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母親魯瑞,一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母親。她生了四兒一女,幼子幼女夭折,兩個兒子魯迅、周建人是我們語文課本上的文學家、生物學家,還有一個兒子周作人是現代散文家。
魯瑞嫁到周家不久,丈夫周伯宜中了秀才,人人都說她有“幫夫運”。她頭胎生下了長房長孫,隔兩年又生下了二兒子,這樣的福氣即使在周家那樣族人眾多的臺門之家很值得羨慕。她“成了紅人,也是忙人,因為三臺門無論哪家娶媳婦,她都被請去接新婦。”命運并沒有讓魯瑞的人生一帆風順,魯瑞唯一的女兒端姑不到一歲就夭折了。更大的災難來了,她公公周福清犯了科場代人行賄罪,被捉拿下獄,丈夫周伯宜秀才被革,郁郁寡歡后早逝。坐牢、治病少不得家中要張羅著賣房賣地救人。兩年后,6 歲的小兒子椿壽夭折。
到了晚年,成家立業的兒子們接魯瑞去北京,總該享福了。兩個大兒子又兄弟失和。暮年時,魯瑞更是白發人送黑發人。1943 年,這位 87歲的老母親“安靜入滅”,臨終前在她身邊的是二兒子周作人。
這位慈愛剛強的母親是兒子們的溫暖倚靠,也是兒子們中人生中無形的束縛。
魯迅:慈母在堂,失母則強
魯迅是母親的長子。魯迅的誕生讓魯瑞體會到母親的愉悅,也提升了她的家庭地位。魯迅的誕生,讓這個家一下子四世同堂。何況,魯迅的生日是“灶司菩薩的生日,又是蓑衣包(大約是指嬰兒的胞胎質地薄,像蓑衣的樣子)”,許多老人說“這樣的孩子,將來一定有出息”。在那個年代,長子是有著特殊意義的。周家這樣的舊式大家族,長子會接替父祖成為下一代家長,是母親未來的依靠。魯迅祖父犯罪入獄和父親的病逝使得魯迅作為家庭主心骨的時間過早提前了。
魯迅父親過世時,魯迅 15 歲?!拔业拇蟾绱嫖业母赣H成為一家之主了。他在火鍋上來以后,就拿起香來點著,開始上香,我們就跟著他跪拜行禮了?!?/p>
長子要完成的不僅是儀式,還要應對外部的風雨。
“他是我們興房的長子,有什么事,族里總是找到他。有一次,本家長輩們要重新分配住房,集會商議,我大哥去參加了。他們借口我們房里人少,所以要壓榨我們的住房。大家以為我大哥還小,一定會很快成功的?!?/p>
十幾歲的魯迅并沒有屈服,他拒不簽字,最后不了了之?;丶液螅麤]有向母親訴苦,只默默寫在日記里。孤兒寡母,少年只能強迫自己快快成長,為家人遮風擋雨。1898年,魯迅去江南水師學堂讀書。
魯迅已經到了議親的年齡,然而,在臺門,周家實在不是議親的好對象。魯迅祖父尚未出獄,實實在在的犯官之家。經濟上興房有五十畝的水田,原是富裕的,可是祖父入獄,父親生病,變賣水田,典當首飾,日子過得緊巴巴的。魯迅讀的水師學堂,好男不當兵,他未來可能當兵,又是把靈魂賣給洋鬼子。這些都是議親的減分項。給魯迅親事牽線的是周家族人謙嬸和玉田叔祖母,這位玉田叔祖母姓朱,是朱安的族姑。權衡之下,1901 年,魯瑞到朱家“請庚”。朱家也是臺門之家,祖上做過知縣,門戶相當,相應的,朱安個人條件就有所不足。她身材矮小,大字不識,性格固執到迂腐的地步。
