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能力的培養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一環,美育教育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提出,到2027年,美育課程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升,常態化學生全員藝術展演展示機制基本建立,跨學科優質美育資源體系初步建成,面向師范類專業學生開設美育課程實現全覆蓋。“新師范”理念的提出為地方師范院校的教育模式創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方向。因此,在“新師范”背景下,地方師范院校需要將美育融入師范教育的各個層面,探索“專普共育”大美育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地方師范院校美育教育現狀
(一)美育師資協同育人上有難點
受觀念認識、學科壁壘、專業隔閡、管理體制等多方面因素限制,地方師范院校的美育師資囿于藝術類專業教師,非藝術類專業教師參與美育教育較少,即便部分非藝術類專業教師參與了美育教育,但由于自身認識不到位,未能與藝術類專業教師形成育人合力。校外美育師資挖掘和利用也不夠充分,與其他高校、地方政府、行業企業、藝術院團、中小學校的相關師資互聘互用、雙向交流尚未常態化。美育名師示范引領多局限于各自專業領域,跨學院、跨學科、跨專業、跨領域的引領作用發揮不充分。校內專業藝術教育、藝術師范教育和公共藝術教育師資,以及校內與校外美育師資協同育人的機制有待完善。
(二)美育課程規劃建設上有弱點
地方師范院校根據專業藝術教育和藝術師范教育的實際需要,積極探索構建藝術教育課程體系,并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公共藝術課程。雖然采取了“公共必修 + 網絡選修”的模式,增強了學生選擇的自主性,但還存在覆蓋面不全、針對性不強、個性化不夠、差異化不足等問題。公共藝術精品課程、教材建設以及學生跨校選修公共藝術課程與學分互認推進相對遲緩。針對不同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和專業能力素質要求的公共藝術課程體系規劃建設尚需加強。
(三)美育資源高效利用上有痛點
地方師范院校的美育資源主要集中在相關的藝術專業,非藝術專業在美育場館、教學設備、實驗室等方面的資源相對匱乏。藝術專業美育資源在“面向人人”共享使用方面,理念落后、機制欠缺、措施不力,在藝術教育普及方面作用發揮欠佳。校內各類藝術教育場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多元化美育資源不經常面向全體學生開放,利用率不高,導致美育資源浪費。學校與社會美育資源互動互聯不足,公共文化項目服務學校美育教育、優質資源設施共建共用機制不健全。
(四)美育實踐全面融通上有堵點
受實踐場所、活動基地等客觀因素影響,加之美育理念不足、實踐活動開展消極等主觀因素,目前的美育實踐多為展覽、匯演等形式,走下課堂、走出校門、走向社會開展藝術實踐活動的機會不多,且非藝術專業學生參與率普遍較低。同時,對校內藝術類學生社團的專業指導較為薄弱,未能達到美育知識傳授和藝術實踐活動的有機統一。面向全體學生的常態化、多元化美育實踐活動機制建設還存在亟待打通的堵點。
二、地方師范院校美育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所在的周口師范學院積極探索,形成了“專普共育”大美育模式。
(一)強化協同育人,實施美育師資共享
整合校內美育師資,成立美育教育指導委員會,持續完善工作機制,統籌學校美育師資隊伍建設工作。堅持“美育共同體”理念,匯聚藝術類專業美育師資力量,同時整合其他學科和專業相關的美育師資,打造一支以專為主、專普結合、協同發展的美育師資隊伍,形成美育工作合力。挖掘校外美育師資,注重與兄弟院校、行業企業、藝術院團的交流互動,出臺相關政策,積極聘請在業界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美育學者、藝術家等擔任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定期開展美育主題講座、實踐活動等。引培美育教育名師,堅持引培并舉,利用科研平臺、工作室、工作坊、非遺傳習所、美育聯盟等引進、匯聚美育名師,成立美育教育科研平臺,充分發揮美育名師示范引領、輻射帶動作用,做好美育師資“孵化”,大力培育非藝術專業美育師資,帶動學校美育師資整體水平不斷提升。
(二)加強統籌規劃,實施美育課程共建
