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多感官博物館中的嗅覺運用研究:[J].藝術科技,2025,38(6):139-141.
中圖分類號:G26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6-0139-03
0引言
博物館的具身轉向及多感官博物館的興起,反映了博物館學與心理學、認知科學的融合。然而,嗅覺藝術與博物館嗅覺設計的實踐增長與理論研究不足之間的矛盾,凸顯了從學術層面解析嗅覺策展及其設計邏輯的必要性。本文結合具身認知理論和博物館的嗅覺應用,分析嗅覺在博物館場景中的認知功能優勢,論證其對觀眾體驗、認知學習及情感建構的重要作用。
1具身認知理論與多感官博物館中的嗅覺
1.1從具身認知到博物館嗅覺研究的理論邏輯
具身認知理論突破了傳統身心二元論的局限,其思想可追溯至海德格爾和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為博物館的“身體回歸”提供了理論基礎[1]。認知科學研究表明,心智與身體不可分割,認知產生于身體與環境的互動[2],從科學上證實了文化場館情境化學習的必要性。威爾遜(Wilson)評估的六種具身認知主張中,“離線認知基于身體”的觀點適用于解釋博物館虛擬交互設計的具身性特征[3]。學者葉浩生和鄭皓元等進一步細化了具身認知的理論模型,強調身體感知對認知形成的關鍵作用與特征[4]。
多感官博物館通過多通道感知優化觀眾體驗,嗅覺參與具有超視聽的特殊價值。雖然現代社會長期推行“除味”政策,但研究表明 90% 的人類反應源于潛意識,其中氣味的影響尤為顯著[5]。與其試圖消除氣味,不如善用嗅覺在認知、情感和記憶方面的具身優勢,這既符合認知規律,又順應參與式體驗的博物館發展趨勢。
1.2具身認知理論與嗅覺感官
具身認知為理解博物館中嗅覺感官的特殊認知功能提供了理論框架。從神經機制來看,嗅覺的神經通路直接連接大腦皮層和邊緣系統,在記憶和情感處理上具有先天優勢。首先,嗅覺具有不可替代的在場性。與視聽不同,嗅覺感知必須依賴真實的氣味分子,這一特性使觀眾必須親臨現場才能獲得完整的嗅覺體驗。其次,嗅覺具有突出的記憶喚起功能,氣味能觸發深層記憶和情感反應。如德累斯頓軍事歷史博物館通過模擬戰場的硝煙、血腥氣味,強化觀眾對戰爭的歷史認知和情感共鳴。最后,嗅覺具有獨特的情感聯結機制。由于直接關聯邊緣系統,所以氣味記憶往往伴隨強烈情感[6],當在編碼氣味時體驗到突出的情緒時,該氣味作為記憶線索的有效性會增強[7]。博物館通過精心設計的嗅覺體驗,不僅能引起情感共鳴,還能在觀眾離場后持續激活相關記憶,形成長效的教育效果。
具身認知理論體系中的4E認知分析包含具身、嵌入、擴展和進化四方面[8]。從具身層面看,嗅覺感知是身體與氣味分子直接接觸的結果,通過身體的嗅覺器官產生認知。在嵌入層面,嗅覺感知依賴于特定的環境,博物館的展覽空間成為嗅覺感知的重要環境載體。在擴展和進化層面,嗅覺與其他感官共同作用,擴展了觀眾的認知體驗,其背后原理是通感,如將嗅覺與視覺結合能更全面地感知展品。
2多感官博物館具身策展的嗅覺運用類型
2.1作為展館氛圍營造的嗅覺運用
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開始引入香味來營造氛圍,以吸引更多參觀者。以克里希納(Krishna)和林德斯特倫(Lindstrom)等為主導的感官營銷學大力推介包括嗅覺感官在內的感受—行為轉化機制。但也有研究指出需更嚴謹的實證檢驗[9],部分在于博物館嗅覺運用面臨的社會介入和技術方面的挑戰。商業嗅覺營銷為博物館品牌建設提供了借鑒。商場和酒店常通過專屬氣味標識強化品牌記憶,這一模式同樣適用于博物館。特定氣味可與博物館形成獨特關聯,通過研發代表性香氛,既可將其用于場館環境營造和觀眾記憶訓練,又能延伸至文創產品開發,如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與FloralStreet合作推出的畫作靈感香水。
2.2作為展覽主題闡釋的嗅覺運用
2.2.1嗅覺類展覽
