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林業規劃管理面臨的資源保護與發展矛盾,面臨管理技術落后、違規占用林地等挑戰,提出了借助GIS技術優化林業規劃管理的策略,包括構建林業資源數據庫與動態監測體系,實現多元信息融合、動態監測與決策支持;優化林業規劃與空間布局設計,通過整體規劃和動態調整平衡生態保護與開發需求;提升林業資源監管與執法效率,利用GIS整合數據、實時監測違法線索,提升監管精度與執法響應速度。
關鍵詞:GIS技術;林業規劃管理;運用分析
林業規劃管理對于維護生態平衡、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當前林業規劃管理面臨著諸多挑戰,如資源保護與發展的矛盾、管理技術手段的落后、違規占用林地現象頻發等。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林業資源的有效保護,也制約了林業經濟的健康發展。在此背景下,引入GIS技術成為提升林業規劃管理水平的關鍵舉措,能夠為林業規劃管理提供更加科學、更加高效的技術支持。
1 林業規劃管理的挑戰分析
林業資源保護與發展矛盾越來越突出,即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經濟發展對資源消耗不斷增加,環境污染加劇,使得生態保護壓力陡然增大;土地資源持續減少,生態脆弱地段只能進行生態保護而不適宜推動大面積植樹造林。而且,由于經濟發展項目增加,亂砍濫伐、違規使用林地的現象時有發生,使得林地保護與經濟發展沖突明顯,管理難度顯著增加[1]。
在規劃過程中,過去因林業資源過度開發而不重視其培育管理,導致林業覆蓋率下降,部分地區雖開展了次生林培育,但因責任心不強、管理技術落后,致使培育林發育遲緩,同時,采伐與加工銜接松散,資源浪費嚴重;再加上部分林業干部職工的整體老齡化,專業技術人員和高水平創新人員不足,使得自主創新能力和研發能力相對薄弱,科技人員匱乏使得服務林農能力不足,進而導致生態保護修復流于表面形式。
部分地區未批先占用林地的違規問題突出,用地單位或個人依法使用林地的意識不強,且辦理林地使用手續審批時間長、程序多,導致一些業主違法占用林地開工建設;再加上對林地的監管不到位,基層林業站人員調整后林地監管人員缺失,執法人員調查取證不及時,難以做到全面監管[2]。
2 GIS技術在林業規劃管理中的應用
2.1 基于GIS構建林業資源數據庫與動態監測體系
林業資源管理涉及森林覆蓋、樹種分布、病蟲害防治等多維信息。傳統管理方式因缺乏直觀性常導致決策效率低下,而GIS技術通過空間數據整合與分析,可系統化構建資源數據庫并實現實時監測。
2.1.1 構建多元信息融合數據庫
相關單位需進行數據整合以構建多元信息融合數據庫,從而形成統一管理平臺,在此過程中空間數據涵蓋地形、植被、土壤等地理要素,屬性數據則包含林分因子、林權信息等,相關單位可基于GIS的空間數據引擎將相關數據信息關聯存儲、構建統一數據庫,實現空間與屬性信息的同步查詢與更新,比如將遙感影像提取的森林分布圖與小班調查數據關聯,可快速定位具體林班的樹種、年齡、蓄積量等基礎信息,借此避免數據分散、更新滯后等問題[3]。例如,福建省林業局依托GIS技術打造智慧林業“123”工程,其中,福建省林業廳以GIS為核心,整合衛星遙感、地面調查、林權檔案等多源數據,打造覆蓋全省的林業資源“數字孿生”平臺。該平臺不僅集成了全省
806.67萬hm2林地的地形、土壤、植被類型等空間數據,還關聯了林權證書、森林經營方案、病蟲害歷史紀錄等屬性信息,形成“一張圖”管理體系。通過GIS空間數據引擎,將高分衛星影像提取的森林分布圖與小班調查數據關聯,工作人員可一鍵查詢任意林班的樹種組成(如馬尾松占比60%、杉木占比30%)、林齡結構(幼齡林20%、中齡林50%、近熟林30%)及蓄積量(平均120 m3/hm2),徹底解決了傳統管理中數據分散、更新滯后的問題。平臺還接入氣象、水文等外部數據,實現森林資源與環境因子的動態關聯,為科學決策提供全維度支撐。
2.1.2 引進動態監測機制
