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fectsof individualizedmultimodalpostoperativeanalgesiaonslepqualitynalgesic eficacyandcomplicationsincriticallillcardiacsurgerypatients.Methods:Atotalof8Ocriticallyillpatientshounderwent cardiacsurgeryand wereadmited totheCardiac Surgery Intensive Care Unitat Qilu Hospitalof Shandong Universitywereenrolled between January 2022andDecember 2O24.Participantswererandomlydividedintoacontrol groupandanobservation group( n=40 per group)using a random number table.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Theobservation groupreceived individualizedmultimodal analgesia,combining PCIA withregional anesthesia, nerveblocks,and non-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The Pitsburgh SleepQuality Index(PSQI)wasused tocomparethesleep qualityof thetwo groups,andthe VisualAnalogue Scale(VAS)wasused toevaluatethepain improvement efectofthe wo groups,andthe incidenceofcomplications wascomparedbetweenthetwo groups.Results:After theintervention,thePSQIscore intheobservationgroup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theVASscoreintheobservation group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andtheincidenceofcomplicationsinthebservationgroupwassignificantlylowerhan thatin the control group,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lt;0.05, ).Conclusion:Individualized multimodal analgesia can efectively aleviatespostoperativepain,iproves sleepqualityandreduces theincidenceofcomplications,whichhas importantclinicalapplication value.
KeywordsCardiac surgery;Critically ill;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Sleep quality;Multimodal analgesia中圖分類號:R338.63;R248.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 issn.2095-7130.2025.04.003
心外科手術創傷大、時間長、疼痛重,術后易引發嚴重疼痛與睡眠障礙。術后疼痛可加重機體應激反應,導致交感神經亢進,引起多系統功能紊亂,影響恢復[1]。研究表明,良好鎮痛管理可減輕應激反應和并發癥,提高舒適度,從而改善術后睡眠[2]。心外重癥患者術后鎮痛既需降低疼痛,又要兼顧用藥安全及整體恢復[3]。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接受手術的重癥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個體化多模式術后鎮痛對心外重癥患者睡眠質量、鎮痛效果及并發癥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心外監護室收治的接受手術的重癥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 42~69 歲,平均年齡 (56.3±5.2) 歲;平均體質量 (67.2±8.3)kg ,平均體質量指數( 24.5± 2.3)kg/m2 。觀察組中男 23 例,女17例;平均體質量 (66.8±8.0)kg ,平均體質量指數 (24.4±2.5)kg/ m2 。2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納入標準 1)年齡 ?18 歲,符合心外科重癥診斷并行手術治療;2)術前意識清晰、可配合相關評估;3)心肺功能相對穩定,經術前檢查證實可耐受心外手術。
1.3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精神疾病或無法配合本研究的患者;2)術前已有頑固性失眠或其他嚴重睡眠障礙;3)對阿片類藥物或鎮痛藥物過敏者;4)有其他干擾本研究結果的嚴重器質性疾病。
1.4脫落與剔除標準術中或術后出現嚴重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危及生命的并發癥需緊急干預者,或不愿配合隨訪者。
1.5干預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術后鎮痛方案干預,主要為持續靜脈自控鎮痛(PCIA),鎮痛泵中配芬太尼0.02 μg/μg/min 或曲馬朵 4mg/h ,控制劑量與輸注速度以確保基礎鎮痛效果;根據疼痛情況,可輔以非甾體抗炎藥,如口服對乙酰氨基酚 500mg/ 6h ,或肌注雙氯芬酸鈉 75mg/ 次,2次/d;術后常規監測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并結合NRS 評分適時調整鎮痛策略;醫護人員指導患者保持30°半臥位,以減少胸腔牽拉和術后疼痛[4]。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個體化多模式鎮痛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精準優化鎮痛泵配方:在阿片類藥物基礎上,聯合局部麻醉藥,如羅哌卡因0.1% (西安力邦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474),并根據患者體質量、肝腎功能等因素,調整藥物濃度和輸注速率;研究顯示,聯合局麻藥可減少阿片類藥物用量約 20%~30% ,降低不良反應風險,提高鎮痛效果[5]。2)神經阻滯或切口局部浸潤鎮痛:對于部分疼痛明顯患者可接受肋間神經阻滯,如 0.25% 丁哌卡因 10mL (上海禾豐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2839)或切口局部浸潤( 0.5% 羅哌卡因 10mL ),研究表明,該方法可減少術后 24h NRS評分約 30% ,降低術后阿片類鎮痛需求,減少不良反應[。3)非藥物干預:通過音樂療法(每日20~30min )、舒緩治療(如漸進性肌肉放松)、心理疏導及減少環境噪聲(夜間病房噪聲控制 lt;40 dB)等措施,提高患者術后睡眠質量。研究顯示,非藥物干預可改善患者術后入睡時間、夜間覺醒次數,提高睡眠質量[7]
