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efect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ondepressionaccompaniedbysleep disorders nadolescentpatients.Methods:Atotalof8adolescentpatientswithdepresionandslepdisordersadmited tothe DepartmentofPsychiatryofFuzhou SecondGeneral Hospital fromJune2O22 to June2O23 wereenroled.Theyweredivided into acontrolgroupandanobservation groupbyrandom numbertable,with43cases ineach group.Patientsinthe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withescitalopramoxalatetablets,hilepatientsintheobservationgroupwereadditionallytreatedwithrepetitive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hetreatment outcomesof the two groupswerecomparedandresultsof Hamilton Depresion Scale (HAMD),Social Disability Screeing Schedule(SDSS),Adolescent Sleep Hygiene Questionnaire((ASHQ),and Pitsburgh Sleep Quality Idex(PSQI)beforeandafter treatment wereanalyzed.Results: Compared withtheASHQ scoresafter treatment,the HAMD score,SDSS score,PSQIscore,total sleeptime,sleeplatency,noctual awakening,andslepresistanceof thetwogroups showedastatisticaldownwardtrendcomparedwithtoseperformedaftertreatment,andtheobservationgrouphadasignificantdecreasing trend( Plt;0.05 ). Conclusion: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improving sleep qualityof adolescent patients withdepressonandslepdisordersandcan improvesymptoms ofdepressionandsocialfunctioning. KeywordsRepetitivetranscranial magneticstimulation;Escitalopramoxalatetablets;Adolescence;Depresion;Sleepdisorders;Depressive emotion; Sleep quality; Cognitive Function 中圖分類號:R338.63;R749.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2095-7130.2025.04.052
抑郁癥是以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礙疾病,可同時存在認知、行為和軀體癥狀,進一步加重患者的痛苦[1]。2020 年心理健康藍皮書調查顯示,我國青少年抑郁癥發病率高達24.6% ,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學習與生活[2]。抑郁癥與睡眠障礙之間存在復雜的雙向關系, 60%~80% 抑郁癥患者伴隨睡眠問題,睡眠障礙會影響患者社會、學習功能,持續性的睡眠障礙還會對認知功能帶來負面影響,增加認知缺陷的風險[3]。草酸艾司西酞普蘭片在青少年抑郁患者中應用廣泛,但對患者睡眠障礙情況改善不佳。重復經顱磁刺激是一種非侵入性、無創的神經調節技術,其可通過調節大腦皮質神經元的興奮性,改善認知功能和情緒調節能力,從而緩解抑郁癥狀[4]。本研究納人86 例青少年抑郁癥伴睡眠障礙患者,旨在探究重復經顱磁刺激手段的成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福州市第二總醫院收治的青少年抑郁癥伴睡眠障礙患者86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3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23例;年齡12\~17歲,平均年齡( 14.37±2.68 歲;受教育年限 7~12 年,平均受教育年限 (9.78±2.32) 年;病程1\~4年,平均病程 (2.75±1.23) 年。觀察組中男19 例,女24 例;年齡 12~17 歲,平均年齡( 14.41±2.29 歲;受教育年限 6~12 年,平均受教育年限( 9.28±2.17 )年;病程1\~4年,平均病程L (2.33±1.34) )年。2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經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
