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回族自治州在西北區域奶牛養殖領域扮演著關鍵角色。鑒于高原氣候的獨特特點、傳統養殖技術不成熟以及綜合管理層面的不足,使得奶牛乳房炎患病率較高。奶牛的健康狀況與生產效率面臨重大挑戰,這一現象對當地奶牛養殖的經濟效益產生了消極的顯著效應。據調研報告顯示,該地區隱性乳房炎感染率高達 35%~40% ,每年有 12% 的奶牛因乳房炎而遭淘汰出養殖,經濟損失已超過2000萬元。鑒于臨夏地區奶牛乳房炎防控的緊迫性狀況,本文建立一套高效的防控策略,為鞏固奶牛健康與養殖經濟效益提升提供理論依據。
1臨夏地區奶牛乳房炎流行特征分析
1.1病原譜構成
臨夏地區奶牛乳房炎的病原菌種類繁多,其組成特性明顯。對多家奶牛養殖場的奶樣進行采集并經實驗室檢測分析后,結果顯示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以及無乳鏈球菌是該地區奶牛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
檢查結果顯示,金黃色葡萄球菌檢出率為 42.3% ,其產生的毒素對乳腺細胞造成了結構及功能的損害,加劇了乳腺炎癥的加劇表現,牛奶產量及品質遭受嚴重影響;大腸埃希菌檢出率為 28.7% ,作為乳腺炎癥的幾種誘發因素之一,牛舍衛生較差并伴隨奶牛抵抗力不足時,感染概率大大提升;無乳鏈球菌為 19.2% ,該菌傳播能力較強,防控措施不當將迅速引發的奶牛群體疫病蔓延,造成養殖場經濟損失慘重。
1.2主要誘因
個體因素:生育次數超過三次的牛群,發病率高達52.1% ,其發病率是首次產奶牛的2.3倍。生育周期持續變長,奶牛的乳腺生理機能持續下降并伴有損傷累積[2,抵御病原體入侵的防御力持續減弱,提高了老年奶牛患乳房炎的易患性。
環境因素:若牛舍濕度達到 75% 以上,疾病發生率明顯上升,增幅高達 47% 。高濕度促成了病原微生物的繁殖,病原微生物更容易在奶牛皮膚上停留并侵襲乳腺。此外潮濕氣候對奶牛的舒適度產生負面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其免疫系統的防御能力,病原體更易侵入乳腺組織,引起乳房炎。
擠奶操作:手工擠奶技巧不當、擠奶設備不匹配導致奶牛乳頭皮膚受損,病原微生物進人乳腺的通道變得更加容易,提高乳腺炎的風險概率3;其次,未清潔的乳頭在后續擠奶過程中使乳頭殘留的病原菌更易滲透至乳腺。
營養失衡:通過調查, 63% 的日糧樣本呈現維生素A不足,硒元素含量未超過 45% 。維生素A的缺乏對奶牛的成長繁殖及免疫功能產生限制作用[4],影響乳腺黏膜的免疫防御功能,加劇了其整體健康水平的衰退進程。硒元素是承擔抗氧化核心任務的核心部分,奶牛體內硒含量偏低,其抗氧化防御結構遭受破壞,乳腺組織在氧化應激的攻擊下顯得較為脆弱,發病率明顯攀升。
2綜合防控技術體系構建
2.1環境控制技術
實施于奶牛乳房炎防治全階段的防治策略,環境調控技術扮演著核心的防護角色。執行智能牛舍的改進、科學的清潔消毒辦法及合理的臥床措施,可有效提升奶牛的生活環境質量,降低乳房炎的風險等級。
智能化牛舍改造:智能環境調節系統的安裝,能夠依據季節變換及氣候狀況自動優化,可對溫濕度監控及通風進行實時監控并自動調節。當濕度數值超出既定界限(比如 75% )時,通風設施快速啟動,改變通風量大小,使畜舍濕度維持在 50%~70%[5] 。對病原微生物的生長繁殖起到抑制作用,減低患乳房炎的概率。本系統采用了先進的智能調節手段。
清潔消毒方案:實行“每日三次糞便清除及每周兩次霧化消毒”的衛生規程。糞便的持續處理對牛舍地面的衛生維護起到促進作用,大幅削減病原體在糞便及污水中繁殖的概率。采用過氧乙酸、次氯酸鈉為主的全面霧化消毒流程,可較好地根除空氣與物體表面的病原微生物,有效阻斷病原微生物的擴散渠道,維護了奶牛群體的健康水平。
臥床管理:適當的墊料和及時更新鋪墊填充物是預防乳腺炎的關鍵步驟之一,較傳統秸稈作為奶牛臥床填充物,沙子對臥床的填充可極大地改善奶牛臥床的舒適水平,其吸水透氣性、彈性與舒適度表現更優,有效緩解奶牛躺臥時的壓迫感,有利于奶牛乳房的衛生。此外,沙子具備易于更換,不易腐爛滋生細菌,來源廣泛等特點,可降低其養殖成本。
2.2營養調控方案
