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以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為切入點,探討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振興路徑。通過資源整合構建共享平臺,市場拓展實施精準營銷,以技術創新推動產業融合,政策協同優化發展環境。實踐表明,系統性整合模式可提升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經營成本,實現集體經濟收益倍增。研究成果為破解鄉村產業分散化、低附加值問題提供實踐參考,對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鄉村特色產業;市場拓展;資源整合;技術賦能;機制創新;鄉村振興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成為破解“三農”問題的重要抓手。目前,鄉村普遍面臨資源閑置、產業鏈短、技術滯后等瓶頸,制約集體經濟發展。本研究立足基層實踐,聚焦特色產業培育,通過實證分析,探索資源整合、市場拓展、技術創新與政策協同的聯動機制,旨在構建可復制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路徑。
1 充分發揮資源整合優勢
1.1 評估區域資源狀況
建立資源共享平臺是破解鄉村資源分散困境的核心。構建實體與數字雙軌協同機制。通過鄉鎮資源調度中心歸集零散土地、閑置資產和技術人才,形成覆蓋縣鄉村三級的資源信息庫。重點打通跨區域協作壁壘,建立統一標準的數據采集與動態更新體系,實現土地集約化托管、農機設備共享調配、非遺技藝傳承人跨村帶徒等創新模式[1]。同步搭建供需智能匹配系統。運用區塊鏈技術確保資源流轉可追溯,通過產能預置、錯峰調配提升資源復用效率。平臺需嵌入風險共擔機制。制定收益分配規則,既保障資源輸出方權益,又降低引進方使用成本。這種系統性整合模式能有效激活沉睡資源,避免重復建設,通過規模化運作增強集體經濟抗風險能力,為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夯實要素基礎。
1.2 建立資源共享平臺
在鄉村發展中,資源分散一直是難以解決的問題。而建立資源共享平臺,是破解這一困境的關鍵。在實際操作中,構建 “實體 + 數字” 雙軌協同機制,可謂是行之有效的辦法。
在具體實踐中,可先通過鄉鎮資源調度中心,一系列零散的土地、閑置的資產,技術人才等資源進行整合,如此就能形成一個覆蓋縣、鄉、村三級的資源信息庫。這個共享平臺,主要是為了打破跨區域協作的障礙,建立起一套統一的數據采集和動態更新體系。如此,土地集約化托管、農機設備共享調配,以及非遺技藝傳承人跨村帶徒弟這些創新模式,均能順利地實現。同時,平臺還搭建了供需智能匹配系統,利用區塊鏈技術,保證資源流轉的時候能追溯到源頭,“看得清去向”。另外,通過產能預置、錯峰調配等手段,大大提高了資源的復用效率。不僅如此,平臺還嵌入了風險共擔機制,制定了收益分配規則。一方面。能保障資源輸出方的權益;另一方面,也可降低引進方的使用成本。這種系統性的整合模式,能將鄉村里閑置的資源盤活,避免重復建設造成浪費。通過規模化運作,集體經濟的抗風險能力也相應增強,從而為鄉村特色產業的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
1.3 優化產業鏈上下游對接
產業鏈上下游的有機銜接是提升鄉村產業效能的核心環節。實踐中需構建三端協同發展機制:首先,建立生產端與加工端的訂單聯動,通過股份合作、保底收購等契約形式,分散農戶納入標準化生產體系。其次,搭建全鏈條信息交互平臺,運用物聯網技術實時傳遞種植數據、加工需求和市場動態,引導農戶按需調整種養結構。重點完善冷鏈物流網絡,在中心村建設分級分揀中心,配置智能調度系統降低生鮮損耗。同時,推動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開發果酒、茶粉等深加工產品,建立區塊鏈溯源體系提升溢價空間。通過設立風險補償基金、簽訂長期購銷協議等方式,構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聯結機制,確保產業鏈各環節穩定運轉,實現集體經濟收益最大化。這種全鏈條整合模式可使特色農產品附加值顯著提升,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持續動能[3]。
2 市場拓展品牌建設
2.1 調研市場需求趨勢
建立資源共享平臺是破解鄉村資源分散困境的關鍵路徑。實踐中,需構建實體與數字雙軌協同機制:依托鄉鎮資源調度中心,系統歸集零散土地、閑置資產及技術人才,建立覆蓋縣、鄉、村三級的資源信息庫。平臺通過標準化數據采集流程與動態更新系統,突破行政區域壁壘,實現跨村土地托管、農機共享調配、非遺技藝傳承等協同模式。引入區塊鏈技術構建智能匹配系統,確保資源流轉全程可追溯,結合產能預置與錯峰調度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同步建立風險共擔與收益分配機制,在保障資源供給方權益的同時降低使用成本。該模式通過激活閑置資源、規避重復投入,顯著增強集體經濟規模效益與抗風險能力,為鄉村特色產業要素整合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