1.6 觀察指標 1)采用匹茲堡的睡眠指數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8]比較2 組患者的睡眠質量,若PSQI分數 ?6 分,即為優質睡眠,分數7\~10分,屬輕度睡眠障礙,若分數 gt;10 分,則判定為明顯睡眠障礙;2)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isualAnalogue Scale,VAS)[9]評估2組患者的疼痛改善效果,其范圍設定為 0~10 分,其中0分為無痛狀態,1\~3分被劃分為輕度疼痛,4\~6分界定為中度疼痛, .7~10 分判定重度疼痛;3)比較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10]:審視惡心、嘔吐、呼吸抑制、心律失常等并發癥有無。
1.7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數據以均數 ± 標準差 表示,采用配對 χ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率 (%) 表示,采用 χ2 檢驗,以 Plt;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2組患者術后睡眠質量PSQI評分比較干預 后,觀察組PSQI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 學意義( Plt;0.05) 。見表1。
2.22組患者術后鎮痛效果VAS評分比較干預后,觀察組患者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lt;0.05) 。見表2。
2.32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干預后,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lt;0.05) 。見表3。
3 討論
心外重癥術后患者常面臨淺睡眠增多、深睡眠減少、入睡困難以及睡眠節律紊亂等問題,這些問題對康復和預后產生不利影響[1]。其成因復雜,包括疾病本身、藥物不良反應、心理壓力以及環境因素等,而傳統的鎮痛方法往往難以有效緩解疼痛和改善睡眠狀況。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個體化多模式鎮痛對術后睡眠和恢復的影響。已有研究指出,術后睡眠障礙不僅表現為睡眠質量的主觀下降,還涉及睡眠結構的紊亂,如NREM期睡眠時間縮短、REM期延遲出現,甚至完全缺失。這些生理上的變化會加重術后疲勞、延緩組織修復和免疫重建,對重癥患者術后康復構成雙重障礙。
本研究采用隨機對照試驗方法,比較了不同術后鎮痛方式對心外重癥患者睡眠質量、鎮痛效果及恢復情況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在睡眠狀況、鎮痛評分及并發癥發生率方面均優于對照組,這表明個體化多模式鎮痛在術后康復中具有顯著價值。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確保了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多模式鎮痛通過聯合使用阿片類藥物、非甾體抗炎藥和局部麻醉藥等,發揮協同鎮痛作用,顯著改善了術后疼痛控制效果[12]。在多模式鎮痛方案中,非阿片類藥物的加人有助于減少阿片類藥物的使用劑量,從而降低不良反應,避免耐藥性和依賴性問題。考慮到患者的個體差異,如病情、身體狀況、疼痛耐受水平等,定制個性化的鎮痛方案。這種精準的鎮痛方式能夠更好地滿足患者的鎮痛需求,提高鎮痛效果,在疼痛控制改善的同時,減少夜間因疼痛覺醒的頻率,提高深睡眠比例,有助于術后生理節律的重建,間接提升恢復效率。鎮痛與睡眠改善之間形成了正向促進的互補關系,成為重癥患者綜合治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13]
個體化多模式鎮痛方式能夠顯著改善心外重癥術后患者的睡眠。分析原因,有效的鎮痛措施減少了疼痛對睡眠的干擾,使患者更容易入睡并維持較長時間的睡眠。疼痛得到有效控制后,患者因疼痛導致的覺醒次數減少,睡眠結構得到改善[14]。多模式鎮痛還包括非藥物干預措施,如音樂療法、按摩療法等,這些方法能夠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促進身心放松,從而改善睡眠質量[15]。病房環境中的睡眠干擾因素(如夜間照明、護理操作頻次、噪聲)對睡眠周期也有顯著影響。通過控制夜間噪聲 lt;40dB 、優化光照節律和減少干擾性操作,可以進一步改善患者的夜間入睡條件,與鎮痛手段協同作用,發揮更佳效果。在鎮痛的同時合理使用鎮靜藥物,如右美托咪定,其產生的鎮靜作用接近自然睡眠,并且對呼吸和循環系統影響較小,這種鎮靜方式有助于患者獲得更好的睡眠體驗[16] 。
個體化多模式鎮痛方式能夠顯著提升心外重癥術后患者的睡眠質量。分析原因,良好的疼痛控制和睡眠質量改善有助于患者更快地從手術創傷中恢復,患者能夠更早地進行康復活動,如早期下床活動、功能鍛煉等,從而加速身體功能的恢復,提高生命質量[17]。多模式鎮痛通過減輕疼痛和改善睡眠,降低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例如,減少了因疼痛導致的活動受限而引發的肺部感染、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使患者能夠更順利地度過術后恢復期[18]疼痛和睡眠障礙常導致患者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影響生命質量。個體化多模式鎮痛方式在緩解疼痛和改善睡眠的同時,也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狀態,增強了患者對康復的信心[19]。睡眠質量的改善還能調節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功能,緩解術后過度的神經內分泌應激反應。這對于控制心率、血壓波動等心外重癥患者術后常見風險因素具有積極意義。個體化多模式鎮痛方式能夠降低心外重癥術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原因可能與多模式鎮痛通過聯合使用多種藥物,每種藥物的劑量相對減少,從而降低了單一藥物因劑量過大而引起的不良反應有關,如阿片類藥物的呼吸抑制、惡心嘔吐[20]
綜上所述,本研究表明,優化術后鎮痛方式可有效緩解心外重癥患者的疼痛,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升睡眠與生命質量。這為臨床術后管理提供了重要參考。建議醫護人員重視鎮痛策略的選擇,并開展多中心大樣本研究以驗證其長期療效與安全性。
利益沖突聲明:無。
參考文獻
[1]楊佳薇,李文志.胸科術后鎮痛的研究進展[J].臨床與病理雜志,2022,42(2) :498-505.