在奶牛乳房炎綜合防治技術領域,營養調控方案在防治體系中極為關鍵。依靠細致規劃的飼料配比、精心搭配的添加劑和中藥成分的引入,奶牛的免疫力得到了顯著增強,顯著增強了奶牛抵御乳房炎的能力。
基礎日糧:精飼料與粗飼料之比為5.5:4.5,纖維成分的比率達 28% 以上,有利于維持奶牛瘤胃健康發酵,對瘤胃蠕動和微生物群落穩定性有益;玉米與豆粕等精飼料含有必需的能量和蛋白質成分。本款飼料全面滿足奶牛的營養要求,維持其健康與生產效能的穩定輸出狀態,促進奶牛卓越體魄,顯著提升奶牛對乳房炎的防御水平。
添加劑組合:泌乳期奶牛每日攝取維生素E量為500IU/頭,硒的攝入量推薦量為每千克體重 0.3mg ,每千克體重益生菌的攝入量需為 1×109 個菌落形成單位。維生素E與硒具有協同作用,顯著提升奶牛的抗氧化性能指標,提升奶牛的免疫防護力從而避免自由基對乳腺細胞的侵害發生;益生菌對奶牛腸道菌群的平衡作用顯著,加強消化吸收效果,增強抗病素質,從而使得乳房炎的發病率有所降低。
中藥制劑:中藥配方在奶牛乳腺炎的防治中展現出了其天然與安全的獨特優勢[9]。日糧中適量添加黃芪( 25g ),黃芪中的黃芪多糖具有免疫提升、抗病毒、抗菌等特性,可明顯提升奶牛的免疫及抗應激能力;蒲公英具備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明顯療效。推薦方劑:蒲公英、金銀花、地丁草各 25g ,連翹 60g ,牛蒡子 30g ,加水煎煮后飲用,可較好地緩解乳房炎癥狀。
2.3精準監測技術
通過牛乳導電率預警與智能藥浴系統進行現代化技術監測,實現了奶牛乳房炎的精準防治。其中,乳液導電率變化的預警技術可有效識別早期隱性感染,結合智能藥浴裝置對患病乳區實施靶向消毒治療,形成“監測一預警—干預”一體化防治體系。該技術體系通過數字化診斷與精準施治相結合,顯著提升乳房炎防治效率,減少了抗生素使用量,在保障奶牛健康的同時顯著提高了牧場經濟效益。
3綜合防控體系的效果評估
3.1試驗設計
第一,試驗周期。
實驗實施于2024年6月至2025年2月,實驗在臨夏地區的某奶牛養殖場內展開,歷時8個月,旨在納人多樣化的季節和氣候要素,對綜合防控體系在操作層面的實施效果進行詳盡分析。
第二,分組方法。
挑選200頭年齡、胎次、產奶量相似的荷斯坦奶牛,將其隨機均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每群100頭。對照組遵循常規飼養管理方法,試驗組執行所構建的全面防控措施,盡可能控制外界因素對實驗成效的干擾作用,達到清晰對比兩組在乳房炎預防與控制方面的成效差異。
第三,檢測指標。
對綜合防控體系進行全面的效能檢驗實踐,本實驗制定了檢驗的相關規范:
乳區陽性率:持續對奶牛乳腺的健康狀況實施跟蹤,匯編感染與損傷的陽性比率數據,此基礎上對乳腺組織的損傷級別進行鑒定。
日均值產奶量:整理并分析每頭奶牛的日生產數據,將其作為判斷奶牛生產效能的核心尺度。
治療成本:對每組奶牛因治療乳房炎所生費用進行匯總分析,藥品開支及牛淘汰的損失一并考慮,力求對經濟效應進行整體研究。
3.2試驗結果分析
數據顯示,試驗組在乳區陽性率、日均產奶量以及治療成本等方面均顯著優于對照組,表明綜合防控體系在降低乳房炎發病率、提高生產性能以及降低治療成本方面具有顯著效果,有效減少了治療成本與牛淘汰率,結合配套防治技術應用,顯著提升了養殖經濟效益。詳見表1。
4綜合防控體系的經濟效益分析
4.1降成本收益
除增產帶來的額外利潤,該綜合防控體系還能顯著減少奶牛的治療費用。本實驗期間實驗組一頭奶牛的年均治療成本降低了27.6元。這一顯著成效主要得益于防控體系對乳房炎等常見疾病的成功預防,牛的疾病比率大幅降低,同時降低治療成本及牛淘汰的損失。
4.2綜合經濟效益
綜合探討奶牛養殖在提高產量、收入及降低成本方面的雙重效果,體現出該綜合防控體系在臨夏地區展現出顯著的經濟效益優勢,提高了奶牛養殖業的收益潛力,大幅減少養殖成本支出,極大地促進了養殖業的經濟效益增長。此舉對臨夏地區及更廣區域的奶牛養殖業持續增長產生了積極深遠的效果,有望實現顯著的經濟與社會雙重正面成果。
5綜合防控體系的社會與生態效益
5.1社會效益
第一,提升牛奶質量。
在消費者對食品安全與健康問題關注度不斷上升的背景下,消費者對優質牛奶的喜愛熱度不斷攀升。香濃口感與全面營養相結合,可較好地提升臨夏地區牛奶品牌的公眾認知度,牛奶的品質信任度明顯上升。此綜合防控措施間接助力了地區牛奶產業的蓬勃發展,養殖戶的經濟狀況明顯得到了明顯好轉。
