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展村集體經濟對于農村經濟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本文以樅陽縣為例,分析了當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提出針對性的對策,以促進村集體經濟壯大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激發內生活力,帶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脫貧地區的穩定脫貧。
關鍵詞: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對策建議
1 基本現狀
樅陽縣轄16個鄉鎮和1個開發區,行政村190個,村改居5個。2023年底,全縣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總額11 190.38萬元,其中經營收益4 259.89萬元,占比38.1%,發包和上交收入5 643.72萬元,占比50.4%,投資收入1 286.77萬元,占比11.5%。全縣村集體經營性收入村均57.38萬元,同比增幅33%。村集體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的強村95個,占比48.7%;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百萬元以上的強村17個,占比8.7%。全面消除村集體經營性收入12萬元以下的村。全縣村集體經營支出2 093.81萬元,管理費用260.24萬元,經營收益總額8 836.32萬元,村均收益45.31萬元,同比增幅30.8%。村集體經營收益50萬元以上的強村64個,占比32.8%;村集體經營收益百萬元以上的強村9個,占比4.6%。開展現金分紅的村11個,村均分紅52.4萬元;開展福利分紅的村22個;分紅村占比16.9%[1]。
2 存在的問題
2.1 發展資金不足,后勁乏力
農村集體經濟積累不足是制約其發展的首要問題。許多村集體經濟處于“空架子”狀態,缺乏必要的啟動資金和運營資金。同時,隨著銀行信貸部門風險意識的增強,農村貸款難度加大,創辦集體項目的資金難題愈發突出。此外,部分村集體債務沉重,進一步削弱了集體經濟發展的后勁。
2.2 集體經濟積累缺乏有效保障機制
資源開發不足,村集體對自身資源的開發手段有限,導致大量資源閑置浪費。許多具有潛力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等未能得到有效利用;收益分配不均,雖然有關法律法規規定農村土地等資源歸集體所有,但在實際操作中,農民個體往往成為直接受益者,而集體收益難以得到保障;資金管理混亂,部分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在財務管理上存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規范等問題。有的村實行“家長制”管理,集體資金、資產的管理權集中在少數村干部手中,缺乏有效的監督和制約機制。
2.3 缺乏領頭人和人才支持
村干部素質不高,部分村干部思想觀念落后,缺乏開拓創新精神,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他們往往滿足于現狀,缺乏發展集體經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農村人才外流,城鄉發展的不均衡,大量農村能人選擇外出務工或創業,導致農村發展集體經濟的高素質人才和勞動力短缺;人才培養不足,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在人才培養方面投入不足,缺乏系統的培訓和教育機制,難以培養出懂經濟、會管理的人才隊伍。
2.4 思想認識不到位
一些村干部對發展集體經濟的認識存在偏差,將發展集體經濟等于“上項目、找貸款、辦企業”,缺乏長遠的規劃和思路。他們往往過度強調客觀條件的限制,如資金、人才、技術等不足,而忽視了現有土地、產業、資源等優勢的開發利用[2]。
2.5 發展不均衡,產業結構單一
從整體上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存在不均衡現象。部分村集體經濟發展迅速,而大部分村集體經濟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此外,許多村集體經濟的產業結構單一,主要依賴農業種植和養殖業等傳統產業,缺乏多元化的經營模式和盈利渠道。
2.6 治理機制不完善
部分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治理結構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民主決策、民主監督機制落實不到位,村民的參與度和監督力度不足。同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與基層干部收入、表彰、晉級等機制不掛鉤或者掛鉤不明顯,缺乏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獎勵激勵機制。
2.7 政策支撐及制度保障匱乏
政策支持與制度保障的缺失是關鍵問題之一。盡管國家在農業發展方面制定了一些政策,但地方政府的政策落實與執行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在實際操作中,許多農民和農業企業難以享受到政策紅利,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導致農業生產效益不高。此外,農業相關法律法規體系不完善,存在政策環節脫節與執行困難的情況。涉及農業生產的土地、資金、技術等領域的制度保障不健全,使得農民和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面臨諸多棘手問題。
2.8 市場意識及競爭能力缺失
我國眾多農民與農業企業缺乏市場意識,只關注生產而忽視市場需求,導致產品供需脫節,市場競爭力低下。尤其在國際農產品市場上,我國農產品的市場份額較小,品牌影響力較弱,難以在與發達國家農產品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在銷售環節,許多農產品缺乏有效的市場營銷手段,品牌建設滯后,致使產品附加值低,市場認可度不高。農民以及農業企業獲取市場信息的渠道有限,對市場變化和消費者需求反應遲緩,難以及時調整生產銷售策略。
2.9 技術創新及產業升級動力不足
當前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未達到應有的水平,技術研發資金投入匱乏,農業生產仍以傳統模式為主,科技成果轉化效果不佳。許多農業企業缺乏創新意識和動力,技術與裝備落后,生產效率低下,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此外,產業升級動力明顯不足,農業產業鏈較短,附加值低,難以形成規模效益和產業集群。農產品加工及深加工能力不足,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產業結構單一,缺乏多樣化、高附加值產品。
2.10 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
我國農業正面臨資源環境壓力沉重、生態環境退化的局面。許多地區農業生產方式缺乏科學性,資源浪費嚴重,環境污染壓力不斷增大。如過度使用化肥、農藥以及濫用水資源,導致土壤退化、水資源短缺和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不斷減弱。在農業生產中,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缺失,忽視生態保護和資源節約,阻礙了農業的長期穩定可持續發展。
3 對策建議
3.1 拓寬融資渠道,加強資金管理
積極爭取政府支持,爭取上級財政扶持和政策支持,爭取更多的項目資金和補助資金用于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吸引社會資本,通過招商引資、項目合作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可以探索建立村企聯建、銀村對接等合作模式,實現互利共贏;加強資金管理,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規范財務行為。加強財務監督和審計力度,確保村級集體經濟的財務狀況良好。同時,加強對村干部的財務管理培訓和學習,提高財務管理水平[3]。
3.2 加強資源開發和利用
