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半個世紀,全球城市化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著人類的生存圖景。目前全球超過55%的人口生活在城市,有研究顯示,預計到2050年,這一比例將攀升至68%。截至2024年年底,我國有9.4億人生活在城鎮,城市化率已從1978年的17.9%躍升至2024年的66.16%,相當于每年有近千萬人口從農村擁入城市。而這場規模宏大的人口遷徙,也在這近50年時間里催生出前所未有的人居建筑奇觀: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中建三局云居科技公司交付了定制的“零海拔屋”產品——雪域5200增壓單艙建筑,創造了目前全球增壓建筑投用地點的海拔之最,而零海拔天文觀測站、零海拔酒店、零海拔民居等“零海拔屋”已應用在酒店、民居等場景,累計落地項目30余個,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高海拔地區低溫、低壓、低氧引發的頭疼、失眠等高原反應;在北京,首個裝配式危舊樓改造項目——西城區樺皮廠胡同8號樓,采用混凝土模塊化建造技術,依據廚衛、客廳等功能分區,把整棟建筑規劃為55個混凝土模塊,在工廠中對每個模塊中的機電、裝飾裝修進行預制,再運輸到施工現場,吊裝組建成整棟建筑樓房,僅僅用時3個月,這棟位于北京市主城區的居民樓就完成原拆原建,讓街坊們早早搬進新家;在四川成都,中建一局的一處住宅項目里,“機器人工友”大顯身手:涂料機器人跟隨5G導航的引領,自動規劃施工路線,聯動建筑信息模型系統進行墻面和頂棚打磨,應用激光傳感器、視覺自動駕駛等技術,通過輸入模型計算運行軌跡,實現膩子打磨與涂料自動噴涂,效率是傳統人工的2倍,將工期縮短至原定工期的一半。
這些未曾出現于科幻小說或影視作品中的建筑與技術,如同外星來客所攜,一下子放置在我們眼前??蛇@哪一件真是“外力”所致?它們無一不是人類智慧的攀登,無一不彰顯著人類邁向更好未來的雄心與睿智。
然而,在人居建筑建造技術不斷升級的同時,我們也不得不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我們許多人淪為城市人居建筑的“囚徒”。標準化的住宅小區如同復制粘貼的蜂巢,千篇一律的戶型設計磨滅了生活的個性;封閉的高層住宅帶來的社交疏離,讓鄰里溫情逐漸消散;城市擴張導致的通勤時間延長,使人們每天疲于奔命。在韓國,建筑空間的概念已經發生了變化,從“人居建筑”轉變為“商業利潤房地產”。在這種以機械測量為基礎的房地產觀念中,人居建筑變得有些“道貌岸然”。有研究顯示,城市居民患抑郁癥的風險比農村居民高近20%。同時,城市居民患廣泛性焦慮癥的風險也比農村居民高21%。這種“居住焦慮”不僅來自高昂房價的壓力,更源于對人居建筑無法滿足精神需求的深層失落。
在這樣的需求背景下,關于人居建筑的反思與革新正在悄然興起。建筑師開始跳出“高度競賽”與“形式崇拜”的窠臼,轉而關注人居建筑與人、社會、自然的和諧共生發展。“漂浮社區”的設計方案將住房與防洪系統結合,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3D打印技術與再生木材的結合,讓新型木質結構建筑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重現人類早期建筑的含蓄之美;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下的傳統村落改造,既保留了古建筑的文化基因,又植入了現代生活的便利設施。
人居建筑的革新,本質上是一場關于人類生存方式的哲學革命。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曾提出“詩意地棲居”的理念——從這個理念出發,建造人居建筑的終極目的,大概是我們能夠在此詩意且自由地生活。這也并非單純的美學追求——純粹美學的解釋對于生活本身也是一種過于繁重的任務,而是要求建筑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同時,喚醒人們對生活本質的感知。
“設計空間就是設計光亮?!爆F代建筑大師路易斯·康的這句話揭示了人居建筑與人性的深層聯系——優質的人居建筑是超脫于物理上的舒適,以抵達精神上的愉悅。言至于此,我們對人居建筑的探索似乎才剛剛開始。它需要建筑師的創新智慧,也需要政策制定者的長遠眼光;需要科技、建筑企業的技術支撐,更需要每一位居住者的體會和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