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數字技術對媒介生態的深度重構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持續推進,為曲藝開辟了新型傳播場域,也催生出現代轉型的內生動力。為使兒童群體更好地了解與傳承曲藝文化,文章對曲藝與動畫的發展和聯系進行了研究?;趦和J知視角,歸納面向不同年齡段兒童受眾的曲藝動畫創作要點,分析并總結鼓曲類、說書類、相聲類、韻誦類曲藝動畫在視聽傳達中的核心創作關鍵。對不同階段兒童受眾群體的曲藝動畫創作要點進行梳理,將其運用到兒童曲藝動畫創作中。本研究有助于為傳統文化適齡性傳播及活態表現方法提供理論借鑒。
關鍵詞:曲藝動畫;學前兒童;適齡性;活態傳承;兒童美育
中圖分類號:J04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5)11-0128-04
引言
“非遺時代”的開啟將中國民間藝術帶入了多元價值語境之中。伴隨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國動漫產業逐漸再次轉向借助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活力。新技術賦予藝術新的創作靈感與表現形式。縱觀被盛譽為“中國動畫學派”的早期國產動畫影片到當今優秀民間題材的動畫再敘寫作品,其創作方法從單一裂變為多元化。當代新動畫作品的創作常與戲曲、曲藝等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培養了新的受眾群體,并開拓了新型文化消費市場。聚焦兒童這一受眾群體,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智慧對其樹立文化自信心和正確的時代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在技術不斷革新的當下時代,重提曲藝動畫已然不再是新形式的動畫創作概念。然而,在不斷更新的曲藝動畫學術研究中,基于兒童受眾群體的曲藝動畫創作研究內容寥寥無幾,現有研究缺乏對兒童受眾群體心理特征和審美需求的具體分析?;诖?,文章對曲藝動畫進行簡要概述,從兒童受眾群體視角解析不同類型曲藝動畫創作的要點,為兒童視角下優秀傳統文化的活態表現方法提供參考。
一、數智時代傳統曲藝的傳承與發展
(一)多元視角下傳統曲藝的傳承與發展研究
我國曲藝藝術歷史悠久,在國內文學藝術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說唱藝術經過社會變遷、流變發展,得以轉化為現代曲藝。經過歷代發展,大致可以歸納為鼓曲類、說書類、相聲類、韻誦類。[1]受經濟全球化與社會現代化進程影響,曲藝藝術曾艱難蹣跚發展。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持續推進的背景下,傳統曲藝在近十年間形成了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的保護格局。傳播媒介的歷次變革與曲藝本體性創演特征的傳承共同構建了曲藝發展的歷史。[2]伴隨媒介融合環境的介入與滲透,促使中國傳統曲藝獲得進一步傳播契機。曲藝的傳承不僅關乎民族歷史和文學的特殊傳承,也是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振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3]構建區域內曲種多樣化的活態發展是曲藝發展之道。[4]眾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傳統曲藝的發展與傳承進行研究。如張曉歐以評彈個案闡釋了主流價值觀對舞臺藝術創作理念的影響。[5]空間載體,對城市曲藝空間的時空演進特征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吳限、苑思楠等關注曲藝文化的揭示了曲藝演出空間與歷史、社會、物質環境之間的復雜關聯。