2.2 開展精準營銷推廣
在提升鄉村特色產業的市場競爭力方面,精準營銷推廣非常關鍵。在實際操作中,需要先分析消費者的行為,將目標客戶群體細分清楚。在此基礎上,將線上線下的渠道進行整合運用:線上利用短視頻和直播,將農產品的生產過程展示給觀眾,此舉能讓消費者更了解產品[4]。線下則積極參加區域農產品展銷會,擴大產品的影響力。同時,還要建立一個用戶數據庫,一旦建立起這類數據庫便能實現精準推送。此種精準觸達的營銷模式,能切切實實地降低營銷成本,讓產品更快、更廣地滲透到市場里,為鄉村特色品牌的建設鋪就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2.3 塑造區域特色品牌
打造區域特色品牌,文化賦能和質量管控這兩個方面極為重要。文化賦能是品牌的核心,質量管控則是品牌的根基。在文化賦能方面。首先,必須將本地的非遺技藝、農耕習俗等文化符號整合起來,設計出獨特的品牌視覺標識,如品牌的 Logo、顏色搭配,或是一套吸引人的品牌故事,如此便能構建出和其他品牌不一樣的架構。質量管控方面,要建立一套從生產到銷售全產業鏈的標準化管理體系。可申請地理標志認證,按照綠色生產標準來生產產品,此舉能有力地保證產品的品質。總之,將文化賦能和產品質量控制這兩方面的工作做到位,互相促進,便能打造出有市場競爭力的特色品牌。這樣的品牌可能為集體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文化資本,助力鄉村經濟越來越好 [5]。
3 技術創新產業融合
3.1 搭建技術研發平臺
搭建技術研發平臺,對鄉村產業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實際工作中,可以依托鄉鎮資源調度中心,將鄉村零散的土地、閑置資產,掌握技術的人才進行整合。如此就能建起涵蓋縣、鄉、村三級的資源信息庫[6]。收集資源信息時,必須有一套標準化的流程,且要動態更新系統。此舉能打破區域之間的限制,實現跨村土地托管等協同合作模式。以往各村土地的管理是“各自為政”,整合以后便能統一規劃,這種情況下,無論種糧或是特色種植,效率都能大大提高。另外,利用區塊鏈技術搭建一個智能匹配系統也非常必要,以上舉措的實施,可使閑置的資源被充分激活并發揮出更大作用,從而為鄉村特色產業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3.2 引入現代農業技術
鄉村產業升級的過程中,現代農業技術起著極大作用,是產業發展進步的關鍵動力。在具體實踐中,構建“三化協同”體系,對高效發展產業大有裨益。以某鄉村為例,村民通過安裝物聯網設備,時刻監測土壤的溫濕度等并進行記錄。接著,根據設備獲取的數據搭建起智慧農業管理系統;在該系統的輔助下,澆水、施肥均可做到精確無誤。
對于當地的特色產業,組建專業的專家服務團隊尤為重要。專家團隊掌握大量綠色防控技術,用物理、生物的方法來對付病蟲害,便可以擺脫對農藥的依賴。同時,專家團隊可帶領農戶搞立體種養模式,將土地空間充分利用起來。這種情況下,化學農藥的應用減少,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性均顯著提高。另外,當地依托農業技術推廣站,建成“技術服務超市”,它為農戶提供優質種苗,以及農業技術方面的支持。以上舉措的實施,不僅提高了農業效益,也為鄉村特色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3 促進產業融合升級
在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推動產業融合升級非常重要。從基層來看,鄉鎮資源調度中心發揮著關鍵作用。它將鄉村零散的土地、閑置的資產人才資源整合起來,建成覆蓋縣、鄉、村三級的資源信息庫。在使用信息庫的過程中不斷進行信息更新,如此便能打破區域壁壘,使土地集約化托管效率大大提升。另外,借助區塊鏈技術搭建供需智能匹配系統,可以讓土地流轉過程透明化,在此基礎上結合產能預置,合理安排錯峰調配,便可提高資源利用率。這些舉措的實施,為鄉村特色產業的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 政策支持組織協同
4.1 建立政府引導機制
