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助育人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工作的重要環節之一,旨在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減少生活顧慮、內心充盈地健康成長,使受助學生能夠平等享有成長鍛煉、進步出彩、實現夢想的機會和平臺。2022年,經天津市教育兩委批準,天津市“助學筑夢,幸福鑄人\"資助育人工作室正式成立,這是天津市唯一一所小學資助育人工作室。大思政\"不局限于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不僅僅是教師的責任,也需要全體師生乃至全社會共同參與。大思政\"貫穿于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每一個環節,滲透在課程、育人體系、文化等各個方面。工作室正是立足“大思政”格局,積極構建發展型精準資助育人體系,以“扶貧 + 扶智 + 扶志”為著力點,既緩解學生的經濟困難,又注重內心情感方面的“春風化雨”,努力譜出新時代立德樹人新篇章。
在“助學筑夢,精準育人\"的服務宗旨下,工作室著眼“大思政\"全過程育人理念,以“幸福教育”為實踐創新思路,圍繞立德樹人隊伍建設、檔案管理、課程開發、平臺項目、協同育人等關鍵點,著力提升工作精準度,逐步打造出可操作性強、可復制推廣,又有豐富人文底蘊內涵的“五心化育\"發展型精準育人資助模式。
一、全員暖心,聚力打造立德樹人隊伍“多維矩陣”
高質量開展資助工作的關鍵是擁有一支德能兼備的育人隊伍。多年來,工作室多舉措加強學生資助育人工作隊伍建設,始終將資助育人工作擺在思政教育的突出位置,強調黨政干部、思政教師、輔導員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形成合力,確保資助和育人工作都能承載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學校將資助育人納入“三全育人\"工作體系,打造全員導師制育人隊伍,搭建起學校資助育人領導小組、德育處、大隊部、班主任、任課教師、學生幫扶小組等多層次協同的資助育人體系。學校發動思政教師、班主任等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與受資助學生開展結對子“牽手行動”,鼓勵幫扶教師傾聽學生心聲、鼓舞學生學習,讓受資助學生感受到黨的關懷和師愛的溫暖。近年來,教師在工作室發起的“牽手行動”中通過暖心家訪、心理訪談、“帶你回家”等形式累計幫助困難學生320人次,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每一個需要幫助的學生身邊,激勵他們克服困難、成才成人,形成了協同高效、合作緊密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新格局。
二、檔案知心,全力當好學生助學筑夢“護苗使者
注重思政教育的整合性,深入挖掘資助工作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構建同向同行、同頻共振的育人體系,使思政教育貫穿學生成長發展的全過程。經過長期的實踐摸索,在工作室的指導下,學校逐步建立起“全員普查檔案 + 全員導師制工作手冊 + 困難學生班校兩級重點關注檔案”的受助學生成長檔案體系。教師通過對學生家庭情況、心理健康、行為習慣等方面的篩查,建立起了“一生一檔\"的學生成長檔案,依托學校全員導師制實施方案,制定全員導師制工作手冊,校級領導、中層干部、思政教師與班主任、任課教師一道結成“多對一\"的幫扶行動小組,全面跟蹤了解受資助學生在學習、心理、生活等各方面的發展狀況。與此同時,指導學校依托“綠洲心理社團”,借助心理教師和學生朋輩力量,對受資助學生的心理狀況持續跟蹤了解,為實現精準幫扶提供相應支持。
三、課程育心,努力構建立德樹人課程“融合體系”
構建立德樹人課程融合體系,目的在于整合各類可利用的教育元素,構建整體統一、多層次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有效滲透于受助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效提高思政教育實效性。扶貧必扶智,資助的范圍不應僅局限于物質層面。現代教育家朱永新提出“幫一個生命成長一點,就是將世界完善一點\"的觀點。工作室逐步探索構建資助育人融合課程體系。
(一)\"六系列\"扶志課程
