鍵所在。當前,部分學校及教師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存在教材使用僵化、不關注時政熱點、教案更新不及時等問題。“滿堂灌”“填鴨式”等傳統、機械的教學方式,依然在部分思政課堂中占據主導地位。這種教學現狀,顯然不利于學生生態情感的培育以及生態行為習慣的養成。
三、新時代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路徑探析
鑒于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基礎性地位,統籌規劃大中小學思政課程中的生態文明教育內容,實現各學段工作的有效銜接,很有必要。
(一)聚焦目標銜接,構建大中小學思政課生態文明教育一體化體系
生態文明教育需緊密圍繞教育目標展開,應立足學生認知規律與思維發展特點,對大中小學生態文明教育目標進行整體性設計,推動各學段教育目標的有序貫通。
一是生態認知目標的分層遞進設計。生態認知目標是生態文明教育的基礎環節。小學階段側重培養親近自然的情感,通過感知花鳥蟲魚等自然意象,建立對自然之美的初步認知;初中階段著重理解自然環境的系統性價值,初步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高中階段要求學生能夠剖析環境問題的復雜性,理性認知人類行為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大學階段則需深入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規律,將理論認知轉化為日常實踐中的生態自覺。
二是生態情感目標的螺旋式培育。生態情感目標涵蓋生態是非感、良知感、責任感與正義感的階梯式培養。小學階段以建立生態是非觀為核心,通過具象化案例明確對待環境的善惡邊界;初中階段側重培育生態良知,引導學生對環境問題進行理性判斷;高中階段著力強化生態責任意識,促使學生形成綠色消費與低碳生活的行為習慣;大學階段則應依托成熟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能力,著重培養生態正義感。
三是生態技能目標的進階式提升。生態技能目標建立在認知與情感目標之上,需體現各學段能力培養的梯度差異。小學低年級注重觀察能力訓練,通過日常環保習慣養成來筑牢生態技能基礎;初中階段側重科學分析能力培養,引導學生運用基礎理論分析常見生態問題;高中階段要求形成系統化分析框架,能夠對區域性環境問題進行邏輯推演;大學階段則需結合專業知識,培養從宏觀視角系統解決復雜生態問題的實踐能力。
(二)強化系統思維,推進大中小學生態文明教學內容一體化建設
推動教學內容一體化,需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指引,構建層次分明、銜接有序的課程體系。
一是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統攝教育內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新時代生態文明教育的理論基石。一方面,需通過闡釋“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解析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中國化時代化創新成果,強化學生對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道路的理論認同,激發他們建設美麗中國的使命擔當;另一方面,應提煉其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等核心觀點,并轉化為各學段適配的教學素材,構建貫通啟蒙認知與專業研究的立體化內容體系。
二是構建梯度化教材編寫體系。教材建設需貼合各學段認知特點:小學教材以具象化自然常識為載體,采用生動語言與情境化案例激發生態興趣;初中教材側重體驗式設計,通過環境道德準則的具象化闡釋,引導學生形成環保行為自覺;高中教材聚焦理論體系構建,系統解析生態問題的經濟社會成因,培育生態文明價值觀;大學教材則突出研究性與實踐性,設置生態調查、政策分析等模塊,鼓勵學生結合專業開展創新性生態實踐。
(三)創新育人模式,打造全學段協同的生態文明教育生態
突破傳統教學局限,需構建課堂教學、實踐體驗、文化浸潤“三位一體”的育人模式,實現生態理念的內化與外化統一。
一是實施差異化課堂教學策略。小學階段采用故事化啟蒙教學,通過節水、護綠等生活案例滲透生態道德教育;初高中階段推行體驗式教學,將生態理論與實地考察、模擬實踐相結合,培育學生可持續發展思維;大學階段運用啟發式教學,通過生態議題辯論、政策模擬等形式,提升學生思辨能力與實踐創新能力。
二是營造沉浸式校園生態文化環境。在校園規劃中融入綠色建筑、生態景觀等元素,構建可感知的生態物質文化空間。針對不同學段設計特色實踐活動,例如小學開展環保主題繪畫、植樹護綠等體驗活動,初高中組織生態研學、環境監測等探究性實踐,大學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等創新性實踐,使生態文明理念在浸潤式體驗中內化為學生的價值自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
[2]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J].實踐(思想理論版),2017(2).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責編:文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