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5)10-0120-05
教育不應僅限于知識灌輸,而應致力于學生全面發展,關注學生個體的社會性、情感性、創造性及身心健康。在體育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僅應注重培養學生的體育學科素養,還應注重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指出,學校體育工作應發揮以體育智、以體育心等獨特功能,通過身心綜合鍛煉實現學科獨有的育人價值。本文通過文獻研究、實踐研究、訪談研究等方法,借鑒國內各省份小學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相融合的相關案例,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探索小學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方法,為小學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參考。
一、我國小學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現狀
(一)國內小學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理論研究現狀
國內小學體育課程思政的相關研究開展時間較晚,筆者通過查詢文獻發現,自2020年后學界才開展小學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相融合的研究。在現有研究當中,學者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領域。一是小學體育課程與紅色文化的創新融合。一些學者根據其研究所在地紅色文化資源較為豐富的現狀,提出將紅色文化與小學體育教學相互融合的策略,嘗試將紅色文化中的故事元素與小學體育活動融合,開展諸如挑軍糧比賽、穿越火線比賽、紅軍奪旗等情景式體育競賽活動,以豐富小學體育課程思政的內容與形式。二是將地區民族體育活動融入小學體育課程,促進民族文化教育與民族自信培養。部分學者嘗試將民族舞蹈、少數民族運動比賽項目引入小學體育課程,開展諸如少數民族篝火舞蹈、跳皮筋、藏貓兒等少數民族體育運動,以豐富課程中的民族文化元素[2]。除上述研究外,國內學者還嘗試將國防教育、英雄事跡教育、團隊精神培養等思政元素通過情景模擬的方式融入小學體育教學。
筆者在總結現階段國內相關文獻研究和實踐案例時發現,目前在小學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在理論研究領域,小學體育課程思政尚缺乏相應核心理論的支撐。由于小學體育課程與思政元素融合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尚未形成一套系統、完整且具有深度的理論體系,對體育課程思政的內涵、目標、原則、路徑、評價等方面缺乏深入探討與明確界定,同時缺乏對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內在聯系的理論闡釋。其次,現有實踐尚處于探索階段,未能形成完整的課程體系,也未能跨學科協同推進,教學模式較為單一,使得思政元素的融入僅停留在表面,無法將二者進行深度融合[3]。同時,學界目前圍繞評價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對體育課程思政元素融合效果的評價體系不完善,導致相關評價依賴教師的主觀判斷,忽視了學生個體、同學、家長等多元評價主體。
(二)柳州區域小學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現狀
結合國內學界相關文獻的研究,本文針對所在區域小學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現狀展開訪談等調研。因現階段相關理論研究尚處于早期階段,尚未建立相應的理論體系,因此本文的現狀分析主要圍繞現階段相關課程創新實踐與評價體系建設兩大板塊展開。筆者通過對(河東校區)、公園路小學、駕鶴路小學、河西小學、鵝山路小學等五所小學的調研,對近年來各學校開展課程思政活動的現狀進行梳理。
1.小學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筆者通過對五所學校共63名教師(含體育、道德與法治、心理健康教育三個學科)展開線上問卷調查。結果顯示, 93% 的教師認為很有必要或有必要將思政元素融入體育教學, 83% 的教師認為紅色文化等元素最應該融入體育教學, 62% 的教師認為民族文化等元素應當融入體育教學。對于如何將思政元素融入體育課程體系,僅 14% 的教師表示“非常清楚”,23% 的教師表示“較為清楚”,剩余教師選擇“不太清楚”“完全不了解”。
在開展線上問卷調查的基礎上,筆者通過電話訪談和面對面訪談的方式對參與本次調查的10名教師進行訪談。受訪者對于在小學體育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均表示“非常有必要”。其中體育教師在訪談中認為融入思政元素能夠提高體育課堂訓練的趣味性,并對培養學生團隊精神有幫助。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認為體育課程不只是體育技能傳授,更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心理健康等內容融入體育教學,實現體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教師表示,結合體育活動情境性、體驗性和實踐性特點,設計能夠激發學生思考、討論和自我反思的教學環節,使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的同時能內化思政教育內容,并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質。