[6]劉恩義從高清錄制技術與三維建模的應用、數字化檔案的建立、智能傳承與互動體驗三方面分析了數字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播中的應用,提出了大運河天津段傳統戲曲與曲藝的未來發展路徑。[7]涂俊儀探討了新媒體語境中粵曲的創意轉化與運營傳播特點,為傳統曲藝的發展與當代轉化、提供了借鑒之處。[8]張天來以《快樂驛站》中的曲藝作品為例,對曲藝動畫進行取材、表現形式與傳播方式的探討,認為曲藝動畫是對傳統文化以及傳統藝術形式的挖掘,為傳統曲藝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發展開拓了新的路徑。[9]此外,全國各地積極出臺的“曲藝進校園”“曲藝進社區”等政策,在校園與傳統文化之間搭建橋梁,在“紅色基因傳承”“非遺文化傳承”方面力推曲藝新作,創新科普形式,為新時代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傳播提供了新思路與契機。
(二)曲藝動畫概述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了讓優秀文化遺產“活”起來的重要性,闡明了當今時代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方向。發展本質上是一種文化產物。[10]作為文化產物其中的一種具象化表現形態,曲藝動畫是運用動畫技術將傳統曲藝解構并進行“再藝術化”交融的表現,基于曲藝的口頭與現場表演內容進行了動畫方式創作的藝術表現形式,即在動畫表現形式中以卡通形象表演、鏡頭靈活切換而區別于曲藝本體。曲藝動畫興起時間已久,早在2004年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推出的《快樂驛站》,即是將傳統曲藝與數字動畫相結合,用動畫形式重新演繹相聲、評書等曲藝藝術,創作中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以獲得更為豐富的曲藝動畫視聽效果。2005年,中國藝術學院提出戲曲動畫這一概念以及中國戲曲經典原創動畫工程的推進,均為曲藝動畫的創作提供了借鑒思路。[11]綜合多部曲藝動畫作品來看,曲藝動畫將原本以聲音和現場表演為主的曲藝通過視覺動態圖像來呈現,擴展了曲藝的視覺表現空間,增強了其表現力與感染力,備受年輕群體的廣泛青睞。
近十年來,國內對于曲藝動畫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創作技法、文化傳播等方面,為傳統曲藝的傳播與傳承起到了一定的積極影響。盡管曲藝藝術的生存條件得到改善,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成效,但在當今快速發展的文化土壤中長期穩定扎根,需要持續關注。要想從根本上改變現狀并實現長遠的持續健康發展,必須要從少兒和娃娃抓起。[12]放眼當代曲藝生存與發展的現實境地,基于兒童這一目標受眾群體,進行曲藝動畫創作研究,對于激發兒童對曲藝的興趣、普及曲藝知識,優化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策略仍具有重要意義。
二、面向不同年齡段兒童受眾的曲藝動畫創作思考
(一)兒童動畫創作中適齡性要求的必要性