1906 年,魯迅母親以生病為借口,騙兒子回國成親,母親的愛讓他屈服了。魯迅配合母親完成了婚禮儀 式。這 婚 事 成 為 魯 迅 一 生 的 重擔。
魯迅在日本時,受光復會創始人陶成章影響,“上級命令他去暗殺某要人,臨走時,他想,自己大概將要被捕或者被殺吧,如果自己死了,剩下母親怎樣生活呢。”
有著這樣顧慮的人,最終沒有成為刺客。魯迅晚年的時候曾對馮雪峰說:”我以為母愛的偉大真可怕,差不多盲目的?!?/p>
周作人:與母親若即若離
周作人是魯瑞的次子,也是臨終前在她身側的兒子。不過,周作人對母親的稱呼一直頗讓人詫異。1936 年 10 月,魯 迅 去 世 的 消 息 傳到北京,第二天,周作人恰好有一堂《六朝散文》課,他沒有請假,照常去上課。上完課后,他說:“我要到魯迅的老太太那里去。”1938 年葉公超來北平,常風陪同葉公超去看望周作人。當葉勸說周作人離開北平時,周作人講述不能離開北平的理由時說:“魯迅的母親和他的女人都要我養活,老三一家也靠我養活?!睋茏魅嗣貢涗?,他在家中交談時,常用日語對羽太信子說“魯老太太今天胃口如何”。
魯迅的母親,魯迅的老太太,魯老太太,這些稱呼都頗為疏遠。周作人對母親算不上不孝,盡了兒子的基本義務。
據俞芳回憶,“魯迅離開北平后太師母的生活仍然是魯迅負責, 周作人平時工作忙很少到西三條來看望太師母。信子或芳子有時帶著孩子到西三條來看望太師母,信子偶爾帶些日本點心給太師母吃 ”。 魯迅過世后,從1938年1月開始,周作人承擔母親的生活費,每月50元。
他在《知堂回想錄·先母事略》對母親不乏稱贊。他稱母親“性和易,但有時也很強毅 ”。母親晚年與他談論吳佩孚、張作霖等怎么樣,“好惡得當,議論都是得要領的”。
這種理性的疏遠與周作人的次子地位有關系,也因為周作人缺少魯迅那樣對母親發自內心的熱愛。
魯迅是長子,也是家族的支柱,魯瑞對他又是疼愛,又是信重。魯迅對母親雖有些許不滿,但感情還是深厚的。
周作人和母親的感情則要弱一些。他上面有大哥,下面有妹妹端姑,后來,端姑和周作人同時出天花,幸虧周的祖母蔣老太太幫著照管。端姑死后,魯瑞身體不好,又要料理家事,周作人就跟著祖母,“我從小跟了她睡,大概在那里也住過六年以上”。祖母蔣老太太的女兒小姑母康官,周作人也比較親厚。“她出嫁那一天,我二哥攀著轎門不肯讓她走,還要鉆進轎里和她一起出嫁呢!”再后來,周作人有了三弟和四弟。三弟周建人也是自幼體弱,魯瑞不放心,“總是帶在她的身邊,寸步不離?!彼牡艿呢舱鄹囚斎鹦闹械耐础?/p>
魯瑞說,“老二從幼小時起一直受到大家的照顧,養成了他的依賴性,事事要依賴家里人特別是依賴老大。他對家庭沒有責任感,在他的心 里,家 里 的 事 都 應 該 由 老 大 負責?!?/p>
這種依賴性,與周作人的性格有關,也與周家長兄如父的運轉模式有關。
周建人:凱風自南,吹彼棘薪
周建人是魯瑞的幺兒,他在母親身邊陪伴最久,但又最早離開了八道灣大家庭。
90 多歲的周建人回憶起母親,“她性格開朗、寬厚,無論我們怎么頑皮淘氣,也沒看到她真正動過怒,總是那么和顏悅色,無論后來家里遇到什么災難,也從不愁眉苦臉,總是那么堅忍剛強。我想她是世界上最好的母親了”。周建人自幼體弱,經常發燒,魯瑞去哪兒總是帶著他,寸步不離。
這份疼愛成為牽絆和束縛。