2.本區域小學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現狀分析
筆者對上述五所小學進行訪談調查、實地走訪后發現,其中三所小學在體育課程中開展過融合思政教育的活動,另兩所小學也有計劃地與相關企業開展融合思政教育的拓展運動課程。為進一步了解本文所在地區的體育課程思政情況,筆者另外對柳州市的31所小學(含4所縣級小學),以及區內的南寧、桂林、百色12所小學進行了電話調查。結果發現,有33所小學已經開展了體育教學融入思政元素的實踐活動,有1所小學計劃在下學年的秋季學期針對中高年級(四年級、五年級)開展相關實踐教學活動,剩余9所小學尚未有相關計劃。
筆者對體育課程思政形式的創新實踐進行調查時發現,現有的小學體育課程思政在形式上主要集中在紅色文化、國防教育、民族文化教育三個方面。針對體育課程思政內容創新的調查,受訪的學校當中超過七成均開展過類似紅歌跑操、紅歌健步走等活動,其中6所小學開展過結合國防教育特色的體育拓展課程,將越障、繩梯訓練、模擬手榴彈投擲、搶救傷員等體育游戲活動通過分組競技方式融入體育教學。受訪的小學當中有超過五成的學校圍繞廣西“三月三”、銅鼓節等民族節日開展相關少數民族體育活動,將民族文化元素融入體育課程,舉行了包括竹馬競速賽、搶花炮、多人板鞋等民族文化活動。
3.現有課程創新實踐的問題反饋
筆者對已經開展小學體育課程思政創新實踐的學校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受訪教師均認為在小學體育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對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參與度具有積極作用。但在總結已開展的課程創新實踐活動經驗時,受訪教師提出相應的問題反饋,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現有小學體育課程思政缺乏系統課程規劃,在教學形式上多為“課程+主題活動”的活動形式,沒有相應的完整課程體系設計,使得思政元素無法持續發揮對體育教學的積極作用。二是在課程內容安排上,現階段的創新課程內容還處于探索階段,無法滿足學生個體多樣化的需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冷熱分離\"現象(對思政內容感興趣的學生參與積極性、協同性高,對思政內容不喜歡或不了解的學生容易產生抵觸情緒),因此思政元素的融入并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同時,在課程內容設計中也受到教師本身對思政元素把握程度與跨學科協調能力的影響,具體體現在課程中的思政內容與小學生的認知脫離,而有些需要多學科協同設計(包括道德與法治、語文、心理健康教育等)的內容出現了協作不順暢的情況。三是現有融入思政元素的小學體育課程缺乏相對應的課程評價體系。傳統的小學體育課程評價體系主要側重于學生體能、運動技能、參與程度等內容,而融入思政元素的體育課程評價除了上述內容,還要考查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團隊合作能力、責任感、愛國情懷等方面的發展情況,評價內容更加寬泛且復雜。與已經成熟的小學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相比,融入思政元素的體育課程評價體系不夠完整,缺乏可衡量學生學習水平的具體指標。
二、小學體育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創新實踐
本研究對國內相關文獻研究與所在地相關學校的創新實踐案例進行整理后,確定了現階段體育課程思政創新實踐的方向。下面主要從小學體育課程思政系統課程規劃、課程內容創新實踐兩部分進行論述。
(一)小學體育課程思政的系統課程規劃
小學體育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基本運動技能,如走、跑、跳、投等,為后續的體育學習和終身體育鍛煉打下堅實的基礎。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課程設計強調趣味性和游戲化,通過各種游戲、競賽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玩樂中學習體育知識和技能,培養對體育活動的熱愛。體育課程既是引導學生鍛煉身體,又是品德教育的重要載體。在體育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需要通過體育活動滲透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質教育,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公平競爭精神及尊重他人、勇于挑戰等良好品質。