嗅覺類展覽是以嗅覺為核心展示元素,圍繞特定的氣味主題展開的展覽形式。這類展覽旨在通過氣味引導觀眾感受和理解特定的文化歷史等內容。媒介理論家麥克盧漢(McLuhan)認為任何文化都是感官偏向的有序組織,嗅覺感官中也蘊藏著深刻的文化編碼[10]。在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館中,以“彌漫”為主題的四件嗅覺藝術品分別散發著檀香、白酒香、風油精氣味、荷花香,既利用典型的民族、地域文化氣味營造出富有詩意的氛圍,同時又打破了原工業展陳空間的制約[11]。目前綜合類博物館中以嗅覺為主體的策展較少,嗅覺類的常設展以各種專門的香水博物館為主,例如法國巴黎氣味博物館和長沙卡汶凱瑟氣味博物館。
2.2.2 展覽的噢覺設計
展覽的嗅覺設計是指在展覽策劃和設計過程中,根據展覽主題和內容,有針對性地運用氣味元素,輔助展覽主題的闡釋和傳達。盧浮宮曾嘗試用香味來匹配八件典藏作品,以此喚醒觀眾的所有感官。大英博物館的古埃及展通過釋放乳香、沒藥等古代香料氣味,還原法老時代的宗教儀式場景。在國內,蘇州博物館的絲綢之路展通過模擬皮革、沙漠塵土及香料市場的氣味,讓觀眾在多種感官的沖擊下體驗到絲路貿易和文化交流。展覽的嗅覺設計旨在增強展覽的敘事性和感染力,使觀眾在嗅覺和其他感官的協同作用下,更深入地理解展覽所呈現的歷史、文化和藝術信息,提升展覽的整體質量和觀眾的參觀體驗。
3具身認知視角下多感官博物館的嗅覺運用功能
3.1觀眾嗅覺感官的具身學習功能
傳統離身認知觀將學習簡化為抽象符號加工,將身體降格為刺激接收器,這否認了身體參與實踐從而獲得認知的辯證唯物認識觀。嗅覺具有隱喻的性質,能夠呈現出文化、民族和地域等身份特點,無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大量關于氣味隱喻的成語,還是文學作品中生動的嗅覺書寫,都說明嗅覺的經驗是認知和文化生成的珍貴資料,所謂高級的認識“抽象認知”仍需以感官的身體經驗為最初的素材。此外,現代觀眾受限于人工環境導致的感官貧乏,嗅覺的認知拓展功能顯得尤為重要。如舊金山探索館“氣味實驗室”通過釋放特定氣味,將抽象科學概念轉化為具身體驗,證實了嗅覺在認知建構中的獨特價值。
3.2從觀眾身體經驗到嗅覺引發的情感聯結
人的具身學習以身體經驗為基礎,而嗅覺刺激可直接激活邊緣系統,相較于其他感官,其情感效價傳遞速度及情感承載量表現更強。學習在形成對氣味的特定情感反應中很重要,對博物館的嗅覺運用而言,這意味著嗅覺所處情境對觀眾的情感反射訓練的必要性,從某種角度來說這是在反對“白立方”的設計典范。當代建筑大師帕拉斯瑪(Pallasmaa)認為理想的博物館是具身化的,應當吸引、強化觀眾的感知,激活和敏化其感官,在觀眾與展品間展開活躍對話[12]。嗅覺的情感認知需依賴于對場館情境的學習,可以通過多種感官融合、多種媒介參與的形式滲透展示設計[13],提升博物館空間敘事的情境化吸引力。
3.3觀眾嗅覺感官的具身認識功能
認知科學家巴里奇(Barwich)將嗅覺認知的獨特機制概括為以下方面[14]。其一,嗅覺通過呼吸雙通道實現環境感知與味覺整合;其二,具有“情感優先”與“語義模糊”雙重特性;其三,其社會建構性體現在文化編碼過程中,從貴族焚香到日本化寂美學,氣味始終承載著權力與意義。嗅覺認知的具身性、情境性與動態建構性功能,使嗅覺成為理解心智運作機制的關鍵窗口。真正的認知靈活性不在于精確映射物理世界,而在于通過多模態整合實現動態環境適應,意味著博物館嗅覺實踐應嘗試構建動態情境化的氣味景觀,通過嗅覺符號的文化編碼激活觀眾的情感共鳴。
3.4展場環境氣味與觀眾身體知覺的耦合
具身認知的動力觀點指出環境既是認知活動的載體,又是認知系統的協同參與者:它既驅動主體內部信息處理,又受主體行為反饋調節,在此系統中主體和環境持續相互作用,一直處于強耦合關系中[15]。在博物館中,環境氣味作為展覽場域要素的一部分,與觀眾的身體知覺緊密相關。氣體的攝入既是被動的生命體征又是主動的生命探索,這種由嗅覺引發的浸入環境的方式符合伯瑞奧德(Bourriaud)指出的藝術通過構建“共活性”互動空間重塑人、藝術與世界的關系。意味著博物館不再是被動的審美空間,嗅覺等感官能成為展品和觀眾間關系的催化劑,將觀眾身份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