14 歲那年,周建人打算去南京水師學堂讀書。周建人和族里的慶蕃叔(當時在水師學堂做老師)約定,去南京考試。他暗自復習,收拾好行李,沒想到魯瑞傷心地哭了,“如果你也走了,我怎么生活下去?我一個人在家怎么辦?我一定要少活幾年?!蹦菚r候,魯迅祖父已經出獄,魯迅在日本留學,周作人和庶叔周伯升在南京讀書。周建人日后分析,“家鄉這樣的習慣,不讓一房里幾兄弟都傾巢而出,否則回家來連個安身之處也沒有了。再有,這幾年來,我母親和我,確是相依為命,我如走的 話,她不但寂寞,生活也大受影響,女人是不能出門拋頭露面地,而有許多事情卻必須有人出門去做。也許我的瘦弱多病引起她的擔憂,我在家里已是三日兩頭生病,出門怎么辦呢?這些可能都是母親不放我走的原因。
倒是周建人的小舅父過來相勸:“小姊姊,你萬萬不能這樣做。大的出去了,將來羽毛豐滿,各自飛了,這個留在家的,要變成篰底鴨的。這樣的例子,我看得多了。”
不過,魯瑞并沒有聽。她對小兒子不是不歉疚,可家庭狀況確實需要一個年輕的兒子。兩個大兒子也贊同這個觀點,他們建議周建人在家,照料家務,陪伴母親,一面自學。周建人在家附近的會稽縣學堂讀書。畢業后,因為遲到,沒能參加紹興府中學堂的升學考試。后來,同學介紹他去籌辦塔子橋僧立小學堂,他在那里當校長,就再也沒有考紹興中學堂。
其實,在紹興,周建人也能維持家用,但是全家搬到北京八道灣大宅,他的學歷就成為致命傷,就業 問 題 難 以 解 決。1921 年 周 建 人去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妻子羽太芳子沒有同行。1922 年羽太芳子生下了小兒子周豐三,她拒絕帶著孩子 來 上 海。1925 年 周 建 人 和 王 蘊如結合。
1937 年元旦,周建人為了安慰失去大兒子的母親,特意帶著王蘊如趕去北京參加母親的壽宴。羽太芳子對他大加指責,大兒子周豐二沖出來,指責父親,情形混亂,雙方徹底決裂。魯瑞的 80歲壽宴在混亂中收場。這場沖突后,周建人宣布斷絕他和周豐二的父子關系,也不再給八道灣寄錢,唯獨通過母親給大女兒馬理(周鞠子)每月20元。周作人指責三弟不負責任??箲饡r期,周作人通過日本使館,要求商務印書館直接將周建人的一半工資,匯給周作人。兄弟關系更加惡化。
1941 年,周豐三自殺。這個孩子是芳子的三個孩子中與父親接觸最少的。他尚在母腹中,父親已去上海工作。
年邁的魯瑞能如何呢?兒大不由娘啊。俞芳回憶說,晚年的魯瑞不止一次地回憶起她 60 歲生日那年。魯迅特意請假回紹興,和兩個弟弟一起給老母親過生日,請戲班演戲,近親好友都來慶祝。可那幸福的日子里埋藏著陰影。
那 一 年,朱 安 在 開 席 之前,給眾人跪下。她說,她嫁到周家已許多年,大先生不很理她,但她也不會離開周家,活是周家的人,死是周家的鬼,她要盡媳婦本分,侍奉婆婆一輩子。那一年,羽太芳子大兒子周沖夭折,芳子抑郁成疾。家里決定讓她回日本幾個月。她在日本休養了 5 個月回到紹興方痊愈。也許家庭的悲劇埋在更早的時光里。早在魯迅祖父入獄,父親病逝,魯瑞給大兒子張羅親事,那些破碎的種子就已經埋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