[2]張汝夢.以右美托咪定為佐劑的連續豎脊肌平面阻滯對行單孔胸腔鏡手術患者術后疼痛及睡眠質量的影響[D].大連:大連醫科大學,2020.
[3]牟云飛,黃燕,楊懿.兩種神經阻滯方式聯合PCIA在VATS術后鎮痛管理中的應用[J].西南國防醫藥,2020,30(8):758-760.
[4]李清.超聲引導下連續收肌管阻滯聯合連續坐骨神經阻滯應用于老年TKA術后鎮痛的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24,19(24) :66-69.
[5]林家卓.關于剖宮產術后鎮痛,那些你不知道的小知識[J].健康必讀,2024,2(35):40-41.
[6]龍敏潔,張姣,趙曉娟,等.不同術后鎮痛方式對機器人輔助胸外科手術患者的鎮痛效果比較[J].機器人外科學雜志(中英文),2024,5(5):859-863.
[7]李敬,朱新煒,黃波,等.低嗎啡綜合鎮痛方式在術后鎮痛領域的臨床應用[J].科技導報,2024,42(19):113-118.
[8]蔡秋香.紅外線照射聯合集束化護理在胸外科術后的效果觀察[J].醫療裝備,2024,37(4):140-142.
[9]梁葳,章海波,黃壯榮,等.胸腺瘤切除術行劍突下切口對胸腺瘤患者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分及術后并發癥的影響[J」.吉林醫學,2022,43(5):1213-1215.
[10]凌毅.胸部外傷伴肋骨骨折患者治療中全胸腔鏡手術的作用及安全性分析[J].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連續型電子期刊),2025,9(1):46-49.
[11]董宵松,孫銘澤,顧家慧,等.應重視危重癥患者的睡眠障礙及其識別與干預[J].中華醫學雜志,2023,103(48):3879-3884.
[12]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重癥呼吸學組,中國臨床實踐指南聯盟.中國成人重癥患者鎮痛管理專家共識[J].中華重癥醫學(連續型電子期刊),2023,9(2):97-115.
[13]郭栓柱,陳錦,穆盼盼,等.急性創傷性疼痛多模式鎮痛策略的研究進展[J].創傷外科雜志,2024,26(12):946-950.
[14]劉皓昕,寧松毅.多模式鎮痛對膽囊切除術病人心理負擔與睡眠質量的影響[J].安徽醫藥,2022,26(2):394-398.
[15]李文娟,張杰,薛建軍,等.手術患者術后慢性疼痛經多模式鎮痛對睡眠質量的影響及機制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22,12(24) :8-11.
[16]張甜,高菊,曹磊,等.賦能理論多模式鎮痛干預對癌痛患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24,30(6):59-61.
[17]方曉瓊.多模式鎮痛護理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患者疼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當代護士(上旬刊),2021,28(9):84-86.
[18]周嫻,姜羽艷,劉茜.多維度疼痛護理模式對晚期腫瘤患者疼痛程度、心理狀況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24,33(17) :2461-2464,2482.
[19]時家鳳,俸伍鳳,蔣玲玲.多模式疼痛管理對改善全髖置換術患者圍手術期生活質量的療效觀察[J].吉林醫學,2020,41(8):2030-2031.
[20]張琳.椎旁神經阻滯聯合胸膜間阻滯多模式鎮痛對胸腔鏡術后患者疼痛的作用[D].湛江:廣東醫科大學,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