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說起藝術,很多人都覺得它離自己很遠,是一種高端的精神享受。其實,藝術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居住的房子、經過的橋梁,都是藝術和智慧的結晶。
事實上,沒有哪一種藝術品與人類的關系,會像建筑這般密切,它們不僅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庇護之所,也成為人類展現(xiàn)自我的方式。即便在動物界,織布鳥用精巧復雜的編織技術讓我們看到了力的平衡,嚙齒動物用它們四通八達的洞穴證明了結構的精妙。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在搭建生活場所時更加富有創(chuàng)造性,在利用建筑物為生活提供幫助的同時,也將自己的夢想投射進去,讓建筑成為藝術,成為對理想世界的終極想象。
不同的風土人情,不同的文化傳承,造就了千姿百態(tài)的中式建筑風格。
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詩意的民族,古典優(yōu)雅的人文氣質浸透了生活的各個層面,也在建筑中留下了厚重的烙印。中國哲學講究中庸、含蓄,這個特點體現(xiàn)在建筑上,就是以穩(wěn)定的組群結構,通過對稱性的布局,營造出一種莊重典雅的氣質。這種中式的組群結構,通常是以院墻或連廊為連接,將數個單獨的建筑串聯(lián)起來,以中軸線為劃分依據形成一個合院。從建筑的外觀看,院落整體方方正正,風格古樸莊重;走進建筑內部,外墻隔開了街道的喧囂,房屋和房屋之間互相呼應的同時,又保護了自己的隱私。這種最能體現(xiàn)中式古典審美的房屋,就是我們熟悉的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作為京派文化的代表,已經成為一種城市標簽。它完美地兼顧了居住和景觀兩種功能,也極大地影響了中國當代建筑的風格。近年來,不管是作為城市地標的購物中心,開在景區(qū)的五星級豪華酒店,還是農村流行的自建小別墅,在考慮采用新中式建筑風格時,會不約而同地采用四合院的結構,來體現(xiàn)古典氛圍感。
四合院的房間一般為奇數,三間、五間、七間……附屬房屋以主屋為軸線,呈對稱布局左右展開,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建筑群,布局主次分明,房屋錯落有致,帶來強烈的空間秩序感。四合院帶給居住者最大的感受,就是別有洞天,在嚴絲合縫的防御性建筑里面,留出一個開放式的內置空間——天井。天井連接了土地與天空、陽光和雨水,就算坐在院子里足不出戶,也能清晰感知天氣,可以蒔花弄草,養(yǎng)魚逗鳥,將外界的自然景觀搬進建筑內部。這種疊套結構,關上院門,自成一方小天地。
在眾多商業(yè)建筑群中,成都太古里的建筑設計就很好地透露出四合院的生活哲學。它利用天井的形式,巧妙地將地下建筑群和地上建筑群融合起來,保證了地下建筑的采光與通風。地下建筑群能夠“仰借”地上風景,搭配天井內種植的植物,形成了一個雅致縱深的景觀空間;地上建筑同樣能“俯借”地下風光,通過打破空間內外的界限,帶來很好的觀賞體驗。但這些建筑的高低排布并未完全遵循傳統(tǒng)的對稱原則,而是充分利用庭院的轉折,讓建筑群體最大程度地享用陽光——成都地區(qū)的珍貴資源,通過空間排布,給人帶來一種舒展、輕松的體驗。同時,這些建筑還大量運用了木材、竹子等天然材料,并在建筑中點綴花草樹木,將木石有機結合,在充滿現(xiàn)代氣息的玻璃和金屬結構中,糅入一份輕盈清新的自然氣息。
二
在新中式建筑里,配色也是關鍵的一環(huán)。粉墻黛瓦是最能體現(xiàn)古典韻味的元素,公園的院墻、新農村自建房,甚至鬧市區(qū)的商業(yè)街,只要用白色的墻體搭配黑色的瓦片,就會呈現(xiàn)出濃厚的中國風,帶來一種雅致的視覺美。粉墻黛瓦本是徽派建筑最突出的特征,在江南地區(qū)也很常見,之所以成為中式建筑的典范,被廣泛運用到當代建筑之中,是因為黑白對比產生的巨大色差,呈現(xiàn)出一種纖細流暢的線條感。當觀察者的視線順著黑色瓦片的線條前行時,目光會被建筑主體上的大面積留白所吸引,感受到簡潔的優(yōu)雅,而這完美契合了傳統(tǒng)國畫的美學宗旨。黑白配色不僅是傳統(tǒng)國畫的選擇,也是中國哲學思想的體現(xiàn)。黑與白,象征黑夜與白晝,是陰陽互生的具象化,它暗示了自然的法則與秩序的平衡,是中國文化里天人合一的象征。