動態監測機制以建立實時反饋的監測體系,相關單位可基于數據庫的實時數據,依托GIS構建涵蓋資源變化、災害預警、生態評估等多元化功能的動態監測網絡,其中,可通過遙感技術定期獲取森林覆蓋影像,利用GIS分析植被指數變化以識別非法砍伐、退化區域等;同時,結合氣象數據與歷史病蟲害記錄,GIS可預測病蟲害傳播路徑并提前制定防治方案;在火災監測中,GIS整合地形、植被、風向數據以模擬火勢蔓延趨勢,輔助制定救援路線等,基于此動態監測體系,可將靜態數據轉化為實時預警信息,提升管理響應速度[4]。例如,福建省構建的動態監測體系以GIS為中樞,融合衛星遙感、無人機、物聯網等技術,形成全天候、立體化的監測網絡。通過高分衛星每季度更新森林覆蓋影像,GIS系統自動分析植被指數變化,2023年,成功識別非法砍伐圖斑127處,面積達89 hm2;結合地面布設的2 000余臺紅外相機和3 000多路視頻監控,實時捕捉野生動物活動軌跡與森林火情,君子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利用該系統及時發現并處置了3起可疑人員進入核心區事件。在病蟲害防治領域,GIS整合氣象數據與歷史病蟲害記錄,建立松材線蟲病傳播模型。2024年,提前預警高危區域17處,指導防治作業面積達3 466.67 hm2,病死樹清理效率提升40%。無人機巡護更是成為監測主力,1 200余架無人機搭載可見光/紅外雙光吊艙,5 min即可完成6.67 hm2林地的高精度航測,生成的三維模型可精確計算被破壞林地面積,誤差小于0.5%。
2.1.3 應用好決策支持模塊
決策支持模塊主要提供可視化與智能化的功能支持,期間可將GIS系統整合的復雜數據信息轉化為可視化圖表、地圖以輔助管理工作,具體而言,相關單位通過疊加地形圖與造林需求,應用GIS推薦適宜樹種與地塊,同時,同步分析森林資源的分布和經濟價值,依托GIS優化采伐計劃以平衡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在生態修復項目中,GIS模擬不同措施效果以選取最優方案,關鍵是GIS在輔助決策中還支持多層級權限管理,以保證各級部門協同工作,實現從數據采集到決策實施的全流程閉環。例如,GIS系統為福建省林業決策提供了“一站式”支持平臺。在造林規劃中,通過疊加坡度、土壤類型與樹種適生性模型,系統自動推薦閩西北山區種植杉木、閩東南沿海種植木麻黃,匹配度達92%,2024年指導完成精準造林0.8萬hm2;采伐管理方面,GIS整合森林資源分布、市場需求與生態紅線,優化采伐計劃,使人工商品林采伐審批時間從10個工作日壓縮至1個工作日,同時,將生態公益林采伐強度控制在5%以內,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利用的平衡。在生態修復領域,GIS模擬不同修復措施效果,為閩江流域退化濕地設計的“植被恢復+水系連通”方案,經模型驗證可使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提升35%,該方案已在3個試點區域落地實施。系統還建立多層級權限管理體系,省、市、縣、鄉四級林業部門可通過“林長制管理系統”實時共享數據、協同審批。
2.2 依托GIS優化林業規劃與空間布局設計
2.2.1 整體規劃
林業規劃的核心在于對資源進行科學合理分配,以平衡生態保護與開發的需求,相關單位需基于上述整理的數據信息搭建多維度空間信息底圖,要求將提取的信息進行標準化處理,以保證不同信息可相互關聯與疊加分析。比如,將植被類型與坡度、坡向數據結合,識別出適宜造林的區域并標記出生態敏感區和開發潛力區,這一過程為后續規劃提供清晰的空間地圖,避免因信息缺失導致布局偏差。緊接著,需進行沖突分析以識別空間矛盾并權衡取舍,林業規劃需平衡生態保護、經濟效益與社會需求,但不同目標仍存在空間沖突,在此過程中可通過GIS系統的疊加分析功能直觀呈現沖突區域,例如,將生態保護區與擬建的采伐區疊加以識別重疊區域,同時,結合道路規劃與森林分布,分析開發對野生動物廊道的影響,并且通過GIS的緩沖區分析、疊加統計等工具量化沖突程度,依據政策與生態標準明確哪些區域需要優先保護、哪些可以適度開發,這些過程使空間布局從主觀判斷轉向科學權衡[5]。例如,瀾滄縣林業局以GIS為核心,整合衛星遙感、土壤調查、社會經濟等多源數據,構建覆蓋全縣的林業資源“數字孿生”平臺。該平臺不僅集成了全縣2 215 km2巖溶土地的地形、土壤類型等空間數據,還關聯了桉樹種植分布、林權證書、生態紅線等屬性信息,形成“一張圖”管理體系。例如,通過疊加植被類型圖與坡度、坡向數據,系統自動識別出海拔1 500~2 500 m、坡度小于25°的區域為適宜桉樹種植區,同時標記出坡度大于30°、土壤侵蝕模數超過5 000 t/km2·年的生態敏感區,為后續規劃提供清晰的空間地圖。在沖突分析環節,GIS系統將生態保護區與擬建采伐區進行疊加,發現32處重疊區域,總面積達478 hm2,同時,通過緩沖區分析識別出12條道路穿越野生動物廊道,量化評估顯示開發活動可能導致區域生物多樣性下降15%~20%。基于此,規劃團隊依據《云南省公益林管理辦法》,將其中21處重疊區域劃定為永久保護地,其余區域通過調整采伐強度(控制在10%以內)和優化道路走向(避開核心棲息地)實現開發與保護的平衡。