兒童認知水平是曲藝動畫的適齡性傳播及創作方法的重要依據。曲藝動畫作為一種動態視像方式呈現,其畫面風格、節奏等需要依據兒童的視覺與心理接納能力進行創作。兒童群體的定義通?;谀挲g、生理發展、心理特征和社會角色等多個維度進行劃分。根據最新兒童年齡劃分標準,中國對兒童的定義是指年齡在0-14歲的少年兒童。兒童心理學則將0-17歲的未成年人統稱為兒童人群。相對而言,兒童感官與大腦處于學習階段,其理解力與反應能力要低于成年人。兒童面對外物時,常會以非科學、主觀的視角看待事物或得出結論。他們通過自我幻想和詩性人格闡釋了專屬于兒童的樂趣邏輯。兒童文化從一開始就令人羨慕地擁有著詩性邏輯,[13]即感性直覺、自由與想象等邏輯混合的體現。以兒童對繪畫的理解與創作能力為例,他們對創作對象的理解與認識,與自身發育節奏同步。3至5歲的兒童處于繪畫的象征圖示期。在5至8歲,兒童繪畫進入意象表現期,也叫想象期。[14]是理解曲藝動畫的根本。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兒童的認知與意識是繪畫的基礎與內在驅動力,也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學生的現有水平以及學生在幫助下可能的發展水平,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給兒童觀看的動畫需要的認知能力最好處在兒童認知的“最近發展區”,既可以娛樂兒童,又可以起到提高認知的作用。[15]的心理特征和審美需求,對曲藝動畫的創作提出了適齡性要求。如果兒童受眾群體所具備的獨特曲藝動畫的創作過多注重藝術表現和文化內涵,而忽視了兒童受眾的心理訴求和審美需求,則會導致曲藝動畫在內容上過于晦澀難懂,難以引起兒童的共鳴和興趣。
(二)基于價值觀導向的分齡動畫創作要點
以兒童為主要收視群體的國產動畫所提供的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方式,更應該對處在模仿能力突出階段的兒童進行價值觀的正確引導。[16]對于7歲以下的學齡前兒童,創作曲藝動畫時,創作內容要選擇簡單有趣且積極向上、避免選用復雜概念和情節的曲藝節目,也要注意語速適中,語調富有變化。清晰的語言與直觀的視覺效果,有助于幫助兒童理解故事。在畫面構圖方面,無論是角色或是場景,造型元素應相對完整,慎用大特寫這樣的極端景別,選擇常用拍攝角度,忌用特殊角度。在視覺呈現方面,角色形象設計應簡潔明了、可愛親切,符合兒童的審美偏好,使用和諧明亮的色彩,吸引兒童的視覺注意力。在鏡頭節奏上,避免使用跳躍性過大的鏡頭切換,以免對兒童的視覺造成不適或分散注意力。伴隨年齡漸長,7至14歲的兒童對周遭事物的認知與理解能力增強。面向這一年齡段的曲藝動畫創作需要注重選擇既能契合其認知水平,又能觸動其興趣點的曲藝主題。在角色設計方面,幽默化的幾何造型、高明度的色彩設計、鮮明的個性特征更符合該年齡群體的視覺需求。曲藝動畫應深入挖掘并發揮動畫藝術的夸張特質,以此為載體,將傳統曲藝中的幽默精髓巧妙融入動畫敘事之中,豐富角色表演趣味。通過對角色間機智詼諧的對話及搞笑情節的夸張演繹,有助于提升作品的娛樂價值,賦予整個故事以耐人回味的生動趣味。在鏡頭語言與畫面構圖上,曲藝動畫突破了舞臺表演的空間局限,擁有極大的自由度。將新穎獨特的取景角度、富有視覺沖擊力的畫面設計與緊湊有力的視聽節奏相結合,能夠將曲藝氛圍進行升華,有效激發目標年齡段兒童的好奇心與觀賞熱情。為豐富曲藝動畫的視覺畫面,創作中可根據曲藝內容巧妙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如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意蘊深厚的民俗文化等,不僅能讓兒童在娛樂中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潛移默化地引導他們樹立民族自信心。
三、不同曲藝類型的文化要素提取及其動畫創作分析
不同的曲藝類型在創作側重點方面有極為明顯的區別,故梳理不同分類的曲藝藝術與動畫相結合的創作要點,對于創作曲藝動畫而言尤為必要。此部分將以倪鍾之先生所闡述的曲藝分類為依據,分析不同類別曲藝特點并進行深入剖析,提取其特色文化元素以及與動畫形式可結合創作的視覺轉化創新之處(如圖1)。
(一)鼓曲類曲藝動畫創作要點
