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5)10-0125-04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跨學科融合教學逐漸成為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方式。按照《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的理念,語文學科應注重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通過語言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人文素養,在多學科融合中實現全面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兼具獨特的歷史價值和積極的教育意義。將“非遺”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而且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與民族自豪感,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本文基于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藝術之美\"這一主題,結合欽州市浦北縣豐富的“非遺”資源(木偶戲、陳皮制作技藝、官桐米撒等),開展小學語文與藝術跨學科融合教學實踐,引導學生通過任務驅動的方式,積極參與“非遺”傳承教育活動,從而發展語文與藝術核心素養。
一、明確單元主題與“非遺”融合教學的意義,制定教學自標和實施框架
語文跨學科學習是整合學科資源的一種學習方式,通過整合多學科資源培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并在彰顯人文價值、建構文化情境與豐富語言實踐方面起到推動作用[1]。將語文教學與“非遺”融合教學,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一)單元主題與“非遺”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以“藝術之美”為主題,編選了《月光曲》《京劇趣談》和《文言文二則》等課文,通過音樂、戲劇、繪畫等不同藝術形式展現藝術的魅力。該單元的教學目標旨在引導學生感知藝術之美,學會借助語言文字表達情感,在創作中提升綜合實踐能力。該單元明確了從感知藝術、語言表達到藝術創作的學習路徑,強調語言之美與藝術之美的融合。在該單元教學中,如果僅依靠教材,學生對藝術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抽象層面,缺乏與生活實際的聯結,難以激發對藝術的深層次興趣。為解決這一問題,筆者嘗試開展跨學科教學,結合本地“非遺”藝術,達成單元教學目標。
浦北縣的“非遺”資源豐富,如木偶戲、陳皮制作技藝和官桐米撒等,既展現了地方藝術的獨特魅力,又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如:木偶戲通過戲劇與音樂的融合,讓學生感知戲劇藝術的表現力;陳皮制作技藝通過精湛的工藝流程,將藝術融入生活;官米轍則以節慶習俗為載體,體現了藝術與文化的交融。這些“非遺”資源的引入,為學生提供了鮮活的學習素材,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對藝術之美和文化傳承的理解。
在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以“藝術之美”為主題的單元教學中,“非遺”資源的引入能為語文、美術、音樂等學科的融合提供真實情境。例如,學生可以通過撰寫宣講稿培養語言表達能力,通過設計木偶或繪制文化海報提升藝術審美能力,通過制作視頻培養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這種多學科協作的方式,能使學生在實踐中提升綜合素養,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達成從“感受藝術”到“傳承文化”的學習目標。
(二)單元主題與“非遺”融合的教學目標與教學框架設定
單元整體視域下的跨學科學習任務群教學,要求以語文課程的核心知識與關鍵能力為目標,通過整合單元資源,采取跨界融合的方式,共同解決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真實問題,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2]。基于此,筆者通過整合單元主題和地方“非遺”資源,采用任務驅動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在跨學科的語文學習過程中提升綜合素養。
依據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語文要素,結合浦北本土“非遺”資源,該單元與“非遺”融合的教學目標可設定如下:感知“非遺”藝術的獨特魅力,通過學習“非遺”,增強文化認同感;提升語言表達能力與藝術審美能力,在跨學科學習中結合語言實踐和藝術創作,提高綜合素養;培養合作探究與文化傳承意識,通過小組合作和成果展示,深化對文化傳承的理解。
在任務驅動下,該單元主題與“非遺”融合教學各階段學習活動的安排,可依據教學目標和課文內容依次確定各課時“非遺”內容的融入、學習活動的設計、與課文內容的結合以及學習評價等(如表1)。
