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指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資料,因此,那些沒有精神生產資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隸屬于這個階級的。\"可以說,階級的產生與私有制的出現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當前,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無產階級先鋒隊若要實現人類的自由解放這一宏偉愿景,必須全面認識物質資料私人占有下的生產活動造成的階級分化與對立。
一、生產資料私有制
(一)私有制的含義
私有制是一種生產資料由私人占有的經濟制度,在其發展過程中根據\"生產資料歸誰所有\"分為三個階段,并表現為三種社會形態:第一階段是生產資料和人身自由被統治階級完全占有的奴隸社會;第二階段是對生產資料的完全占有和人身自由被統治階級部分占有的封建社會;第三階段則是統治階級完全占有生產資料而不占有人身自由并以雇傭制隱藏剝削關系的資本主義社會。由于“分工的每一個階段還決定個人在勞動材料、勞動工具和勞動產品方面的相互關系”,因此“分工的各個不同發展階段,同時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種不同形式\"[2]。在人類原始社會初期,由于部落人口數量限制與落后的技術手段,人們通過集體勞動獲得的產品僅能滿足自身的生存需求,為了保障人類的繁衍,這個階段的分工形式“僅限于家庭中現有的自然形成的分工的進一步擴大\"3],所有制形式也表現為部落所有制;而當人口規模與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不僅使生產規模得到擴大,推動了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而且使個體勞動逐漸取代集體勞動成為主流,人們的勞動手段和勞動對象也得到了發展,剩余產品的出現和私人占有加速了私有制的形成與主流化。4]
(二)私有制的特征
私有制作為一種經濟制度,其最初的特征可以追溯到人類社會從原始公社制度向奴隸制、封建制過渡的歷史進程中。在早期的私有制形態中,由于狹隘的生產關系和簡單的社會分工使其不如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私有制那樣復雜和分散,但其仍具有一些顯著的特征,這些特征為私有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s]
其一,財產的個人所有是私有制最初的核心特征之一。在原始社會,人類以公社形式共同生活和勞作,資源共享。然而,隨著社會分工的逐步形成以及生產力的發展,部分個體開始通過戰爭、交易或繼承等方式積累財富和土地,逐漸形成了對特定資源的私人所有權。尤其是在奴隸制和封建制時期,土地、奴隸、財富等重要生產資料逐步被少數人或家庭控制,這種“個人所有”成為私有制初期最基本的表現。其二,生產的目的和財富積累也開始成為私有制的初期特征之一。在最初的私有制階段,財富的積累并不僅僅是為了消費,而是為了進一步擴大對生產資料的控制。這一特征從封建社會的土地繼承制度,到后期的商人和資本家通過剝削勞動力積累資本,逐漸顯現并形成了資本主義社會財富積累的初步模式。
(三)私有制是劃分社會階層的依據
私有制的出現為社會階層的劃分提供了依據,它將社會成員分為擁有生產資料的階層(奴隸主、地主、資本家)與沒有生產資料、必須依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的階層(奴隸、農民、工人)。私有制通過將生產資料的占有與控制集中于少數人手中,直接導致了階級分化的出現。“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于它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在私有制社會中,擁有生產資料的階級能夠通過剝削和支配無產階級(沒有生產資料的勞動者)獲取剩余價值,形成不平等的經濟關系。占有生產資料的少數人通過對生產資料的控制,獲得了大量社會財富并占據了權力的主導地位,而沒有生產資料的多數人只能通過交換勞動力來維持生計。例如,在封建社會,地主通過占有土地將農民束縛在土地上,依靠抽取農民勞動成果來維持自己的財富和地位;在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通過掌握生產資料,控制資本和勞動,依賴工人階級的勞動創造的剩余價值,進一步加劇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
私有制不僅使少數階級積累了多數的財富和權力,還通過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傳播,使得階級分化的現象固化,階級之間的利益矛盾愈加突出。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與工人的利益對立尤為尖銳。資本家通過資本的運作和對生產資料的控制,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而工人階級則處于不斷被剝削的地位,勞動價值與勞動報酬之間的差距日益擴大。這種階級對立不僅是經濟利益上的分歧,還延伸至政治、文化等意識形態層面,進一步加深了社會矛盾。
二、社會意識的階級性
(一)階級性的來源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7。不同的社會存在形態,會產生不同的社會意識。例如,在原始社會,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主要依賴自然生存,因此形成了對自然的崇拜;在封建社會,由于封建地主階級對土地的占有和對農民的剝削,形成了等級森嚴的封建制度和相應的封建意識;在資本主義社會,由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形成了以個人主義、自由競爭為核心的資本主義意識。同時,社會意識也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先進的社會意識能夠推動社會進步,促進社會變革;而落后的社會意識則會維護舊有的社會制度,阻礙社會發展。因此,社會意識的從屬性和相對獨立性標志著其必然代表其所處社會形態內統治階級、社會利益集團或社會關聯體的利益和價值訴求,從而不可避免地帶有階級性。
(二)階級性的含義和表現