創作鼓曲類曲藝動畫時,可通過視覺元素來增強敘事和抒情的效果,方便觀眾理解和感受故事的情感,更為直觀地投入到故事中。鼓曲類曲藝的說具有音樂性,唱具有口語性,說中有唱,唱中有說,唱腔豐富,自然而貼切。這種獨特的表演形式使得鼓曲類曲藝在敘事與抒情之間自由切換,以說唱相結合,注重敘事性與抒情性表達。鼓曲類曲藝中往往有豐富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故在創作時,與戲曲動畫創作有一定的相同之處。動畫角色可按曲藝內容進行形象改編,角色的外貌、性格、特點應鮮明呈現。為強化敘述的個性與張力,動畫可借助豐富多變的鏡頭手法,進行細膩而富有層次的表現,以深化視覺敘事的效果。角色的說、唱結合生動的場景以及音樂節奏的配合,有助于更好地展現鼓曲類曲藝的音樂美和節奏感,為觀眾提供更加豐富的視聽體驗,增強動畫的吸引力和觀賞性。
(二)說書類曲藝動畫創作要點
說書類曲藝以講故事為主,具有很強的敘事性。在說書類曲藝動畫劇本創作階段,既要注重保留其敘事性和故事性,又要考慮動畫的視覺表現需求。這要求創作者不僅要注重臺詞的凝練和感染力表達,還要考慮如何通過動畫鏡頭來展現故事情節和角色形象。在動畫角色設計方面,要求角色具有鮮明的特點和辨識度,以便觀眾能夠快速識別。場景設計應注重細節和氛圍的營造,必要時進行夸張設計,以增強曲藝動畫的感染力。為了突出敘述特征,說書類曲藝動畫既能運用推、拉、搖、移等豐富的鏡頭語言進行表現,又可以通過特寫、大特寫等鏡頭來突出角色表情和細節,還可通過俯拍、仰拍等角度來展現不同場景的氛圍和情緒等,以此豐富動畫的敘事手法和視覺效果。說書類曲藝常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將其制作為動畫形式,有助于通過生動有趣的畫面將說書類曲藝中的教育內容傳達給觀眾,特別是兒童,使他們在娛樂中獲得知識和啟發,實現寓教于樂的效果。
(三)相聲類動畫創作要點
相聲是一種家喻戶曉的曲藝形式,通常由一位或多位表演者通過幽默詼諧的語言技巧與生動的互動表演來傳達其核心精髓。相聲演員運用裝包袱、墊包袱、抖包袱、翻包袱等技巧作為敘事結構,實現了笑料從形成、夯實到揭底以至遞進的過程。[17]其創作特質與動畫藝術本質不謀而合,為曲藝動畫的創作奠定了基礎。與其他曲藝形式相比,相聲動畫對角色外貌設定展現出相對寬松的要求,允許創作者根據個人審美或創作需求對角色形象進行自由構思與設計,給予其高度自由的創作空間。在場景設計方面,創作者得以擺脫現實中曲藝表演舞臺的限制性,可依據曲藝核心創意進行富有創新性的場景構思設計。在相聲動畫的氛圍營造方面,視聽節奏及角色動作設計是強化幽默氛圍的關鍵因素。視聽節奏旨在通過視覺沖擊與聽覺中的幽默情節相結合,激發觀眾的愉悅情緒,使其在觀賞過程中體驗到純粹的快樂與放松。相聲動畫藝術放大了相聲的幽默特質,拓展了相聲的活態表現方法,實現了兩種藝術形式在審美體驗中的互補與升華。
(四)韻誦類曲藝動畫創作要點
韻誦類曲藝注重語言的藝術化構思與表達,合轍押韻、表演形式靈活,節奏感強??彀迨堑湫偷捻嵳b類曲藝說書形式。快板動畫在創作方面雖與相聲動畫有諸多相似之處,但也有自身的一些創作要求。在策劃創作快板動畫時,創作者需深入挖掘并巧妙改編快板藝術中的經典段子或故事素材,使畫面元素貼合快板節奏,營造出既生動又富有韻律感的視覺體驗。在角色設計方面,注重表演者形象設計。創作者需借鑒傳統快板藝人的形象特征,諸如其標志性的傳統服飾、手持快板的姿態等,豐富表情細節,以突出曲藝動畫的文化氛圍。若無特別需要,角色形象可進行靈活創作。在場景設計方面,細致刻畫動態場景以輔助板式變化和句式結構呈現出的節奏感,提升了觀眾對于快板所傳達主題與情感的認知深度與理解層次。
四、基于學前兒童認知視角的曲藝動畫創作實踐——《精彩一分鐘》
(一)相聲動畫《精彩一分鐘》創作簡介
在梳理不同曲藝類型及其動畫創作要點的基礎上,本部分聚焦于學前兒童認知視角下的曲藝動畫創作實踐。文章以相聲動畫《精彩一分鐘》為例,基于兒童認知視角,對相聲動畫的全流程進行詳細解析,以進一步說明相聲在學前兒童認知視角下的創新展現。
《精彩一分鐘》的創作靈感源自范軍老師模仿評書大師劉蘭芳的作品《說燈》。該作品聲韻鏗鏘有力、節奏感強,蘊含濃厚的現場感染力,又具備吉祥美好的精神內涵,極適合通過動畫形式以更加新穎、活潑且易于被學前兒童接受的方式流傳開來。
(二)相聲動畫《精彩一分鐘》創作方法