表1所示的單元主題與“非遺”融合教學框架,通過科學分配課時和精心設計各階段學習任務,系統推進語文與藝術的深度融合。在感知、表達和傳承三個核心目標的指引下,學生能在真實情境中進行多樣化的學習體驗,深化對“非遺”的理解,全面提升語言表達、藝術審美和文化認同等綜合能力。
二、緊扣單元教學目標,通過四個階段實施語文與“非遺”融合教學
緊扣教學目標,依據教學框架,可將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與“非遺”融合教學分為任務導入、跨學科探究、課文內容創意轉化和成果展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結合“非遺”的特點和課文表達方式,通過真實情境引導學生感知藝術之美、表達藝術創意,發展學科核心素養。
(一)任務導入階段:初步感知“非遺”
這一階段從單元導語和課文內容出發,引導學生通過多感官互動和小組合作,初步感知浦北“非遺”的藝術特性與文化價值,為后續探究奠定基礎。
1.導入與初步感知。在課文導語的指引下,教師組織學生齊讀第七單元導語,幫助學生理解單元主題“藝術之美”的核心思想。隨后,教師展示浦北本土的木偶戲、陳皮制作技藝和官垌米撒的相關視頻和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這些“非遺”的豐富性,同時提問:“同學們,你們看到這些視頻和圖片有什么感受?你們能猜出這些作品屬于什么藝術形式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從藝術表現力和文化傳承的角度出發,分析“非遺”的特點及其與地方文化的聯系,從而提前對課文涉及的藝術形式及本土“非遺”有一定的感知,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
2.任務設計與分組規劃。教師提出“‘非遺’魅力開講啦\"這一任務,內容包括探究“非遺”撰寫宣講稿和展示成果。通過分享往屆學生的宣講成果或創作海報,激發學生的興趣。在任務規劃中,教師依據學生的興趣,將學生分為木偶戲組、陳皮制作組、米撒文化組等,并指導每組明確研究方向和分工。如:木偶戲組,關注藝術表現形式及其文化傳承功能;陳皮制作組,探討工藝流程和文化意義;米撒文化組:挖掘節慶習俗與藝術特色。通過討論和小組合作,學生初步構建起探究框架,明確目標任務。
3.探討“非遺”與課文的關聯。為深化學生對“非遺”與本單元主題的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探討“非遺”的藝術特性與文化價值。學生通過以下方式建立“非遺”與課文的聯系:學習《京劇趣談》一文,比較京劇與浦北本土木偶戲在表演形式和文化傳承方面的異同,感受戲劇藝術的多樣性;學習《文言文二則》,嘗試用簡潔的語言描述“非遺”的價值,感受文言文表達方式的精練,獲得對本土“非遺”的初步感知。
(二)跨學科探究階段:多角度探究“非遺”
這一階段是整個教學的核心環節,旨在通過學科融合,引導學生對浦北本土“非遺\"進行深度探究,理解“非遺”的藝術特性與文化價值。
1.明確探究形式與方向。學生以分組形式開展探究,圍繞木偶戲、陳皮制作技藝和米轍文化三大“非遺”項目,通過文獻查閱、實踐體驗和合作創作等方式,形成具有多角度和實踐性的學習成果。探究的主要方向包括:木偶戲組以戲劇藝術為切入點,探討木偶戲的表演形式和文化內涵;陳皮制作組以工藝流程為中心,分析其在傳統與現代生活中的價值;米鞍文化組則通過記錄節慶故事,挖掘其文化意義和傳承價值。這些研究方向既緊扣“非遺”的特點,又與單元課文的寫作手法深度關聯,為成果展示和宣講活動奠定基礎。
2.語文與藝術進行融合教學。結合本單元的課文,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和分析課文完成對探究主題的語言表達。木偶戲組結合《京劇趣談》中對京劇藝術形式的描述,撰寫木偶戲劇本,嘗試在劇本中展現人物情感和地方特色。陳皮制作組以《文言文二則》為模板,學習簡潔凝練的說明方式,并在教師的指導下,用文言文的表達方式記錄陳皮制作工藝流程(如圖1)。米轍文化組則通過收集和加工節慶故事,創作敘事文本,生動展現傳統節日中的人文情懷。通過這些探究實踐,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得到了鍛煉,同時為后面的成果展示儲備了生動的表現形式。
陳皮者,橘之皮也,制之有法。初,選橘,以皮薄肉厚、色澤金黃者為上。待橘熟透,摘之,置于通風處,晾干表皮之水分。而后,以刀削皮,刀法須穩,皮不可破,厚薄均勻。削畢,將皮置于陽光下曝曬,曬至半干,其色漸深,香氣初顯。再置于通風陰涼處,任其自然陰干,此乃陳化之始。經歲月沉淀,皮質愈堅,香氣愈濃,乃成陳皮。陳皮味甘苦,亦如人生,回味無窮。
3.教師提供必要支持。在這一個階段,教師始終扮演著組織者與引導者的角色。從任務驅動到探究指導,教師通過“木偶戲的表演形式如何吸引觀眾?”“陳皮制作技藝的文化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米撒文化如何連接傳統與現代生活?”等問題引導學生聚焦研究重點。在探究的關鍵環節,教師不僅提供研究資料和技術支持,還指導學生小組之間的分工協作,確保每組任務有序推進。通過階段二的探究活動,學生從多個角度深入理解“非遺”的藝術特性和文化價值,初步形成了具有學科融合特點的學習成果,為接下來的宣講環節積累素材。
(三)課文內容創意轉化階段:成果的創意表達
這一階段主要圍繞語言表達優化、多媒體展示和宣講演練三個方面,引導學生將前期的探究成果進行整合與提升,突出成果的創意性與藝術性,使成果更具表現力和傳播力,為最終的宣講活動做好準備。