第二,減少抗生素使用。
運用精確監控及早期干預技術,有效降低了乳房炎等疾病的發病率,抗菌藥物應用隨之減少,有效減少了牛奶中的抗生素殘留,保障了消費者的健康,與我國對食品安全及環境保護的嚴格方針相吻合,有助于畜牧業的環保與綠色持續進步。
第三,技術輻射帶動。
通過實地考察、技能訓練及科技研討等多種活動模式,該綜合防治手段已成功在700多頭奶牛中實施,周邊養殖場對先進防控技術及管理模式的采用與執行成效明顯。輻射效應對該區域奶牛養殖技術的全面革新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也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借鑒資料庫。
5.2生態環境效益
第一,減少環境污染
憑借精確監控與早期干預的綜合防治策略對于降低乳房炎的發病率起到了核心的促進作用,使乳房炎及其他相關傳染病的擴散得到了有效遏制,降低了污染物排放帶來的土壤及水體污染。采用科學的營養調節方法,奶牛對飼料營養的吸收效果得到加強,氮磷等營養物質的排放量明顯減少,環境污染的潛在風險得到有效降低。
第二,資源節約利用。
奶牛飼養過程中,飼料成本在總費用構成中占有較大比例,故而提升飼料的利用效率對降低養殖成本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革新養殖管理手段,優化飼料組合及飼養狀況,可有效提升奶牛的生產效能和飼料利用率,保障牛乳高產的同時降低飼料資源浪費現象。智能牛舍系統利用自動調節通風系統很好地滿足奶牛對環境溫濕度的生長要求,能源消耗量大幅削減。此外,現代化的監測手段實時監測奶牛的健康狀況及用藥情況,可有效阻止藥物濫用及環境污染的惡劣后果。
結語
臨夏奶牛乳腺炎防治體系的構建及其效果評估,實施后防治成果顯著顯現。整合環境調控、營養管控與精準監測方法,乳腺炎的發病率得到了顯著降低,牛奶品質的改善與奶牛生產效率同步提升,經濟、社會及生態效益顯著提升。該體系在臨夏部分養殖場的應用已顯現出其實效。
未來,應進一步優化智能監測項目指標,提高監測的準確性和靈敏度,實現對乳房炎的更早期精準診斷和預測。開展中草藥復方制劑的臨床驗證,充分發揮中獸醫藥在奶牛乳房炎防控中的獨特優勢。同時,推動防控技術的標準化和規范化,加強技術培訓與推廣,促進其在更大范圍內應用,為奶牛養殖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崔景明.牧場奶牛乳房炎的綜合防控[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5,(01):97-99.
[2]任宇佳.規模化奶牛場乳房炎的防控[J].吉林畜牧獸醫,2024,45(06):94-96.
[3] 惠浩棟.奶牛乳房炎的病因剖析與防治措施[J].北方牧業,2025,(05) :35.
[4] 張新穎,孟偉靜,李欣,等.牛乳房炎影響因素及防控措施[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4,(10):117-119.
[5] 阿伊努熱·阿不都克力木,艾克來木·吾甫爾.奶牛舍環境因素對奶牛養殖影響的探討[J].黑龍江糧食,2023,(10):48-50.
[6]顧憲紅,陳健,何祥波,等.京郊奶牛場奶牛福利與養殖狀況調研報告——臥床、運動場及運動空間[J].中國奶牛,2017,(02):6-9.
[7]孫雨坤.奶牛養殖管理技術要點[J].中國乳業,2020,(01):53-55.
[8]李委奇,脫征軍,徐寒,等.綠色養殖技術在奶牛養殖中的應用[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3,(12):133-135.
[9]陳春梅.中藥治療奶牛隱性乳房炎[J].吉林畜牧獸醫,2024,45(04) :127-129.
[10]楊旭.消費者對奶制品食品安全支付意愿的實證研究[D].浙江財經大學,2017.
收稿日期:2025-04-02
作者簡介:陶波(1989—),男,漢族,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動物病理學及動物疫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