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亭一中實驗班的教室在教學樓頂層,透過落地窗能望見關山的輪廓。那是 2015 年 的 秋天,我在這里遇見了第一本《意林》。陽光斜斜地灑在米黃色的書頁上,照得“意林”兩個字泛著溫暖的光暈。
那 時 的 我,正為月考作文發愁。語文老師說我寫議論文像是在背政治課本,生硬、刻板,毫無靈動之感;寫記敘文又像是在記流水賬,平淡、瑣碎,缺乏情感的溫度。我的文字像是被囚禁的鳥兒,無法展翅高飛。直到我在《意林》里讀到一篇寫陜北窯洞的文章,作者把窯洞比作“大地的眼睛”,把炊煙比作“黃土高原的呼吸”。那文字,如同春日的暖風,拂過我的心田,喚醒了沉睡的靈感。窯洞,那黃土高原上最質樸的存在,竟被賦予了如此深邃而詩意的靈魂。我仿佛看到了大地在凝視,聽到了黃土在呼吸,那是一種對土地深深的眷戀與敬畏。那天下午,我趴在圖書館的桌子上,把整篇文章抄在了筆記本上。
漸漸地,我開始在作文里寫關山的云,寫汭河的浪,寫校園里那棵百年老槐樹。我把晚自習的燈光比作“知識的螢火”,把月考的倒計時說成“青春的沙漏”。語文老師的紅筆不再只是畫錯別字,而是開始在我的句子旁邊畫上波浪線,有時還會寫個“妙”字。那些波浪線,像是對我文字的肯定,像是對我努力的回應。我知道,我的文字開始有了溫度,有了靈魂。
高考那年,我在《意林》上讀到一篇關于上海的文章。作者說外灘的鐘聲像“時間的腳步聲”,說黃浦江的浪花里藏著“城市的夢想”。那篇文章被我夾在數學課本里,每當解不出導數題時,就拿出來讀一讀。我開始在日記本上寫:“總有一天,我要站在黃浦江邊,聽這座城市的心跳。”那不僅是對上海的向往,更是對未來的憧憬。而《意林》就像是聯結我和未來的橋梁,讓我在文字的世界里看到了遠方的模樣。最終,我如愿以償地考入了上海財經大學。當我踏上前往上海的列車,望著窗外逐漸遠去的家鄉,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和對《意林》的感激。
如今,我已大學畢業,回首往昔,高考那段歲月依然清晰如昨。《意林》是我高考路上的那盞燈,它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溫暖了我孤寂的心靈。它讓我明白,無論生活多么艱難,只要心中有光,就一定能找到前行的方向。我會永遠珍藏這份記憶,珍藏《意林》帶給我的力量和感動。那些紙頁里的光,將永遠照亮我的人生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