1.語言表達。在這一環節,學生整理探究成果,并結合單元課文的語言特點完善宣講稿內容。木偶戲組學習《京劇趣談》中生動的敘述風格,撰寫木偶戲表演的解說詞,突出語言的感染力和戲劇性;陳皮制作組參考《文言文二則》的簡潔表達方式,撰寫制作工藝說明文,將文化內涵融入具體工藝步驟中;米撒文化組則通過對節慶故事的敘述,學習《月光曲》中細膩的情感表達方式,以增加宣講稿的情感層次。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從邏輯性、藝術性和語言準確性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幫助學生提升宣講稿的質量。
2.多媒體展示。宣講內容基本定稿后,學生靈活運用多媒體展示工具,將語言表達與視覺表現結合,以增強成果展示的感染力。木偶戲組通過短視頻展示表演片段,并設計舞臺背景圖案,營造戲劇氛圍;陳皮制作組利用PPT演示制作工藝流程,同時搭配實物展示,突顯手工包裝的創意設計;米撒文化組通過宣傳海報和電子宣傳單頁,直觀呈現節慶習俗與文化的多樣性。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將信息技術與美術設計融合,賦予成果展示更強的視覺沖擊力,同時為宣講活動提供了多樣化的輔助工具,進一步豐富了宣講的方式。
3.模擬演練與成果優化。在這一環節,各小組通過模擬宣講展示成果并接受師生的反饋意見。在演練過程中,教師重點關注學生的語速、語調、情感表達及多媒體工具的使用,對不足之處提出改進建議。學生根據反饋進行調整與優化,進一步完善宣講的邏輯性和表現力,逐步克服緊張情緒,提升作品表現力和團隊合作能力。通過多次演練,學生逐漸形成對成果內容與形式的精準把控,為最終的成果展示做好了準備。
(四)成果展示與拓展階段:成果的展示與傳播
這一階段是整個學習過程的總結與升華,旨在通過宣講活動展示學生的探究成果,并通過多樣化的傳播形式增強“非遺”的社會影響力。在這一階段,學生以宣講活動為載體,將探究成果以豐富的形式呈現出來,進一步深化對“非遺”的理解,增強文化傳承的責任感。
1.選擇適宜的展示方式。宣講活動作為本階段的核心內容,應充分體現成果的多樣性和藝術性。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結合實際,通過適宜的方式進行成果展示。木偶戲組通過表演片段呈現作品;陳皮制作組利用PPT演示制作工藝流程,并結合實物展示包裝設計;米椴文化組以宣傳海報、電子宣傳單頁和敘事文本直觀呈現節慶習俗。這些多樣化的展示形式既增強了成果的表現力,又為宣講活動帶來了更強的視覺吸引力。
2.拓寬成果傳播面。成果傳播從班級逐步擴展至校內甚至社區層面,讓學生體驗真實的傳播情境。在班級內的宣講環節,學生向同伴展示成果并接受師生反饋,進一步完善宣講內容與展示工具;在校內的宣講環節,學生以文化主題活動為載體,面向更大范圍的觀眾展示成果,在互動中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在社區的宣講環節,學生結合地方文化節慶活動,通過現場宣講、海報展覽和多媒體展示,將“非遺”帶入公共空間。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語文學科的有關知識與技能,在實踐中提高跨學科學習能力,增強文化認同感與社會責任感。
3.教師指導與點撥。教師在成果展示與傳播環節中扮演支持者與評價者的角色,通過實時反饋和技術指導幫助學生優化成果。例如,教師可以從語言邏輯、語調語速及展示工具的使用等方面提出改進建議,指導學生調整PPT、優化短視頻,增強成果展示的效果。同時,教師要提醒學生關注觀眾反饋,提升宣講活動的互動性和感染力,并通過評價表幫助學生總結經驗,激發學生進一步改進的動力。
三、教學效果、不足與改進方向
實踐證明,教師通過將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藝術之美”與“非遺”融合教學,能夠有效達成單元教學目標,使學生在文化認同、綜合能力和學科知識融合等方面取得顯著的進步。與此同時,本次教學實踐還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一方面,學科融合的深度有待加強。在教學設計過程中,語文學科作為主導學科,其目標較為突出,而美術和信息技術的融入更多體現在輔助層面,尚未完全發揮其學科價值。例如,美術教學可進一步探索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結合的創新路徑,而信息技術可以在成果的交互性與傳播方式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時間安排的緊湊性給教學實施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四個階段的學習任務較為密集,學生對部分內容的消化與深入探討受到一定限制,這提示教師在未來教學中應更合理地分配時間與任務。下一步,應進一步深化學科融合的設計思路,拓展“非遺”資源的選取范圍,同時進一步優化時間管理,以達成更高效的教育目標。
本次教學設計的實踐表明,將語文與藝術融合教學,具有豐富的教學價值與實踐意義。一方面,它為跨學科教學提供了真實情境,增強了學習的真實性與現場感;另一方面,它通過學生主動參與的方式,將文化認同、藝術審美與語言表達緊密結合,達成了多維度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郭子超.語文跨學科學習的資源整合及其實現: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視角[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3(24):53-57.
2楊蕓芬.單元視域下語文跨學科學習的實施路徑[J].小學教學參考,2024(16):28-30.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