中式建筑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除了陰陽,還會考慮五行元素,用對應五行的顏色來表達社會的精神風貌。在五行對應的五色之中,青色代表木,象征和平與生機;黃色代表土,象征尊貴與富饒;黑色代表水,象征莊重與神秘;白色代表金,象征純潔與寧靜;紅色代表火,象征繁榮與吉祥。我們經常會在宮殿和廟宇里看到濃郁肅穆的紅墻與黃墻,這些具有特殊寓意的顏色,搭配龐大的建筑群,會給來訪者帶來心理上的敬畏感。
黑白配色的中式民宿,少不了小橋流水,就算沒有水渠,也會安置水池或者噴泉。在設計上引水入宅,這其中除了追求造型美,還有另一層含義——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水代表財和對美好生活的祝愿,這對于房屋的舒適和協(xié)調很重要。看似簡潔清雅的粉墻黛瓦,深藏著中國人的生活哲學。
三
傳統(tǒng)的中式建筑以木結構為主,在房屋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柱子。古典建筑的承重,基本都是靠柱子和斗拱的結合來完成的。在房屋外部,屋檐下面有檐柱,轉角的位置有方柱,在山墻之中有支撐屋頂的山柱;在房屋內部,有支撐屋脊的中柱,那些豪華的中式殿堂,還會用一排柱廊作為建筑主體。
在凸顯居住者權力與地位的宮殿,以及以祭祀為目的的廟宇建筑中,斗拱還會被設計為多層結構,層數越多,意味著權力等級越高。這些建筑的斗拱上裝飾有華麗的雕刻和彩繪,色彩多紅綠,配上鮮亮的琉璃瓦,使這種承重結構成為中式建筑力學和裝飾美學的典范,成為建筑史上最華麗的風景之一。
杭州西子湖四季酒店內部,別出心裁地設計了承重的圓柱,并且在圓柱的四周做出類似屋脊的形狀與紋路,讓人如同置身于莊嚴的殿堂之中。同時,搭配以冰裂紋的直欞窗,暗紅的配色加重了整體風格的莊重感,營造出濃厚的古典韻味,讓建筑與窗外的西湖景色完美融合,消解了酒店自身的消費主義氣息。
在中式建筑的空間運用中,“觀看”不是靜態(tài)的,而是動態(tài)的、變化的,觀察者與觀察對象之間,角色關系會隨時倒轉互換。在建筑設計上,“觀看”始終被擺在第一位置。中式審美中,封閉與開放、隱藏與展現(xiàn),都可以同時呈現(xiàn),體現(xiàn)在建筑上,窗戶就是最重要的元素,是建筑的眼睛。
窗戶代表著“進入”,寓意空間的打破和延續(xù)。中式窗欞與西式窗戶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沒有窗簾,而是用木材制作的欞條組成美觀的紋路,以隔斷陽光的照射,帶來若隱若現(xiàn)的朦朧美。不管你是站在窗欞里面,還是站在墻體外面,都能透過這一扇窗,看到若隱若現(xiàn)的風景。此時的窗欞變成了一個畫框,為觀察者提供了多種角度的景致。不同的窗欞配有不同的形狀、不同的花紋,當陽光穿過窗欞的鏤空花紋照進室內時,光影在地板上形成的斑駁紋路,本身就是一種頗具觀賞性的靈動景致。
我們在當代建筑中最常看到的中式窗欞,就是固定在墻上的直欞窗,它形態(tài)瘦長,上下垂直,造型簡潔大方,花紋一般是冰裂紋。華麗的廳堂中,直欞窗也經常作為格扇門的上半部分。當鑲嵌了直欞窗的格扇門井然有序地排列成建筑正面的墻體時,一眼看過去,會有震撼人心的繁復的秩序美。對于預算有限的仿古建筑,想要體現(xiàn)出古香古色的韻味,安裝幾扇中式窗欞是性價比很高的做法,它因此成為我們在生活中最常見到的中式建筑元素。
四
中式建筑里的“觀看”,除了窗戶,還有其他的呈現(xiàn)方式。比如,室內常用的屏風,以及由屏風轉化而來的玄關隔斷柜。屏風的主要功效是分隔,它能屏蔽從門外向室內張望的視線,卻不能阻斷屏風后面的人向外窺視。當有人站在屏風后面時,屏風的縫隙就是理想的窺視的位置,既能清晰地向外探看,又不會輕易被對方發(fā)現(xiàn),這種“觀看”上的不對等,為屏風后面的人提供了一個隱秘的安全角落。
我們經常在酒店大廳或會議室看到屏風的身影,這些屏風要么是精美古典的木雕制品,要么點綴著華麗的刺繡,空間隔而不斷,增加了室內空間的層次感,營造出一種靜謐之美。而在居家生活中,玄關柜也成為大部分家庭的選擇——在大門入口用家具制造一個視角轉折,避免自己的生活在開門的瞬間被一覽無余,能夠給人帶來心理上的安全感。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水代表財,風也是財運的象征,建筑即便無法聚水,也要聚風。一扇擋在客廳入口的屏風,可以有效阻礙室內氣流的外泄,從而達到“聚財”的目的。如果這個屏風是用竹木制作的,那效果就更好了——天然的材質更能促進氣場的和諧。