關注相聲與動畫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酌情改編相聲動畫劇本,是進行相聲動畫的前提與基礎。明確以角色表演為創作重心,確定動畫風格,設計能體現出性格張力的角色形象,是創作相聲動畫的核心環節之一。在分鏡頭設計中,綜合角色表演,梳理精彩鏡頭,對鏡頭轉場進行創意設計,是營造相聲動畫幽默氛圍的關鍵。
1.動物擬人化形象:基于視域融合理論的角色設計角色設計作為動畫創作中最為重要的視覺形象表演符號,是相聲動畫畫面中的主要表現對象。與現實中演員的空間表演相同,相聲動畫中的角色既要注重表演者的合理調度,也要考慮受眾群體的視覺與心理接受能力。
“視域融合”源自西方哲學詮釋學中的概念。視域融合的最終目標并非止于理解文本,而是將當代視域同文本視域相結合,創造性地提出符合當今時代發展的新的理解和要求。[18]創作者運用視域融合理論,有助于實現對傳統角色成功的再設計。[19]基于視域融合理論進行角色設計,即在對角色背景進行深度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創作者視域、角色視域以及受眾群體的時代審美與文化語境,對角色進行解讀與重構。相聲動畫中的角色設計,不能局限于僅僅保留表演者本人的表演特征,還要從兒童視角、時代文化傳承等多視域融合角度,通過兒童易于接受的夸張手法突出角色的性格特點,從而達到美育的目的。抽象而簡單的動物擬人化形象能夠給觀眾帶來新的視覺體驗,這種風格的動畫作品大都將觀眾定位在兒童身上。[20]
在學前兒童動畫創作中,擬人化是動物角色設計中常用的手法。通過將人類的行為和情感賦予動物角色,使其更具親和力和趣味性。《精彩一分鐘》在參考原表演形象的基礎上,基于兒童認知視域和相聲文化本體對角色進行適度夸張與創新,設計成動物形象——身穿長衫的柴犬和貓(如圖2),體現出對兒童友好的感覺,樂于被兒童所接受。
(創作者:萬鳳玲、藺雙杰、孫文天、馬瑞聰指導教師:高清雪)兒童認知力建立在其對事物的感知、理解及思維和想象能力基礎上。0-3歲的兒童在經歷最初的原始反射階段到被動與主動感覺運算階段后,逐漸形成因果關系思維。在設計時需要遵循其認知規律,不僅使嬰童對物體的概念做最初的了解,還要使其意識到各個事物之間的因果邏輯關系。[21]相聲動畫角色的動作設計在符合原相聲演員動作的基礎上,進行適當夸張與細節優化,有助于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簡化兒童理解難度。在角色說唱表演時,既要及時調整口型,也要注意刻畫角色之間的互動細節。如在角色聆聽搭檔說話時,并非僵硬呆板地站在一旁,而是運用動畫超現實的夸張特性設計出幽默化搖頭、動耳朵等動作來增強肢體語言表達,以此更好地帶動兒童觀眾的情緒。在服裝搭配方面,為了突出相聲中的文化與幽默氣氛,創作者為角色設計了兩套衣服——一套是唱歌時的燕尾服,另一套是跳舞時的舞蹈衣,以此根據不同的劇情需要而變換服裝,增強動畫的敘事性表達,使兒童更清晰明了地理解相聲內容。
2.國潮色彩:中式意境的美學表達學前兒童處于色彩敏感期,對色彩的感知能力非常敏銳。兒童對色彩的偏好往往與其性格有一定的聯系。動畫場景色彩有助于營造情緒和內容,表達不同的心理感受。[22]在創作風格方面,《精彩一分鐘》采用不同的色彩系列對相聲內容進行區別,豐富了受眾群體的視覺觀賞層次。短片伊始,相聲開場階段設計為卡通風格,采用同類色調為主色調,適當運用明度接近的對比色以豐富畫面元素。相聲主體部分的場景采用中式國潮風,給人以柔和端莊的中式意象美。中式意象是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符號和視覺元素所呈現出來的整體感受,凝聚了諸如龍、鳳、牡丹、云紋等富有深厚歷史與文化內涵的元素。[23]根據對話中的“鶴鹿同春”“二龍戲珠”“丹鳳朝陽”等內容,創作者對鴛鴦、鶴、鹿、龍、鳳、牡丹、云紋等自然元素進行了國潮風格的視覺具象化繪制,以提升兒童情感體驗。為保持畫面風格統一,主體部分中的所有造型采用黃色線條描邊。同一類別的造型,挑選相近色系,并遵循由深至淺的漸變規律進行色彩填充,通過調節明度與透明度的變化以豐富視覺層次。為營造造型的立體感,情景動畫中的大部分角色在完成基本色鋪色基礎上,通過細化暗部筆觸以豐富局部質感,使角色在視覺上展現出宏大又不失細膩柔美的精致之感,闡釋了中式意境的美學表達,實現了視覺表現力的提升。
