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3963(2025)07-0016-03
《濟南的冬天》創作于1931年,首發在《齊大月刊》第一卷第六期上。自1949年入選中學語文教材以來,《濟南的冬天》一文在語文教材中的經典地位始定,在隨后的數次教材改版中,幾乎沒有被刪除過。2016年全國中學語文統編版教材開始施行,其仍入選寫景抒情散文教學篇目(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這足可見該文重要的教學價值。
隨著教材改革的有序推進,學界對散文的教學方式也提出了新的標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提出教師應樹立“教一學一評一致性”的意識,并選擇科學的評價方式,合理使用評價工具,妥善運用評價語言,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崔允濘教授認為,教師若想實現上述教學目標,則需要在對學生理解和引導的基礎上,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鑒于此,以現代散文名篇《濟南的冬天》一文教學為例,分析“教一學一評一致性”這一教學模式的實踐路徑,以期為我們革新初中語文教學方式提供重要參考。
一、以學定教:教學目標再明確
教學目標的確立是踐行“教一學一評一致性”的首要前提。就《濟南的冬天》一文而言,教材明確的教學目標側重于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把握,要求學生在掌握文本形式和技法的基礎上,領略文中的景物之美。以劉健老師近期執教《濟南的冬天》一課教學設計為例,即使教師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意識到在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作為教學重點,但在實際教學中,其仍將揣摩語言與領悟寫法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這一方面是傳統語文教學方式的慣性使然,但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教師對新課標理解的不充分。
新課標對第四學段(7\~9年級)的教學目標,不僅對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作出了明確規定,還要求教師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欣賞文本,初步領悟作品內涵,并能說出自己的體會。教師教學參考用書也在本單元的“編寫意圖”中強調:“對經典詩文的學習,將有助于激發學生審美情感,提升精神品格。”實際上,考慮到初中學生的知識水平與接受能力,將語文的基礎知識作為授課重點本無可非議,但在新課標日益普及的當下,以往的教學目標儼然不再適應教學改革的需要,教師需在此基礎上,從審美的維度重新確立本文的教學目標。
《濟南的冬天》是老舍在1931年春天于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所作。在此之前,老舍在英國講學長達六年。1930年3月,老舍重新回到戰亂的北平,對這個生養自己的地方,老舍的心中充滿了無限的悲憤:“看看社會,看看民間,看看槍炮一天打殺多少你的同胞…”懷著這樣的心情,老舍在同年7月被聘請到濟南,在此度過了四年的光陰。對老舍而言,這段時光雖有感傷,但仍存有許多美好的回憶。多年以后,老舍回憶道:
四年雖短,但是一氣住下來,于是事與事的聯系,人與人的交往,快樂與悲苦的代換…時短情長,濟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鄉。
老舍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獨特地位與價值在于他對文化批判與民族性問題的格外關注,這從根本上造就了老舍與濟南這座城市的緣分。濟南并不是現代化的大都市,而是從古代延續發展而來的城市。其突出的文化氛圍與老舍的品性很像,因此深得老舍的喜歡。聯系《大明湖之春》和《到了濟南》等一系列文章,可以看出老舍對濟南的描寫也多集中在山水環境與市民文化的角度。可以說,濟南不僅撫平了老舍心中的悲憤,更憑借其豐富多彩的市民生活,喚起了老舍內心深處的某種情感。因此,《濟南的冬天》一文顯然不是單純表達作者心中的喜愛之情,而是有著更為豐富的意蘊。
有鑒于此,教師應在整體把握老舍生平與創作心態的基礎上,將教學重點聚焦于文本的審美特征,即“該文描寫的景物有何特點?作者通過對濟南冬天的描繪表達出怎樣的情懷?”教學中教師可帶領學生品味賞析文本中景物描寫的語句,揣摩作者對修辭技法的使用,并借助相關拓展材料,讓學生在知人論世的基礎上,進一步感知文本的內在意蘊與審美傾向。這不僅兼顧了學生基礎知識與審美能力的提高,更能在很大程度上將教學目標從以往的形式技法的講解轉移至審美的維度。
二、以評改教:教學設計的革新
以2010年余志明老師和2020年楊菊秀老師的《濟南的冬天》一課教學設計為例。在長達十年的時間里,對《濟南的冬天》的教學方式仍以教師的講授為主。余志明老師在教學設計中雖然意識到了品讀、感悟和聯想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本質,但在實際教學中卻忽視了引導學生感知文本的審美情趣,而僅對重點句式加以講解。無獨有偶,楊菊秀老師顯然也意識到了以往講授法的弊端,并試圖采用誦讀法、合作探究法、比較閱讀法等方式對課堂教學進行革新。但遺憾的是,楊菊秀老師在實施的過程中仍不自覺地滑向了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討論為輔的教學模式,從而使教學設計在本質上仍囿于傳統的教學思路,難以真正達到新課標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楊老師對新課標“教一學一評一致性”的理解仍停留于淺表層面,未能真正理解貫徹新課標的實際要求。
對于課程評價標準的科學設定是踐行“教一學一評一致性”要求的關鍵所在,也是上述兩位教師始終無法突破傳統教學方式桎梏的根本原因。有鑒于此,我們可重新明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流程:以學習目標為起點與核心,在教學設計中首先確定評價方式與標準,再進行情景式教學活動的設計,最后在教學中以過程性評價檢驗學習目標的完成情況。這種圍繞評價標準而開展的教學活動,不僅使教學重點更為集中,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積累豐富的學科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以《濟南的冬天》一文教學為例,教師在確定預設的教學目標后,就需要設計相應的評價任務與標準。針對文本的景物特征與審美情趣,教師可根據難易程度依次設計如下標準:
標準一:準確圈點文中景物描寫或抒情詠懷的關鍵句,并能有感情地加以朗讀。
標準二:就所圈點出的句式進行賞析,分析作者所使用的修辭手法。
標準三:深入理解作者的內在情感,并能結合文本的情感脈絡,品味文本的景物特點。
標準四:將《濟南的冬天》與《春》等相關文章進行比較閱讀,揣摩作者寫法上的差異,感知不同的文學風格。
以上的四個標準兼顧了學生的水平差異與接受能力,完成了新課標的要求。教學中教師應緊扣上述標準開展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在深入研究文本的同時,掌握基礎知識與文本閱讀方法,理解文本景物的深刻內涵,從而將課堂主體還給學生,切實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三、以評促教:教學活動的開展與反思
“教一學一評一致性”不僅要求教師具有先確定評價任務,再進行教學設計的逆向思考能力,更需要教師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完成教學評價。具體而言,新課標強調教師在教學中應立足教學重點,統籌安排過程性評價,從而“發現學生語文學習的特點與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指導意見,促進學生反思學習過程、改進學習方法。”這種內嵌于學習過程中的評價,需要教師圍繞新課標與學情設計學習目標與評價標準,還要求教師緊扣評價標準開展情景式教學活動。
以學習《濟南的冬天》一文為例,文章圍繞濟南冬季山水、陽光與白雪的生動場景,在表達作者贊美喜愛之情時,也展現出一種安寧閑適的悠長韻味。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可以創設“游歷北國風光,感悟人文精神”的真實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情境,感悟文本內涵,具體設計如下:
本市某宣傳部門即將舉辦“游歷北國風光,感悟人文精神”的主題活動,此次活動的形式是攝影展覽,現就主要展現的風景廣泛征求市民的建議。有些人推薦了濟南的冬景,你知道他們推薦的原因嗎?請結合課文《濟南的冬天》,寫一封推薦信來闡明你的理由。
這一情境的創建不僅使本課的實踐任務得以明確,更能使教師的教學活動得以展開。基于上文的教學目標,教師可開展以下教學活動:
活動一:了解濟南冬景。閱讀課文,從中勾畫出作者寫景狀物和表情達意的相關語句,分析作者使用的修辭手法,初步掌握濟南冬景的特點。
活動二:欣賞濟南冬景。教師結合老舍的人生軌跡與審美傾向,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為何說“濟南真得算個寶地”的原因,并找出相應的證據。
活動三:感知濟南冬景。尋找描寫濟南冬季的相關文章,通過對比閱讀,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的內在意蘊,闡釋推薦濟南冬景為攝影展主要對象的原因。
上述活動設計雖試圖將課堂教學的主體交還給學生,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但這并不意味著課堂教學的一勞永逸。在新課標“教一學一評一致性”的要求下,教師在教學中應更加重視自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診斷與反饋,能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與優化教學活動。為充分發揮課堂評價的導向作用,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與教學活動的開展情況,對學生的表現做出及時的、個性化的評價,使學生能夠及時改變不良的思維方式與學習習慣,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教一學一評一致性”的要求正日益引起師生的重視,以現代散文名篇《濟南的冬天》為例進行分析,將有利于我們實現新課標所要求的教學路徑。教學中教師應貫徹“以學定教”的理念,科學設計教學目標與教學活動,并注重課堂評價,及時進行教學反思,從而在提升教師教學水平的基礎上,持續優化課堂教學效果。總而言之,從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與課堂的“評”這三方面著手,不僅能落實新課標要求,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更為重要的是教師可以借此反思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從而推動教學方式的革新。
參考文獻:
[1]史曉萌.指向核心素養的教學評一體化實踐初探:以學習《濟南的冬天》為例[J語文教學之友,2022(4):13-15.
[2]劉健.讓語文走進我們的生活一以《濟南的冬天》教學設計為例[J].新課程,2024(2):13.
[3]石興澤,劉明.老舍評傳[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110,118.
[4]老舍.老舍散文[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23.
[5]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206
[6]余志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濟南的冬天》教學設計[J].中學語文教學,2010(7):57-58.
[7]楊菊秀.《濟南的冬天》教學設計[J].讀寫月報,2020(9):40-44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新課標背景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教·學·評一致性’的設計與實施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項批準號為FJJKZX23-620】
作者簡介:伍榮秀(1973一),女,福建省寧化縣教師進修學校高級教師,主研方向為中學語文課堂教學。
[責任編輯:王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