4結語
具身認知理論為多感官博物館的嗅覺實踐提供了科學依據和理論支撐,拓寬了博物館展覽闡釋和其他感官運用的邊界。本文基于對具身認知的概括,結合嗅覺這一認知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及博物館學,總結出多感官博物館中嗅覺感官的具身學習、經驗與情感聯結、認識和環境融合的功能,以此來闡釋多感官博物館嗅覺運用的必要性。
參考文獻:
[1]王思怡.何以“具身”:論博物館中的身體與感官[J].東南文化,2018(5):115-120.
[2]Vereza S C.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 New York: BasicBooks,1999:16-93.
[3] Wilson M. Six views of embodied cognition [J]. Springer,2002,9 (4): 625,632-633.
[4]葉浩生.“具身”涵義的理論辨析[J].心理學報,2014,46(7): 1032-1042.
[5]Zurawicki L. Neuromarketing[M].Berlin: Springer,2010:55-103.
[6]派特·瓦潤,安東·范岸姆洛金,漢斯·迪佛里斯.嗅覺符碼:記憶和欲望的語言[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3: 110-111.
[7]Herz R S, Engen T. Odor memory: Review and analysis [J].Springer,1996,3 (3): 300-313.
[8]Menary R.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4E cognition[J].Phenomenology amp; the Cognitive Sciences,2010,9 (4): 459-463.
[9]Christoph Teller,Dennis Charles.The effect of ambient scent onconsumers' perception, emotions and behaviour: A critical review[J].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2012,28 (1/2):14.
[10]埃里克·麥克盧漢,弗蘭克·秦格龍.麥克盧漢精粹[M].何道寬,譯.:大學出版社,2000:364.
[11]彭鋒.觀念、文化與實驗:策劃第54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的幾點體會[J].藝術評論,2011(10):30-31.
[12]Nina L,Alvaro PL. The Multisensory museum: cross-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touch,sound, smell, memory,andspace[M].Lanham:Rowmanamp;Littlefield,2014: 153-240.
[13]陳同樂.試論博物館展示設計中的形式滲透[J].東南文化,1999(6):90-97.
[14]Barwich A S. Smellosophy:What the Nose Tells the Mind[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O2O: 80-166.
[15]周婧景.具身認知理論:深化博物館展覽闡釋的新探索:以美國9·11國家紀念博物館為例[J].東南文化,2017(2):10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