1. 2 診斷標準 符合抑郁癥[5]的相關診斷標準。
1.3納入標準1)年齡 12~18 歲;2)首次確診抑郁癥;3)匹茲堡睡眠指數量表(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評分 gt;7 分,存在睡眠障礙。
1.4排除標準1)存在攻擊行為與自殺傾向者;2)存在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等其他精神障礙者;3)入組前4周接受抗抑郁藥物治療者;4)既往癲癇病;5)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
1.5 脫落與剔除標準 研究期間轉院或其他中斷治療的情況。
1.6研究方法對照組患者單純口服草酸艾司西酞普蘭片(吉林省西點藥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0108),治療初期,控制藥物劑量為10mg/d,1 次/d,后可根據患者治療情況對劑量進行調整,但最高不可超過 20mg/d 。觀察組患者藥物治療同對照組,聯合重復經顱磁刺激,使用M-100Ultimate型脈沖磁場刺激儀(深圳英智科技有限公司),調整室內光線至適宜程度,摘除金屬物品,取坐位,頭部活動幅度不宜過大,刺激左側背外側前額葉皮質, 90% 運動閾值, 1Hz ,治療持續 20min/ 次,治療序列為60個刺激/次,1次/d,5次/周。2組患者均接受4周的治療。
1.7觀察指標1)分析2 組患者治療前后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Schedule,SDSS)評分,HAMD評估抑郁情況,分值 ∠ 7分表示無抑郁, 7~17 分表示輕度抑郁, 18~24 分中度抑郁, gt;24 分重度抑郁;SDSS評分評估社會功能,分值范圍0~20分,分值越高說明患者存在越嚴重的社會功能缺陷。2)分析2組患者治療前后青少年睡眠習慣問卷(Adolescent Sleep Hygiene Question-naire,ASHQ)評分變化情況,ASHQ評估睡眠障礙,涵蓋總睡眠時間、睡眠潛伏期、夜間醒來、睡眠抵觸等方面,采用3級評分法,睡眠障礙水平與最終得分正相關。3)分析2組患者治療前后PSQI評分變化情況,共7個維度,每個條目分值0~3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睡眠質量越差。
1.8統計學方法采用 SPSS26.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值 ± 標準差 表示,進行 χ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 (%) 表示,進行 χ2 檢驗,以 Plt;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抑郁情況與社會功能2組患者治療前 HAMD評分、SDSS評分與治療后行統計學比較,呈 降低趨勢,且觀察組降低趨勢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 義( Plt;0.05) 。見表1。
2.2睡眠障礙2組患者治療前總睡眠時間、睡眠潛伏期、夜間醒來、睡眠抵觸等ASHQ評分與治療后行統計學比較,呈降低趨勢,且觀察組降低趨勢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lt;0.05) 。見表2。
2.3睡眠質量2組患者治療前各PSQI評分與治 療后行統計學比較,呈降低趨勢,且觀察組變化趨勢 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lt;0.05) 。見表3。
3 討論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球范圍內約有2.64億人患有抑郁癥,其中青少年群體尤為易受影響,抑郁癥是兒童青少年患病和致殘的主要原因。環境壓力、社會剝奪、低社會期望和缺乏積極前景等因素會導致青少年低自尊和不合理自我批評,從而增加抑郁癥的發生風險,13~18歲青少年抑郁癥的發病率尤為明顯,且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抑郁癥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給家庭與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青少年抑郁癥合并睡眠障礙,不僅加劇抑郁癥癥狀,還會導致情緒調節困難,睡眠障礙不僅是抑郁癥的癥狀之一,還是抑郁癥發展和治療障礙的重要因素[7]。艾司西酞普蘭通過抑制5-羥色胺的再攝取,增強中樞神經系統中5-羥色胺的活性,發揮抗抑郁和抗焦慮的作用[8]。但常規單一用藥,患者治療依從性不佳,且對睡眠障礙的改善作用有限
抑郁癥合并睡眠障礙青少年患者可持續存在社會功能減退的問題,對其生命質量產生長期影響重復經顱磁刺激是一種基于電磁感應原理的神經調控技術,治療過程中產生的脈沖磁場具有較強的穿透能力,能夠透過頭皮和顱骨,進人大腦皮質,通過精準調節能夠對大腦特定區域的神經活動進行針對性地調控,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9]。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HAMD評分、SDSS評分低于對照組,說明常規藥物治療聯合重復經顱磁刺激可有效改善抑郁狀況,提高社會功能。重復經顱磁刺激通過特定頻率和強度的刺激,調節前額葉皮質的神經活動,增加前額葉皮質神經元的興奮性,促進神經遞質的釋放,改善患者腦區的功能連接受損,有利于改善抑郁狀況,促進患者重新融人社會,改善社會功能障礙[10] 。
