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師道精神與新時代教育使命相結合,賦予“弘道”以“立德樹人”的核心價值內涵。班主任作為教育實踐的一線主體,其弘道精神不僅是對“傳道、授業、解惑”傳統師道的繼承,更需在當代教育場域中實現三重轉化:從個體德性修養到集體價值引領的升華,從文化傳承到社會擔當的拓展,從經驗性實踐到理論化范式的躍遷。筆者基于文獻與實踐案例,從本體論、方法論與實踐論三個維度系統論述弘道精神的理論內涵及落地路徑。
弘道精神的文化根脈與時代內涵
弘道精神植根于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文化積淀,是“文以載道”“師以弘道”理念的當代延續。從《禮記·學記》對“為學之道”的闡述,到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哲學命題,中華傳統文化始終將“道”作為教育實踐的核心。儒家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理想,主張通過教育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共同完善。例如,《論語》中“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論述,不僅為古代教育者提供了精神指引,更為現代教師群體的價值追求奠定了文化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正是對傳統師道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這一精神將“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與“厚德載物”的倫理準則相融合,賦予弘道精神三重現代意涵:
道統的傳承與創新。從“修齊治平”的個體修養轉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視野。如河南師范大學渠桂榮教授以科研報國破解核苷合成難題,其“十年磨一劍”的躬耕態度既是對傳統“自強不息”精神的繼承,也是對“至誠報國”理想信念的現代詮釋。
師道的責任升維。從“傳道授業解惑”的職業角色轉向“經師與人師統一”的生命自覺。河南文昌小學校長、首屆河南省教書育人楷模劉忠偉提出“用大情懷成就學生成長的大擔當”,強調教師需超越知識傳遞,成為價值觀的詮釋者與踐行者。
世道的文明引領。從“教化鄉里”的地域責任轉向“以文化人”的社會治理功能。例如,北京師范大學校歌“師道,師道,誰與立?責無旁貸在藐射”的歌詞,揭示了教師群體在現代社會中引領文明方向的責任。
弘道精神的三維育人邏輯
班主任作為教育場域中的“弘道主體”,需構建“價值塑造一自我塑造一文化塑造”的三維育人邏輯,將抽象的倫理準則轉化為具象的教育行動,最終實現從個體德性到社會價值的升華。這一方法論體系既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基因,又回應了馬克思主義教育觀的時代要求,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德育范式。
(一)價值塑造:從準則內化到行動外化的辯證轉化
弘道精神的首要任務是建立“準則一行動一認同”的育人鏈,其核心在于解決“所弘何道”與“如何弘道”的哲學命題。
儒家倫理中的“博愛”“誠信”“方正”等準則,不僅是道德規范,更是價值理性的本體性存在。班主任需以“仁”為原點,將抽象準則具象為可操作的育人框架。例如,“博愛”對應學生間的互助共同體建構,“誠信”映射為班級治理的透明化機制,“共贏”指向家校社協同的共生關系。這一過程需遵循“知行合一”的實踐邏輯:先在認知層面通過主題辯論、經典研讀厘清準則內涵,再通過情境模擬、角色扮演實現行為轉化,最終在集體生活中形成價值認同。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強調“認識一實踐一再認識”的螺旋上升規律。班主任需引導學生從“準則認知”躍升至“價值判斷”,最終完成“行動自覺”。例如,通過“道德兩難問題”討論(如集體利益與個人選擇的沖突),激活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使其在價值沖突中深化對“弘道準則”的理性認知,進而形成穩定的道德人格。
