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技術師范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979年我國設立技術師范類院校以來,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始終肩負著為職業院校培養合格師資的使命。在20世紀80年代至新世紀第一個十年的發展中,伴隨著職業教育的快速擴張,大量中等職業學校對專任教師產生了迫切需求,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由此獲得了快速發展的體制空間和政策支持,其本科畢業生一度成為中職教育的主要師資來源。這一階段是職業技術師范教育的制度繁榮期。
然而,近年來職業教育發展的結構性變化對職業技術師范教育提出了全新挑戰。一方面,中等職業教育規模持續收縮,普通高中擴張趨勢明顯,導致傳統以服務中職為主的師資培養體系出現供需錯位;另一方面,職業院校師資準入門檻不斷提高,碩士學位已成為中職院校教師招聘的普遍要求,使得以本科層次為主的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畢業生逐漸失去原有的職業通道。在此背景下,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傳統“供需對接—定向培養”的發展邏輯面臨系統性重構。同時,由技術變革引發的教育生態變遷對職業技術師范教育發展提出了更深層次挑戰。當前,以人工智能、自動化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產業革命深刻改變著生產組織形式和崗位技能結構,特別是在第二產業中,“去技能化”趨勢愈發顯著。技能的內容和邊界正在發生根本性改變,傳統以崗位技能訓練為核心的職業教育體系正面臨“目標模糊”“效用遞減”等現實困境。這一趨勢對職業技術師范教育的培養內容、目標導向和課程設置都提出了根本性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去技能化”并不意味著技能的終結,而是倒逼職業教育向更高層次的“再技能化”轉型。面對復雜多變的生產實踐場景,未來的職業教育需要培養的不僅是具體技能的操作者,更是具備跨界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技術遷移能力的復合型技術人才。因此,職業技術師范教育也必須實現范式轉換,重新確立其在新一輪職業教育體系重構中的戰略角色。
具體來說,為進一步推動職業技術師范教育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更好地服務于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職業技術師范教育的重構應包括四個核心方向。一是培養體系重構。從單一面向中職教師供給的本科教育,轉向多層次、廣覆蓋、跨領域的師資培養體系,推動“本科—碩士—博士”縱向貫通,形成“職前培養—職后培訓—專業發展支持”橫向協同的復合型格局。二是功能定位轉型。職業技術師范教育不應僅服務于傳統職業院校,更要對接“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對師資的多元化需求,涵蓋高職、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應用型高校以及企業培訓師資等廣泛場域。三是能力結構重塑。在數字化、智能化背景下,職業技術師范教育需強化教師的信息素養、教育技術應用能力、課程開發與教學創新能力,尤其是在AI賦能教學、產教融合環境中開展項目式教學與綜合育人等方面的能力。四是新教師形態研究。未來職業教育教師將呈現多樣化、流動化、跨界化的發展趨勢,亟需在師德師風、技術倫理、職業身份認同等方面給予系統支持和理論引領。
(作者系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副校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