“觀看”是一種思辨的哲學行為,更是一種鏡像美學。在中式建筑里,鏡像無處不在。道家思想認為,“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永遠互相依存,彼此轉化、流動。中式的鏡像,并不是簡單的左右對稱,而是在相似中尋求互補。在中國的傳統(tǒng)風俗中,每逢過年,辭舊迎新,家家戶戶都要在大門上貼門神、年畫,在大門兩邊的門柱上貼春聯(lián),而這些吉祥喜慶的字畫,左右內容是有區(qū)別的,兩者互為補充,單看一側是片面的,結合在一起觀看才是整體。中式宅邸的門前,會放置成雙成對的石獅子,鎮(zhèn)宅守財。現(xiàn)在我們去銀行門口,也能夠看到鎮(zhèn)宅石獅,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這兩只看起來成對的石獅,并不是一模一樣的:左邊是雄獅,腳踩繡球;右邊是雌獅,前爪撫摸小獅子。
在建筑環(huán)境的整體設計上,鏡像講究左青龍、右白虎,建筑主體的左側最好有河流湖泊,住宅右側的地勢不能高過左側,左右互補,才能將磁場的能量因勢利導。這種微妙的“鏡像法則”,不僅是美學在視覺上的呈現(xiàn),更是一種生活的智慧。
在中式風格的庭院中,“觀看”這種行為變得更為普遍。我們在公園里,經常能看到建在水邊的亭臺。這種選擇偏好,除了方便欣賞湖泊,也符合鏡像的規(guī)律,把亭臺本身變成被觀看的風景。視線沿地平線看過去,亭臺依偎著花木,有蔥郁寧靜之美,但如果觀察者坐在亭內,倚靠欄桿望向水面,這時候水中就會出現(xiàn)另一個不同“色號”的亭臺——真實世界的亭臺與虛幻世界的亭臺連接在一起,彼此輝映,互為風景。如果在公園的湖泊前給人拍照,讓拍照對象置身于亭內,把鏡頭從水面對準亭臺,以鏡像的形式取景,就能在原本的風景構圖之中,得到更為復雜的空間之美,讓照片變得更加高級和古典。當我們在公園欣賞風景時,亭臺通過湖泊形成的鏡像,讓原本有限的空間得到延伸,制造出一種虛實對比的夢幻感,能夠讓我們在觀景的時候短暫地從現(xiàn)實中抽離,體驗到一種精神上的靜謐。
五
中式庭院的虛實對比,除了鏡像,還善于利用空間切割。我們走在公園里,或者新修的街道上,經常能夠見到中式風格的裝飾性粉墻,那些粉墻上,毫不例外都安置了灰青色的石雕花窗。花窗把墻內與墻外的空間打通,隨時都能讓觀察者變換視角。花窗下面種植幾株翠竹,風景在雕花和竹葉的遮擋下,變得若隱若現(xiàn),哪怕旁邊就是熙熙攘攘的街道,也會讓人感到寧靜致遠的古典美。花窗一般都會搭配月洞門,這種圓形的過徑門,除了擁有古典的韻味,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門禁,是一個可以供人穿行的隔斷設施。
與其說月洞門是門,不如說它是一個圓形的畫框,給觀察者提供了一個取景的方式。在中國畫的構圖里,圓形構圖本來就是小品畫常見的形式,這種設計,不過是把中式藝術的審美用于實際生活之中。庭院中間長著一棵芭蕉,并不稀奇,但是當你透過月洞門,用圓形的畫框截取半棵芭蕉,上部留白,立即有了幾分中式韻味。
如果說窗欞和月洞門是封閉性切割,屬于畫框式選景,那么曲欄就是一種開放式切割,是折疊式的選景。不管是在中式庭院,還是在小區(qū)和公園,我們見到的景觀橋一般都是曲橋,橋體彎彎曲曲,蜿蜒地向前延伸。這些曲橋或采用木材,或利用磚石建造,通過自身的曲線波折,把水面切割成不同的畫面,從而擴大了空間。觀察者只要變換自己在橋上的位置,就能欣賞到不同的景色。同時,曲橋緊貼水面,自身與水域融為一體,水中如果種了荷花和蘆葦,水邊如果有怪石和花木,在周圍景觀的烘托之下,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橋體本身也成為一道曼妙的風景。
曲折的開放式切割,也體現(xiàn)在假山元素上。庭院和公園中假山的存在,不僅能夠遮擋視線,進行簡單的取景變化,也是在利用石材的堅硬與不朽,去平衡花草樹木的脆弱易逝,起到剛柔相濟的調節(jié)作用。但在更深的審美層次,假山還具備了空間切割與重組的功能,在復雜細碎的視角轉換之中,它提供了一種外圍擁抱中央的視角引導,讓中式審美中的散點透視,圍繞一個中心點歸攏成為整體。這種出于觀看和審美的考慮,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獨有的含蓄與優(yōu)雅。
卞之琳在《斷章》里寫:“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世界上似乎沒有另外一個國家的人,會像中國人這樣深刻地思考鏡像關系,會時時刻刻以自身為基準,變換角度來觀察這個世界的所有細節(jié),將自己的生活完全融入自然之中。這是獨屬于中國人的浪漫與深刻。當它被投射到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建筑之中,就變成了雋永的中式優(yōu)雅。這股優(yōu)雅,不僅沒有隨著時間流逝而湮滅,反而在時代進程中不斷涅槃重生,而這正是中華文明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