注重資源整合,大力推進專業美育課程與通識美育課程聯動、線下美育課程與網絡美育課程資源整合,共同建設立體化美育課程體系。針對專業藝術教育、藝術師范教育,積極申請省級一流本科課程、課程思政樣板課程。針對普及藝術教育,開設公共藝術限選課程,為學生提供差異化、個性化的自選課程體系,推進美育課程全覆蓋。凸顯特色亮點,開設地域文化系列課程,編寫地域文化特色教材,推進美育與地域文化深度融合。舉辦藝術鑒賞類講座,面向全校師生開展美育教育,探索開創融專業性與普及性、學術性與實踐性于一體的美育教育新路徑。豐富資源供給,積極開發美育在線開放課程,實現美育教育由線下向線上延伸。開通藝術教育網絡資源學習平臺,推進網絡學習空間建設和資源共建共享,為美育教育裝上“智慧引擎”,進一步完善美育課程供給。
(三)注重互聯互通,實施美育資源共用
完善場館設施,合理利用學校現有場館,打造美育體驗式教學場景。持續完善校內博物館、校史館等實踐活動場館的文化育人功能。健全制度機制,定期召開專題會議,協調解決非藝術專業在美育師資、設備、設施使用等方面的問題,努力擴大校內優質美育資源的覆蓋面。健全美育場館常態化開放機制,實現學校現有實踐活動場館隨時面向全體師生開放,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堅持“開門辦學”,持續加強與省、市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機構設施的溝通與聯系,將其作為學校美育教育的重要陣地。組織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等品牌活動,定期或不定期組織學生到歷史文化場館參觀學習,幫助他們增強文化自信。
(四)深化改革創新,實施美育實踐共融
突出育人指向,將美育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積極探索德育、美育、專業教育“三育”融合發展的新機制。注重在主題性創作與展演、經典藝術作品賞析、高雅藝術進校園等美育實踐活動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豐富形式載體,根據不同時期的特定主題,組織開展具有時代特征、學生特點、教育特質的美育實踐活動。加強藝術社團建設,加大對非藝術專業學生的培養力度,把藝術社團打造成重要的普及性美育實踐平臺。強化服務意識,積極探索以美育賦能鄉村振興的特色發展之路,組織師生開展“為地方設計”活動,培養學生以美育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讓美育從校園“小課堂”走向社會“大課堂”。
三、實踐成效
在“專普共育”大美育模式的實踐過程中,周口師范學院取得了顯著成果。
美育實力顯著增強。學校連續三次被評為河南省公共藝術教育一類學校,人選河南省首批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美育類)。美育科研平臺獲批河南省中華優秀文化傳承基地、省級文化改革發展人才培訓基地、省級藝術教育實驗中心。
師資隊伍不斷優化。聘任了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毛國典、河南省越調劇團團長申小梅、北京城市學院榮宏君教授、非遺傳承人張振福等藝術家、美育學者、中小學一線美育教師為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并建立了一批專家工作坊、名師工作室。
特色品牌影響廣泛。緊緊圍繞“閔惠芬藝術”“周口地域文化”等學科建設亮點,打造了一系列覆蓋全校、面向全體師生的美育特色品牌。
育人成效有力彰顯。學校學生參與了中央電視臺主辦的“春節聯歡晚會”“五四青年節特別節目”等重大活動。學生創作的聲樂作品《快樂的風》,被確定為全國第五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會歌。非藝術專業男聲合唱團的聲樂作品《抒情詩》和《龍的傳人》獲“中國黃河合唱周”合唱比賽成人組一等獎,并代表河南省在全國第六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中精彩亮相。師生原創舞蹈節目《泥泥狗》獲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一等獎。
社會美譽度持續提升。2021年5月,學校作為河南省唯一高校代表,在第六屆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開幕式上作經驗交流。師生創作的藝術作品多次在中央電視臺、河南廣播電視臺等媒體亮相,提升了學校的社會美譽度。
參考文獻:
[1]王芳,劉濤.專普共育模式在地方師范院校的實踐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21(3).
[2]周海,陳晨.地方師范院校在新師范背景下的機遇與挑戰[J].教育研究,2022(9).
[3]周小麗.地方師范院校大美育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現代教育管理,2022(4).
[4]陳偉,張敏.新師范理念下的教育改革與實踐探討[J].教育科學,2021(5).
責編: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