深入挖掘資源潛力,對村集體擁有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等進行全面摸底和評估,制定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計劃;培育特色產業,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發展具有特色的農業產業和鄉村旅游產業等。通過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附加值以及提升鄉村旅游的吸引力和服務水平等方式增加村級集體經濟的收入;加強資源整合,加大村集體與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組織的合作與交流。通過聯合開發、共同經營等方式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3.3 培養高素質人才和領頭人
加強人才培養,建立健全村級集體經濟人才培養機制,完善選拔機制和激勵機制以激發其工作積極性和創造力。通過舉辦培訓班、邀請專家授課等方式加強對村干部和村民的經濟管理知識和技能培訓,同時依托農村黨員遠程教育平臺等網絡資源提供在線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引進外部人才,積極引進外部高素質人才參與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可以通過提供優惠政策、搭建創業平臺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人才到農村創業就業;選拔優秀領頭人,注重選拔經營理念先進、管理經驗豐富的鄉村能人擔任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
負責人。
3.4 提高思想認識,加強組織領導
縣鄉村各級領導干部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增強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緊迫感和自覺性。要深刻認識到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對于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生活的重要意義;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組織領導機制。明確各級領導的責任和分工,加強部門之間的統籌協調形成合力,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同時建立健全考核機制,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納入年度考核范圍,作為評價領導干部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據。
3.5 優化產業結構,拓展經營領域
根據市場需求和資源稟賦調整村級集體經濟的產業結構,逐步減少對傳統農業種植業和養殖業的依賴,增加現代服務業和高效生態農業的比重。通過提高產業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增加村級集體經濟的收入;積極拓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經營領域,發展物流配送、電子商務、家政服務等現代服務業,滿足村民和游客的多樣化需求。同時依托當地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吸引游客前來觀光和休閑,增加村級集體經濟的收入。
3.6 完善治理機制,加強民主管理
建立健全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內部治理結構,完善管理制度,明確職責分工,加強內部監督和制約機制,確保村級集體經濟的規范運作;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加強村民參與和民主監督。通過召開村民大會、設立意見箱等方式收集村民的意見和建議,確保村級集體經濟的決策和運作符合村民的利益和期望;同時建立健全獎懲機制,激發村民參與集體經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3.7 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健全法律法規體系
首先,政府應加大對農業政策的支持力度,出臺更符合實際情況的農業發展政策,并確保政策有效落地與執行到位。同時,要擴大對農業的財政投入規模,增加資金及技術支持,助力農民和農業企業提升生產能力與現代化水平。其次,要完善農業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健全土地管理、資金運用、技術推廣等方面的法規,使農業生產有法可依。再次,加大政策宣傳與普及力度,提高農民及農業企業對政策的知曉度與運用效率,確保政策紅利全面惠及農民和農業企業。最后,應建立健全農業政策監督評估機制,讓政策執行做到公平、公正、透明,及時發現并解決政策實施中的問題,推動農業有序穩步發展。
3.8 增強市場意識,提升競爭能力
一是加強市場信息的收集與分析,引導農民與農業企業把握市場需求及變化,及時調整生產與銷售策略。政府及相關機構可通過搭建市場信息平臺,提供快速、精準的市場信息,幫助農民和企業做出科學判斷。二是扎實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增強品牌意識,制定品牌發展戰略,提升品牌在市場中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政府可通過政策扶持與資金投入,支持農產品品牌開展市場推廣與宣傳活動,提高品牌附加值與市場競爭力。三是著重加強農產品質量管控,建立全面的質量追溯體系,確保農產品質量符合安全要求,增強消費者對農產品品質的信任度。
3.9 加強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
一是加大對農業科技研發的投入力度,鼓勵科研機構與企業積極開展農業技術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政府應加大對農業科技的財政支持,安排更多科研資金與相關項目,激發農業科技創新活力。二是引導農業產業鏈延伸與升級,開展農產品加工和深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構建多樣化、高附加值的農業產業結構。三是增強農業企業創新意識與動力,引導企業引進先進技術與設備,提高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四是積極加強技術培訓與推廣,幫助農民及企業掌握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方法,提升農業產業整體水平。
3.10 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發展生態農業
一是加強環保意識的宣傳與引導,提高農民和農業企業的環保意識與責任。政府應制定并推行生態農業相關政策標準,鼓勵和支持農民與企業采用生態友好的生產方式,減少化肥、農藥使用和水資源消耗,促進生態環境良性循環。二是需著重加強農業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推動農業資源循環利用與可持續管理,降低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4]。三是推動有機農業與綠色農業發展,生產更多環保、高附加值農產品,滿足市場對綠色產品的需求。
4 結論
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生活的重要途徑。然而當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問題。本文以樅陽縣為例,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拓寬融資渠道、加強資源開發和利用、培養高素質人才和領頭人、提高思想認識,加強組織領導、優化產業結構,拓展經營領域以及完善治理機制,加強民主管理等對策建議。
參考文獻
[1] 高武俠,羅開惠.龍里縣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J].農技服務,2023,40(8):108-110.
[2] 王曼,唐浩.城郊型村莊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基于長沙市光明村的案例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23):46-50.
[3] 孟妍.平邑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J].鄉村科技,2020,11(33):25-26.
[4] 張利平.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以重慶市合川區獅灘鎮為例[J].鄉村科技,2018(23):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