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網絡上流傳著一篇非虛構文章,呈現了新高考和“文科衰落”背景下,一些高中文科教師面臨的“無課可上無人可教”的困境。
這并非個別現象。自2014年新高考改革啟動以來,學生學科選擇的變化導致教師需求如潮水漲落般呈現周期性波動,高中學校普遍出現部分學科教師階段性過剩與傳統科目師資結構性短缺并存的現象。特別是隨著“ 3+1+23 成為新高考主流模式,物理與歷史的“1科必選”看似提升了歷史學科地位,實則因賦分規則、就業壓力等因素,將更多學生推向物理賽道,使得一些學校的歷史教師嚴重過剩乃至轉崗后勤。這種被稱為“教師潮汐現象”的供需失衡,不僅關乎教師個體的職業發展,更影響著教育改革的質量與成效。與此同時,新課程改革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跨學科思維,傳統單一學科背景的教師在應對跨學科教學、項目式學習等新要求時,常有力不從心之感。
面對上述問題和挑戰,培養具備多學科教學能力、適應動態課程需求的復合型教師,成為可能的破局之法。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首次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科知識扎實、專業能力突出、教育情懷深厚的高素質復合型教師”。政策引領下,一些地方政府與高校將培養復合型教師作為一項重大改革工程納入本地或本校工作計劃。2020年,教育部批復同意江浙閩三省的四所師范院校開展高素質復合型碩士層次高中教師培養試點。
理想的復合型教師具備多學科知識與技能,能夠靈活開展跨學科教學,更好地適應新高考和新課程改革的需求,為學生提供更全面、更優質的教育。但從試點情況來看,復合型教師培養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諸多議題待解,需要各級政府、師范院校、中小學校形成合力,共同構建支持教師持續轉型、終身學習的良性生態。
本期專題報道,我們以“教師潮汐現象”為切入點,剖析這一現象的成因、影響,并圍繞復合型教師培養的問題展開深入探討,分享師范院校的多元培養路徑與創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