建立政府引導機制是破解鄉村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保障。實踐中需構建“三位一體”工作體系:首先,強化統籌規劃。縣級層面應成立跨部門領導小組,整合農業、財政、自然資源等部門資源,制定差異化產業發展規劃。其次,搭建服務平臺。依托鄉村振興服務中心,為集體經濟組織提供政策咨詢、項目申報、市場對接等一站式服務。重點推動示范引領,通過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省級農村產業融合示范園等載體,培育“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可復制模式。同時,完善風險防控機制,建立集體資產動態監管平臺,對重大投資項目實施可行性論證和風險評估。通過財政獎補、貸款貼息等政策工具,引導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參與產業發展,形成“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多方協同”的發展格局,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營造良好政策環境。
4.2 完善扶持政策體系
完善扶持政策體系是破解產業要素制約的核心支撐。實踐中需構建“四維聯動”政策框架:首先,強化財政保障機制。設立鄉村振興產業基金,對聯農帶農成效顯著的經營主體給予貸款貼息、以獎代補,重點支持產學研聯合創新平臺建設。其次,創新金融服務模式。推廣“農業產業鏈+供應鏈”融資產品,開發完全成本保險等特色險種,探索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抵押融資路徑。重點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戶數量與項目補貼掛鉤,推行“保底收益+二次分紅”分配方式,引導龍頭企業與村集體組建產業化聯合體。同時,健全風險防控體系,建立農產品價格指數預警平臺,擴大政策性保險覆蓋范圍,對自然災害損失實施分級補償。通過整合科技研發、生態補償等專項政策,形成“財政引導、金融支持、社會參與”的協同機制,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4.3 推進集體經濟合作
推進集體經濟合作是激活鄉村發展動能的重要路徑。實踐中需構建“三社聯動”發展模式:首先強化黨建引領作用,推行“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組織形式,黨組織嵌入產業鏈條,由村“兩委”成員兼任合作社負責人,整合土地、資金等要素發展特色產業。其次創新股份合作機制,推廣“保底收益+動態分紅”分配模式,引導農戶以土地經營權、技術等要素入股,形成利益共享共同體。重點搭建聯農帶農平臺,通過村集體領辦農機服務、農產品加工等實體項目,建立“企業+基地+農戶”訂單生產體系,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同時,完善監管體系,建立民主決策機制,推行村財鎮管和第三方審計制度,確保集體資產規范運營。通過培育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有效提升集體經濟組織化程度和市場競爭力,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內生動力。
5 結語
實踐表明,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是激活農村資源要素、壯大集體經濟的必由之路。通過構建“資源整合+市場拓展+技術創新+政策協同”四維驅動體系,有效破解了傳統農業分散經營、附加值低等痛點。廣東盤活集體資產、廣西創新聯農機制等案例證明,只要堅持黨建引領、市場導向,充分挖掘鄉土資源潛力,就能實現產業升級與集體增收的良性互動。未來需持續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加強政策協同發力,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能。
參考文獻
[1] 何志揚,姜曉梅.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特色產業發展困境與對策[J].農業工程,2025,15(1):159-164.
[2] 沈敏.“網紅農業”視角下農村特色農產品產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機制研究[J].中國經貿導刊,2025(4):97-99.
[3] 張娟娟.鄉村振興視角下特色產業經濟發展策略研究[J].江西農業,2025(1):154-156.
[4] 吳雨果,崔慶江,李婭.肇慶鄉村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J].南方農機,2025,56(4):15-18.
[5] 鄧濤.特色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現實問題及路徑研究[J].現代化農業,2025(2):55-57.
[6] 歐宏新.發展鄉村特色優勢產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
果[J].經濟,2025(1):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