社會意識的階級性,是指不同階級基于其特定的經濟地位和生活條件,形成并傳播反映其利益和要求的社會意識。這種階級性不僅體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還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和行為方式。在經濟領域,不同階級的社會意識表現為對生產方式和分配制度的認同或批判。例如,在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通過宣揚自由競爭、市場經濟等觀念,來維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而無產階級則通過批判資本主義的剝削制度,提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想。這種經濟領域的階級性,不僅影響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和分配制度,還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
在文化領域,不同階級的社會意識表現為對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消費的不同態度。資產階級的文化產品往往帶有鮮明的個人英雄主義與自由競爭等觀念,旨在維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而無產階級的文化產品則更多地關注社會公平和人民的現實生活,旨在批判和反抗資本主義制度下對人的物化與抽象化。不同階級的文化產品還反映了其不同的審美觀念、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
在政治領域,不同階級的社會意識表現為對政治權力的爭奪和對政治制度的認同或批判。例如,在封建社會,地主階級通過宣揚封建等級制度和君權神授觀念,來維護其封建特權;而農民階級則形成了反抗壓迫、追求平等的社會意識,這是對其貧困生活和被剝削地位的直接反映。在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通過宣揚民主、自由、平等等觀念,來合理化其對無產階級的剝削和壓迫;而無產階級則通過階級斗爭和革命實踐,以期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實現自身的解放和人類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三)階級斗爭
社會意識的階級性代表了階級之間的不同立場,激化了被剝削階級與統治階級之間的利益沖突與階級斗爭。“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8,因此階級斗爭便成了推動社會變革的強大動力。
第一,階級斗爭是社會變革的重要動力。在階級社會中,不同階級之間的利益沖突和斗爭是不可避免的。這種斗爭不僅表現在經濟領域和政治領域,還深刻影響著文化領域和社會領域。通過階級斗爭,被剝削階級試圖推翻舊有的社會制度,建立新的社會制度,實現自身的解放。
第二,先進的社會意識能夠引領社會變革的方向。在階級斗爭中,被剝削階級通過批判和反抗舊有的社會制度,形成了先進的社會意識。這種先進的社會意識不僅揭示了舊有社會制度的弊端和矛盾,還提出了建立新社會制度的理想和目標,其在階級斗爭中發揮著引領作用,推動社會變革的進程。
第三,雖然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但社會意識也具有相對獨立性。這種相對獨立性表現在兩個方面:社會意識的發展往往滯后于社會存在的發展;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因此,在推動社會變革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認識和把握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在進行階級斗爭的過程中更好地發揮先進社會意識的引領作用。
三、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斗爭
(一)無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形成
對于無產階級而言,其意識形態的形成與發展,深深植根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經濟結構和階級關系中。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無產階級作為被剝削階級,其生活狀況深受資本主義經濟規律制約。“在最先進最文明最民主的共和國內,盡管資產階級文化和資產階級民主有很大的進步,廣大勞動群眾仍舊是一群愚昧的、受壓抑的雇傭奴隸或被壓迫的農民,橫遭一小撮資本家的掠奪和侮辱。”9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無產階級的社會地位日益低下,他們被迫在惡劣的工作環境中進行高強度、低收入的勞動。這種經濟上的壓迫,不僅剝奪了無產階級的物質財富,更在精神上造成了極大的痛苦和壓抑。
因此,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之一。資產階級通過占有生產資料,掌握了社會的經濟命脈,從而具備了剝削無產階級的勞動成果的能力。而無產階級則因為缺乏生產資料,只能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以維持生計。這種生產關系的存在,使得無產階級在斗爭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帶有反抗性質的階級意識,這種階級意識會隨著無產階級反抗斗爭的深入而不斷發展,具體表現為從自發斗爭到自覺斗爭的轉變。無產階級在階級斗爭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自己的階級地位和斗爭目標,并形成了自己的革命理論和斗爭策略。
無產階級意識形態在斗爭中不斷發展,它不僅批判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和矛盾,還提出了建立新社會制度的理想和目標。這種意識形態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使得無產階級在斗爭中能夠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信念。
(二)無產階級意識形態在階級斗爭中的引領作用
無產階級意識形態在階級斗爭中具有重要的動員功能。首先,無產階級意識形態能夠通過宣傳和教育等方式,激發無產階級的革命熱情和斗爭精神,凝聚階級力量,為無產階級斗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其次,無產階級意識形態強調無產階級的階級地位和斗爭目標,使無產階級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再次,無產階級意識形態還通過揭露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和矛盾,激發無產階級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反抗精神,這種反抗精神使得無產階級在斗爭中能夠始終保持高昂的斗志和堅定的信念。最后,無產階級意識形態還為無產階級斗爭提供了目標和方向。它提出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想和目標,為無產階級斗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并通過制定斗爭策略和組織行動等方式,為無產階級斗爭提供了具體的指導和支持。