以“潤澤”品德教育為背景,工作室全力打造“六系列”潤德育人課程,以“開蒙啟智、適性成長、成長蛻變、擔當奉獻、榜樣引領、逐夢起航\"為主題開設10個示范性德育課程并分級開展,重點關注面臨入學適應、身心發展及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以“扶貧一扶智一扶志”為成長目標,形成“解困—育人一成長一感恩一回饋\"的良性循環,分學段實施,努力引導受助學生堅定信念、樹立信心,培養受助學生知恩感恩、自立自強的良好品質,實現育人成效螺旋式的上升。
(二)“ 1+X; ”扶智課程
工作室依托社團和校外資源,開辟“ 1+X; 扶智課程,積極拓展扶智渠道,為了讓學有興趣、學有余力、學有特長的受資助學生參加社團活動,對于其參加社團的相關費用,按照政策給予適當的照顧和減免,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為他們提供全面發展的機會。與此同時,攜手社會扶助扶貧資源、高校思政課程資源,對受助學生在學業輔導、心理疏導、興趣特長等方面開展共建幫扶。工作室每周引進校外資源增設特色課程,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因家庭經濟制約而出現學業落后、興趣缺失的情況,努力實現助學資源的合理分配。
(三)設立專屬成長課程
在工作調研過程中,工作室發現因有的家長為生計奔波,疏于對學生心理健康、行為習慣、社會交往等方面的關注和培養,導致個別學生在心理認知和行為習慣上有所缺失。鑒于此,工作室特別針對這類學生開設個性化輔導,為他們安排定制的課程,從學科、人際交往、技能訓練課程開展個性化授課,幫助受助學生更好地融入集體。
四、平臺護心,著力擦亮立德樹人項目化“品牌特色”
工作室以“幸福聚愛小屋\"為平臺,推進項目化資助育人品牌建設。結合節日主題,工作室通過開展各類活動拓展“幸福聚愛小屋”的深度和廣度,如積極號召學生收集生活廢品并變廢為寶,既實現了資源回收再利用,又將廢品收購站換得的資金充實到了“幸福聚愛小屋”中,提高了學生物品回收利用的環保意識,培養了學生奉獻愛心、互助互愛的品質。工作室結合少先隊“紅領巾獎章\"奉獻章評選活動、依托“幸福聚愛小屋\"開展“幸福愛心券”兌換活動,設置愛心服務崗,鼓勵受助學生積極參加服務活動,以服務的時間和次數計入評價手冊并可兌換“幸福愛心券”,換取所需資助物品。上述活動引導受助學生在有意義的活動實踐中將感恩意識轉化為對他人的關愛,實現資助育人工作的正向循環。
五、家校社同心,合力擘畫立德樹人教聯體“同 心圓”
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思政教育大格局,打造以學校為中心的一體化思政育人平臺,起到同向發力的育人效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數量的增長與資助資源和渠道的相對固定性、有限性之間的不平衡是資助工作常常面臨的難點。學校在國家政策資助基礎上,努力提升知名度,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開辟出校園潤澤、場館潤澤、社區潤澤、家庭潤澤四大場域,建立了需求(Appeal)—評估(Assess-ment)—行動(Action)“3A\"立體結構化模式(圖1),依托“幸福聚愛小屋”,在校內實現資助平臺多樣化資源吸納,讓有限的資助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學校實施“按需分配\"原則,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合理分配助學資源,真正讓有需求的學生得到有效資助。

受資助學生作為特需兒童中的一類,他們的幸福成長陣地在家庭,因此工作室指導學校定期組織開展“幸福家庭日\"“新小市民假日課堂”“親子冬夏令營”等活動,注重改善家庭親子關系,促進父母和諧相處,為特需兒童營造良好成長空間。活動的費用均來源于“幸福聚愛小屋”,讓資源真正合理利用起來,形成從“開源聚力\"到“精準配需\"的鏈條式資助模式。同時,學校家委會還積極成立了“幸福家長互助團”,組織家長之間互幫互助,共同促進受資助學生的成長,累計幫扶人次千余次。
“五心化育\"資助育人模式聚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助學筑夢,幸福鑄人\"的工作理念,持續加強組織領導、密切協同配合,著力構建資助育人長效機制,讓精準資助做實走心,以精準資助的特殊育人方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努力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