2.2.2 動態調整
林業規劃需長期適應環境變化與政策調整,相關單位還需利用GIS系統建立動態模型以模擬不同方案的空間效果,在造林規劃中,GIS分析不同樹種組合對水土保持、碳匯能力的影響;在區域保護調整中,GIS模擬擴大或縮小保護范圍對生態完整性的影響,規劃者根據模擬結果調整布局,并通過js版本管理功能記錄方案迭代過程,這些環節還支持公眾參與,由GIS系統收集整合多方信息并實時更新規劃,最終確保更新方案兼具科學性和可行性。例如,為應對桉樹引種帶來的生態效應變化,瀾滄縣林業局利用GIS建立動態模型,模擬不同樹種組合對水土保持、碳匯能力的影響。例如,通過對比桉樹純林與“桉樹+本土闊葉樹”混交林的模擬結果,發現混交林可使土壤侵蝕量減少30%、碳匯能力提升25%,據此將原規劃中60%的純林區域調整為混交林模式。在區域保護調整中,GIS系統模擬擴大自然保護區范圍對生態完整性的影響,結果顯示若將保護區面積增加15%,可使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提升18%,但需置換周邊80 hm2經濟林地,經多方協商后最終確定分階段實施保護范圍擴展計劃。規劃團隊還通過GIS版本管理功能記錄方案迭代過程,累計生成23個規劃版本,同時開放公眾參與端口,收集農戶、環保組織等多方意見300余條,其中27條關于采伐時序調整的建議被納入最終方案。例如,當地農戶提出的“保留20%原生植被帶”建議,經GIS模擬驗證可有效降低水土流失風險,最終在3個試點區域落地實施,使項目區土壤流失量較原方案減少22%。
2.3 強化林業資源監管與執法效率
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加強林業資源監管與執法,可系統性提升監管精度與執法響應速度,在此過程中林業資源監管須基于全面準確的空間信息,利用GIS將林地權屬、功能區域、地形地貌等數據整合,構建覆蓋全域的電子地圖,通過分層管理,執法人員可快速定位目標區域并查看其屬性信息,同時數據關聯林業執法依據與林業法規,明確不同區域的監管重點,這一過程為監管工作提供清晰的空間坐標系,避免因信息分散導致監管盲區[6]。接著,相關單位需引進動態監測體系以實現違法線索實時追蹤,林業資源變化需實時掌握,GIS通過疊加遙感影像、無人機巡檢數據與地面傳感器信息,自動識別異常變化,通過對比不同時期的林地覆蓋圖,GIS標記出疑似非法占用或砍伐區域,同時結合車輛定位與人員軌跡數據追蹤疑似非法運輸路線,一旦發現異常,系統自動生成預警并推送至執法終端,同步推送相關法規條款與歷史處置案例,輔助執法人員快速研判,基于此使監管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發現。
3 結語
通過借助GIS技術,林業規劃管理在資源整合、空間布局優化以及監管執法效率提升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GIS技術不僅為林業規劃管理提供了全面、準確的空間信息支持,還通過動態監測和智能決策輔助,使林業規劃管理更加科學、精準。未來,隨著GIS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其在林業規劃管理中的應用將更加廣泛和深入,為林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技術保障,推動林業事業邁向新的發展階段。
參考文獻
[1] 孟晶.智能化技術在林業規劃設計中的應用[J].農村科學實驗,2025(7):136-138.
[2] 胡耀銘,賴朝宇.GIS技術在東門林場林業調查規劃設計中的應用[J].農村科學實驗,2025(4):112-114.
[3] 沈星.林業調查規劃中基于GIS的林地分布優化研究[J].現代園藝,2025,48(2):166-168.
[4] 劉汝卿,楊歆.3S技術在林業調查規劃設計中的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24(22):165-167.
[5] 梁國華.無人機技術在林業調查規劃設計中的應用[J].中國林業產業,2024(10):70-71.
[6] 覃孫慧.信息化測繪技術在林業規劃中的運用[J].農村科學實驗,2024(20):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