(二)自我塑造:從道德自律到專業自覺的雙重超越
弘道精神要求班主任實現“德性一專業一人格”的一體化成長,其本質是主體從“經驗型教師”向“反思型弘道者”的超越。
班主任以道德自律將外在規范轉化為內在德性,這種自律并非被動約束,而是基于“為仁由己”的主體覺醒,如孔子所言“我欲仁,斯仁至矣”。班主任的言行示范即是對“弘道精神”最直觀的詮釋。
弘道精神還需依托專業能力實現價值傳導。班主任需突破“事務管理者”的角色局限,成為“價值引領者”。例如,通過“學生道德發展檔案”動態追蹤個體成長,將“因材施教”升華為“因德施教”,實現從經驗直覺到科學理性的跨越。
(三)文化塑造:從傳統根脈到現代創新的意義重構
文化是弘道精神的核心載體,班主任需以班級為“文化實驗室”,通過符號重構(如設計有教育意義的班級標識)、儀式浸潤(如成人禮中的憲法宣誓)激活文化記憶,使學生在“日用而不覺”中內化文化認同。此外,還可以將“和而不同”的儒家倫理轉化為班級議事規則,讓學生在協商共治中體悟傳統智慧的現代價值。
文化塑造的本質是“意義再生產”。班主任需構建“班級一校園一社會”的三級文化輻射網絡:在班級層面,通過“弘道主題月”等活動實現文化落地;在校園層面,聯合學科教師開發“跨學科德育課程”(如語文課中的經典家書品讀、歷史課中的家國敘事分析);在社會層面,依托紅色基地、博物館等資源打造“行走的思政課”,使弘道精神從封閉的教室走向開放的社會場域。這一過程需遵循哈貝馬斯“交往理性”理論,通過主體間對話(如家校讀書會)實現文化意義的共創共享。
三重維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構成“本體一主體一客體”的辯證統一體,體現了方法論的內在統一性。價值塑造確立“道”的本體性,自我塑造錘煉“弘道者”的主體性,文化塑造構建“道”的客體化載體。這一邏輯呼應了儒家“內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與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班主任唯有在三重維度中實現“知行合一”“道器相融”,方能真正將弘道精神轉化為立德樹人的實踐偉力。
三、弘道精神的實踐路徑與工作創新
弘道精神的實踐轉化需突破經驗主義桎梏,構建“制度一文化一技術”三位一體的保障體系。這一體系需回應雙重命題:如何將抽象價值準則轉化為可操作的制度規范,以及如何通過創新機制激活教育主體的內生動力。其核心在于實現“倫理理性”與“工具理性”的辯證統一,使弘道精神既具備價值感召力,又擁有現實可行性。
(一)制度創新:構建“評價一支持一激勵”三位一體的閉環系統
1.價值導向的評價機制革新
傳統德育評價多聚焦行為表象(如違紀率、活動參與度),而弘道精神要求評價轉向“價值內化程度”與“主體自覺水平”,需建立“三維評價模型”:
過程性評價。通過“道德發展檔案”追蹤學生從“準則認知”到“行動自覺”的躍遷軌跡,如將“誠信”分解為“承諾履行率”“自我糾錯頻次”等可觀測指標。
關系性評價。引入師生、家長、社區多元主體互評機制,評估班主任在“家校社協同育人”中的價值引領效能,呼應儒家“修己安人”的倫理要求。
發展性評價。采用“增值評價”理念,關注班主任在師德境界、專業能力、文化創新等方面的動態提升,避免以靜態指標固化成長空間。
2.專業發展的支持體系重構
班主任的專業成長需超越“技能培訓”層面,轉向“價值一能力一人格”一體化培養。
理論浸潤機制。構建“經典研讀一案例研討一哲學思辨”的進階式學習模塊,如將《論語》中的“仁愛”思想與杜威民主主義教育理論進行跨時空對話,深化對弘道精神的理論自覺。
實踐轉化平臺。依托“名班主任工作室”形成“帶班方略孵化一教育敘事提煉一輻射宣講推廣”的閉環,推動經驗型實踐向理論化范式升級。
壓力疏導系統。建立“心理篩查一團體輔導一個案干預”三級支持網絡,幫助班主任在復雜育人環境中保持價值定力,避免職業倦怠對弘道實踐的消解。
3.內生驅動的激勵機制優化
激勵的本質是喚醒主體的價值認同,需實現“外在驅動”向“內在自覺”的轉化。
榮譽體系的文化賦能。設立“弘道班主任獎”,不僅表彰業績突出者,更關注在價值引領、文化創新等隱性維度有突破的教師,如將“家校矛盾化解率”“班級文化原創度”納入評優標準。
發展通道的立體設計。推行“班主任職級制”,將師德境界、文化創新貢獻等作為晉升核心指標,打破“教而優則仕”的單一路徑依賴。
資源傾斜的倫理考量。在課題立項、學術交流中優先支持聚焦“弘道精神”的研究項目,推動形成中國特色德育話語體系。