無產階級意識形態在斗爭中具有重要的批判功能。它能夠通過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和矛盾,揭露資產階級的虛偽和反動本質,喚醒民眾的覺悟和斗爭精神。無產階級意識形態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是多方面的。它不僅批判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剝削和壓迫、貧富分化和社會不公等問題;而且批判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文化霸權和精神壓迫;還批判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和戰爭政策等問題。這些批判不僅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和矛盾,還為無產階級斗爭提供了深刻的理論依據和斗爭策略。
無產階級意識形態在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革命理論和斗爭策略。它強調無產階級的階級地位和斗爭目標,提出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想和目標。無產階級意識形態還通過與組織工會、政黨等政治組織聯合的形式,加強自身的組織力量和斗爭能力。這種科學性和革命性,使得無產階級在以其意識形態為主導的階級斗爭中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信念。
(三)無產階級意識形態斗爭的實踐策略
第一,無產階級意識形態斗爭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原則,深入了解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經濟結構和階級關系等實際情況,分析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和矛盾。“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10],因此,無產階級必須關注、了解民眾的現實訴求,將無產階級意識形態斗爭與社會實際聯系起來;無產階級意識形態斗爭必須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原有的理論體系和斗爭策略,必須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分析斗爭形勢和斗爭任務的變化,及時調整斗爭策略和組織行動;無產階級政黨必須加強理論學習和思想交流,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斗爭能力。
第二,無產階級意識形態斗爭必須加強陣地建設。無產階級政黨必須掌握媒體、網絡等新興領域的傳播權和話語權,加強無產階級意識形態在這些領域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在發揮主流媒體引領作用,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傳播的同時,推進媒體融合發展,打造新型主流媒體平臺,利用更先進、更高效的傳播方式,把黨的聲音更好地傳遞給人民群眾。同時,無產階級必須加強對文化產品和思想成果的審查和監管,防止資產階級的文化霸權和思想滲透。西方媒體通過影視作品掩蓋階級矛盾與資本掠奪本質,其看似倡導多元價值,實則轉移民眾對現實生活貧富差距的關注以鞏固資本合法性。對于虛偽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無產階級應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正確指引下仔細甄別,并通過文化反輸出等意識形態斗爭以撥亂反正。
第三,無產階級意識形態斗爭必須加強國際傳播與合作,以推動國際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例如,無產階級可通過舉辦世界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就當前國際形勢、資本主義危機以及社會主義的發展戰略等議題進行深入討論,形成共識,加強團結,分享治黨治國經驗,共同探討社會主義發展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四、結語
私有制從萌芽到發展,不斷加劇社會的不平等。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資產階級憑借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在經濟、政治與文化領域建立霸權,試圖將其意識形態強加于人民群眾。幸而,無產階級在苦難中覺醒,在斗爭中鑄就了屬于自身的意識形態。無產階級意識形態的產生,不僅是對資本主義弊端的深刻批判,更是指引無產階級邁向解放的燈塔。展望未來,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斗爭必將凝聚全球無產階級與進步力量,持續深入地揭露資本主義的腐朽本質。隨著階級斗爭的不斷推進,階級分化與階級對立將逐步消除,人類終將掙脫私有制的枷鎖,實現馬克思所描繪的共產主義社會愿景。
參考文獻
[1]
[2]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550,521,521.
[4]鄭文兵.私有制起源中的自然基礎及其哲學本質[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13(4):52-59.
[5]曹悅.《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的所有制理論及當代價值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24.
[6]
[9][俄]列寧.論社會主義[M]//列寧專題文集.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人民出版社,2009:145,144.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12:2.
[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9:31.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1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