3.包袱結構:動畫鏡頭的推動與升華利用動畫創作技巧,遵循創作邏輯進行相聲動畫創作,有助于強化相聲作品的核心情感表達。相聲結構由墊話、瓢把兒、正活、底四部分組成?!鞍ぁ笔钦钪械男α希窍嗦曊Z篇的核心結構模式和相聲表演的靈魂。整個相聲語篇是構建“包袱”和打開“包袱”的過程。[24]《精彩一分鐘》的創作借鑒動畫影片中的三幕式結構,將其與自身的包袱結構相結合。即開端對應相聲的墊話部分;瓢把兒作為開端和中段的過渡;中段對應相聲的正活,結尾對應相聲的底。在開場部分,全景鏡頭中兩位表演者的互動對話奠定了笑料基礎。繼而鏡頭切換為個人表演近景,引出與相聲內容相對應的具體畫面細節,推動“包袱”的構建。在動畫的主體部分,用多重鏡頭、景別重點表現與刻畫,以體現出相聲內容精彩之處。伴隨相聲內容的趣味擴大化,高潮畫面在有序鏡頭切換中打開“包袱”,實現了笑料從夯實到遞進的過程。動畫創作拓展了相聲表演空間與深度。通過簡單的幾何圖形和符號化的手法,有助于讓觀眾理解和接受角色的動作表現,增加動畫的表現力和娛樂性。[25]
在《精彩一分鐘》動畫創作中,貫口內容被轉換為特殊符號等裝飾性元素,以流線型飄向搭檔。該設計方法既有助于提升兒童對曲藝動畫的理解力,也以更為豐富幽默的畫面元素將聽覺內容具象化,烘托出歡快氣氛,襯托了貫口這一高超表現形式,升華了觀看者的視聽感受,加深其對此片段的印象。利用鏡頭運動、光效的聯動效果,有助于激發兒童的好奇心?!毒室环昼姟返膱鼍霸O計根據《說燈》抑揚頓挫的語調進行高潮迭起的情節設計,運用豐富的鏡頭運動使畫面更加流暢生動。在“二龍戲珠”(圖3)場景設計中,龍珠的運動被巧妙地用作引導觀眾視線的重要元素。鏡頭跟隨其自然掉落動作向下移動,引出鳳凰振翅高飛、奔向朝陽的場景,實現了鏡頭之間的流暢過渡。這一鏡頭遵循了視覺連貫敘事法則,也有效利用了兒童觀眾的視覺追蹤本能,使其集中注意力,視線隨著鏡頭起伏而變化??焖俚墓澴酄I造出了幽默感,激發了兒童觀眾對后續畫面內容的期待。在多個鏡頭中,短片運用柔和的光效助力鏡頭過渡,能夠避免因不停變換的鏡頭可能對兒童視力造成的不良影響,輔助其深入理解畫面內容。在“陽光普照大地”場景中,創作者利用后期軟件模擬現實中的舞臺效果,通過設置關鍵幀調控燈光的照射角度與強度,將背景替換,實現了從白晝至黑夜的自然過渡。
(三)相聲動畫《精彩一分鐘》的創作啟示
相對于傳統相聲表演,《精彩一分鐘》在形式、內容與傳播對象多方面進行了創新。在形式表現方面,動畫軟件的介入突破了傳統曲藝舞臺的單一形式表演。動畫形式以超現實的色彩、擬人化角色和豐富的鏡頭敘事為兒童帶來了新鮮的視覺體驗。動畫《精彩一分鐘》雖根據曲藝原作改編,但不受其時代背景與地方題材限制,能較好地融合當下時代文化元素,有助于為兒童傳達文化傳承理念,拓展受眾群體。
結語
優秀的曲藝動畫作品不僅有助于提升兒童的藝術素養,拓寬兒童的藝術視野,還能促進其全面發展。通過曲藝等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功能,兒童可以更好地參與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認同感。基于兒童受眾群體的曲藝動畫創作要以兒童認知為前提,以情感動員為基礎,以教育浸潤為目的。無論創作哪一種類型動畫,針對兒童的動畫創作應進行更多的人文關懷和文化思考,探索文化背后的人文觀念。
基金資助:山東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一般課題《城鄉命運共同體視域下鄉村學前優質教育資源開發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3YB226)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倪鍾之.中國曲藝史[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20年,第11頁.