(二)文化滋養:構建“精神浸潤一符號生成一共同體共育”的生態體系
1.精神浸潤的文化解碼機制
建立“經典文本一歷史場域一現代敘事”的多維解碼系統,班主任通過“典籍講讀 + 情境再現”實現文化符碼的初始解碼,學生通過“項目探究 + 生活遷移”完成二次解碼,形成“傳統一現代”的意義對話。《論語》中“見賢思齊”等文化概念可以轉化為班級的“成長伙伴計劃”;“和而不同”的儒家倫理可以轉化為班級議事規則。如南京某中學開發的“《顏氏家訓》班級化讀本”,通過“古訓新解”“家書今寫”等模塊,使孝親尊師的傳統美德轉化為親子溝通、師生交往的具體準則。
2.符號生成的意義生產機制
構建班級文化符號的“編碼一傳播一迭代”動態系統。在符號編碼階段,采用參與式設計理念,組織師生共同創作承載弘道精神的班徽(如融入玉琮造型象征禮法)、班訓、班歌等文化標識。在符號傳播層面,運用“儀式強化 + 空間滲透”策略:通過晨誦暮省制度固化文化記憶,借助班級文化墻的“弘道故事角”“價值生長樹”等可視化載體實現隱性熏陶。
3.共同體共育的關系重構機制
基于滕尼斯共同體理論,打造“班級一家庭一社區”文化命運共同體。在班級內部,建立“弘道議事廳”制度,將“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等傳統治理智慧轉化為現代班規。家校層面,開發“文化共育工作坊”,通過“家庭訪談”“家訓共撰”“家風劇場”等活動實現價值共振,建構跨越時空的“弘道”認知圖譜。社區場域中,可創建“弘道志愿聯盟”,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倫理準則轉化為社區志愿服務課程,使文化傳承在社會實踐中完成意義確證。
(三)技術賦能:數字化時代的弘道新范式
1.數據驅動的精準育人
建立“學生道德行為數據庫”,運用大數據分析違紀高頻場景、價值認知盲區,為班主任提供干預策略建議。例如,通過“情感計算”技術識別學生道德情感波動,實現從“事后懲戒”到“事前引導”的轉向。
2.虛擬情境的價值體驗
利用VR技術構建“道德兩難困境模擬系統”,讓學生在虛擬場景中體驗“誠信考驗”“集體協作”等情境,通過“認知一情感一行為”的多維交互深化價值理解,呼應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3.智慧平臺的協同治理
開發“弘道育人云平臺”,集成家校溝通、資源分享、在線研修等功能,形成“價值引領一行為記錄一反思提升”的數字化閉環。例如,通過區塊鏈技術存證學生道德成長軌跡,增強評價的公信力與連續性。
弘道精神既是中華教育傳統的現代續寫,更是破解“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根本問題的密鑰。班主任需以“傳道者”的使命自覺重構價值坐標,以“修道者”的革新勇氣突破專業閾限,以“踐道者”的文化智慧引領文明方向。未來實踐中,應著力構建“政策支持一評價改革一數字賦能”的保障體系,將個人修為轉化為育人能量,推動弘道精神從理念倡導走向制度創新,引領學生成長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實現“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弘道追求,為民族復興筑牢教育基石。
[參考文獻]
[1]黃正平.完善人格:新時代班主任專業發展的新追求[J].中小學班主任,2022(03):26-29.
[2]趙明剛.教育家精神的內涵闡釋、時代價值及實踐向度[J].教育評論,2023(11):13-19.
[3]張志勇,史新茹.“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演進邏輯、本質內涵和時代價值[J.中國教育學刊,2023(11):1-6+96.
[4]成尚榮.把握教育家精神的“弘揚基點”——弘揚教育家精神的方法論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2025(01):3-8.
[5]王露.指向教育家精神的教師成長: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的適應與超越[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5,45(07):5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