睡眠障礙是抑郁癥發展的重要風險因素,而抑郁癥患者中睡眠障礙的發生率顯著高于普通人群。隨著患者癥狀的加重,其伴隨焦慮水平也在逐漸升高,焦慮對睡眠質量帶來明顯的負面影響,并可通過睡眠障礙進一步加劇抑郁病情,增加認知缺陷[11]。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PSQI評分及總睡眠時間、睡眠潛伏期、夜間醒來、睡眠抵觸等ASHQ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說明與單獨藥物治療比較,聯合重復經顱磁刺激能改善患者睡眠障礙,提高睡眠質量。重復經顱磁刺激直接作用于大腦神經活動,從生理層面改善患者的癥狀,其對大腦神經活動具有調節作用,可增加5-羥色胺等神經遞質的水平,有助于抑制大腦皮質的過度興奮,促進睡眠[12] 。
綜上所述,青少年抑郁癥合并睡眠障礙患者可采用藥物聯合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方式,有利于改善睡眠障礙、抑郁狀況與認知功能,促進睡眠質量的提升。但本研究納入樣本量較少,后續可開展大樣本量多維度的深人研究,進一步分析重復經顱磁刺激對神經遞質的影響,探究其作用機制
利益沖突聲明:無。
參考文獻
[1]蒲犇,江浩,鄔梅紅,等.基于每日癥狀指數的動態監測預測兒童青少年抑郁癥重復經顱磁刺激療效的回顧性隊列研究[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24,19(3):173-178.
[2]傅小蘭,張侃,陳雪峰,等.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288.
[3]石竹,乞盟,周冰潔,等.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抑郁癥狀和認知缺陷的關系:焦慮和睡眠障礙的鏈式中介作用[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24,24(7):477-482.
[4]陳巧云,孫美鴿.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抑郁癥伴睡眠障礙的效果觀察[J].世界睡眠醫學雜志,2024,11(5):1095-1098.
[5]戴云飛,肖澤萍.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與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的比較[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13,23(6):426-427.
[6]趙霞.我國兒童青少年抑郁癥狀的人口學及生活方式相關影響因素研究[J].陸軍軍醫大學學報,2024,46(20):2360-2368.
[7]徐飛宇,欒文杰,靳成梁,等.抑郁障礙青少年抑郁水平與網絡使用程度的相關性:睡眠障礙的中介作用[J].濟寧醫學院學報,2023,46(6) :406-411.
[8]李娟,胡茂榮.艾司西酞普蘭聯合結構式家庭治療對青少年抑郁患者自殺意念、睡眠障礙及家庭功能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24,31(30) :36-40.
[9]王佳苗,葛茂宏,高雅昆,等.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米氮平治療抑郁癥伴睡眠障礙患者的療效及對認知功能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24,51(4):1147-1150.
[10]呂培培,王源莉,劉文豪,等.認知融合和睡眠信念在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抑郁癥狀與睡眠質量間的鏈式中介作用[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24,33(10):932-937.
[11]蘇鵬,眭朝平,綦航,等.腦電生物反饋聯合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伴有非自殺性自傷行為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的效果[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24,24(12):844-850.
[12]汪玲玲,尹正錄,張熙斌,等.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艾司西酞普蘭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睡眠質量及認知功能的影響[J].重慶醫學,2021,50(20) :3478-3481,3486.
[10]呂培培,王源莉,劉文豪,等.認知融合和睡眠信念在青少年抑郁障礙患者抑郁癥狀與睡眠質量間的鏈式中介作用[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24,33(10):932-937.
[11]蘇鵬,眭朝平,綦航,等.腦電生物反饋聯合重復經顱磁刺激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