[2]張嘯濤.傳播媒介的變革與評書藝術的發展[J].曲藝,2021,(10):39-44.
[3]吳文科.曲藝導演:理論邏輯與實踐意義[J].藝術評論,2024(10):55-62.
[4]張延莉.長三角區域文化中的曲藝音樂研究[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23,(02):78-87+4.
[5]張曉歐.主流價值觀的同構與表達——以評彈《真情假意》的話劇、歌劇改編為考察中心[J].上海文化,2024,(08):92-100.
[6]吳限,苑思楠,孫德龍,等.城市曲藝空間的時空演進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以天津市中心城區為例[J].南方建筑,2024,(07):48-58.
[7]劉恩義.大運河天津段傳統戲曲與曲藝在數智浪潮中的傳承與發展[J].四川戲劇,2024,(12):110-113.
[8]涂俊儀.新媒體語境中粵曲的創意轉化與運營傳播[J].藝術傳播研究,2024(01):82-94.
[9]張天來.新媒體時代下曲藝動畫的創新發展研究——以《快樂驛站》中的曲藝作品為例[J].曲藝,2019,(01):43-45.
[10]WilliamDamon,RichardMLerner《兒童心理學手冊:第一卷.人類發展的理論模型》,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頁。
[11]沈萌耀.基于Flash技術的曲藝動畫設計與實現[D].上海交通大學,2013,第15頁.
[12]吳文科.少年兒童也是曲藝事業的希望與未來[J].曲藝,2014(01):09.
[13]邊霞.兒童的藝術與藝術教育[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2頁.
[14]魏明坤.兒童畫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3、4頁。
[15]劉燕.基于兒童心理學的動畫角色設計研究[D].東南大學,2017,第8頁.
[16]熊瑛子.當代國產兒童動畫角色的創新設計探討——以系列電視動畫片《毛毛鎮》為例[J].中國電視,2020,(03):109-112.
[17]張嘯濤.民族性、人民性、現代性:曲藝的再媒介化與曲藝電影的意義生成[J].影視文化,2023,(01):80-88.
[18]張艷.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視域融合[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18):26-28.
[19]付中豪,李棟寧.基于視域融合理論的悟空動畫形象再設計研究[J].設計,2025,38(04):38-40.
[20]舒美琳.動畫創作中動物角色擬人化的趣味效果分析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24,第19頁.
[21]李靖,張阡,郜紅合.基于0-3歲嬰幼兒動作發展特征的精細化玩具設計[J].設計,2023,36(03):120-123.
[22]靳旭瑩.動畫場景色彩設計——以《白蛇:緣起》為例[J].設計,2020,33(09):50-52.
[23]黃紫丹,胡迅.從意象到具象:中式意境在女裝設計中的具象化應用探究[J].設計,2025,38(03):1-5.
[24]王佳琪.相聲語篇結構研究[D].吉林大學,2015,第17頁.
[25]李紅紅.新媒體視域下動畫短視頻的角色設計研究[D].山東藝術學院,2024,第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