本研究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探究小學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規劃。首先是通過跨學科協作將思政元素與體育課程有機融合。與音樂、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開展合作,將紅歌元素、革命故事融入課程體系;與語文、歷史學科教師開展合作,根據這兩個學科的教學進度,適時將情景模擬式運動游戲融入當周的體育課程。比如,在進行長跑訓練時,教師可用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豐碑》一課作為例子,通過學科協作,設計以長征為主題的體育教學活動,使思政元素不單出現在語文課堂上,也能以情景互動的方式融入體育課堂,進而增強思政教育效果。其次是將紅色文化元素、國防教育元素、民族文化元素按照體育教學進度有機融合到課程體系當中,使思政元素貫穿體育教學全過程,從而形成較為完善的課程體系。如:爆發力訓練周可融入國防教育元素,將跑、跳、投三類訓練與國防教育游戲相結合[4];耐力訓練周可安排紅色文化元素,將紅軍長征精神、團結精神以互動游戲、團隊游戲的方式融入課程;靈巧協調性訓練周中可將少數民族體育項目融入課程體系[5]。
同時,學校根據每個學期內的重點紀念日、少數民族節日開展思政主題活動。比如:在3月份第二周開展“紅軍主題”體育活動,紀念紅軍四渡赤水戰役;在廣西“三月三”收假后的第一周安排少數民族運動主題活動;在10月份設計“歌唱祖國”活動,不斷完善國防教育主題體育比賽活動。
(二)小學體育課程思政內容的創新實踐
結合小學體育課程與思政元素的特點,本研究將體育課劃分為熱身、專項體育練習、團隊或個人主題體育游戲三部分。
在熱身階段,與本校音樂教師、道德與法治課教師開展合作,有針對性地選擇步頻120—140bpm的音樂作為跑操背景音樂,結合道德與法治課教師、音樂課教師的建議,確定了以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中的《鋼鐵洪流進行曲》《雄鷹出擊進行曲》《東風浩蕩進行曲》等樂曲作為熱身跑操階段的背景音樂,使熱身跑操更具有韻律與節奏感,在保證學生的跑步速度和頻率的同時兼顧學生個體體能情況。
在專項體育訓練和練習階段則不安排思政內容,目的是讓學生專注于體育技能訓練。在學生完成專項體育練習后,教師專門安排思政主題體育游戲,在該部分課程內容中大量融入思政元素。例如,在爆發力訓練當中,針對爆發力訓練常用的跳、投、折返跑訓練,有針對性地安排“紅軍掩護老百姓撤退”主題小游戲。該游戲以正反派分組對抗的形式展開,結合繩梯障礙折返跑、模擬手榴彈投擲、匍匐運動、雷區彈跳避險等爆發力訓練內容,在游戲過程中開展對抗訓練,由一部分運動能力較強的學生扮演紅軍,運動能力較弱的學生群體扮演群眾,另一組學生扮演敵軍,在沿途中通過投擲沙包的方式給游戲提供阻礙。游戲過程中,正反小隊既需要盡快完成全部體育游戲項目,又需要發揮團隊精神(由扮演紅軍的學生掩護扮演百姓的學生),還需要在模擬手榴彈投擲中與對抗組進行對抗投擲,既實現了思政元素與體育游戲元素的結合,也極大提升了體育鍛煉的趣味性,鍛煉了團隊協作能力。最后,通過分組角色輪換扮演實現全員參與。教師以此項目為思路,針對耐力訓練設計了“飛奪瀘定橋”分組對抗訓練,針對靈巧協調性訓練設計了“勇闖元寶山”分組對抗訓練,將竹竿舞、拋繡球、多人板鞋等趣味性少數民族體育運動項目融入體育課程。
(三)小學體育課程思政的實踐效果及反饋
為驗證小學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實踐效果,筆者以與柳州市駕鶴路小學的五年級學生進行對照組別教學試驗。教師首先從各自學校五年級中抽取兩個體育平均成績相似的班級作為對照組別,其中兩個班級采用小學體育課程思政創新實踐方案,作為對照組的柳州市駕鶴路小學兩個班級采用常規體育課程教學,然后對他們的課程教學情況進行主觀判斷和量化判斷兩方面的考核比較。
從主觀判斷來看,實行思政元素融合教育的兩個班級在集合速度、跑操積極性、列隊整齊度上均優于傳統教學對照班級。這說明小學體育課程思政創新實踐在紀律性、集體性上有較為明顯的優勢。在量化對比中,排除四個班級體育成績最優和最弱的5% 的學生后,對比剩余學生的耐力、爆發力測試結果后發現,在爆發力測試中四個班級的成績無明顯差距。在耐力成績測試中融入思政元素教學的兩個班級較傳統教學對照班級有 3% 的平均成績提高,如將四個班級體育成績最弱的 5% 學生群體耐力進行比較,則融入思政元素教學的兩個班級較傳統教育對照班級的平均成績領先 5% 。這些量化數據表明,思政元素融合教學對于更看重先天能力的爆發力訓練無明顯效果,但在耐力訓練上較傳統體育訓練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對原本體育成績較弱的學生群體效果更加明顯。
三、小學體育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建設
小學體育課程與思政元素融合的評價體系建設是一項復雜且細致的工作,結合已經開展的各項實踐活動,本研究認為評價體系應該圍繞多學科、多維度、多策略三方面展開。
(一)多學科評價體系的構建
如何評價小學體育課程與思政元素融合的相關實踐成果?本研究認為需要開展多學科評價才能完整體現學生學習后的變化。一方面需要通過體能測試、技能考核等傳統量化數據反映學生的體育技能和體能水平;另一方面需要與其他學科開展主觀評價與量化數據評價,反映思政元素對學生是否有更多的學習促進作用。
另外,學校應聯合體育學科以外的學科教師建立量化評價系統,對學生作業完成度、遲到早退情況進行學期評價。該評價對于跟蹤學生個體學習情況有較強的交叉驗證效果,能夠對體育能力強、體育活動參與度高但日常學習能力弱的學生群體進行跟蹤評價,驗證體育課程融合思政教育是否對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產生積極作用。
(二)多維度評價體系的實施
除多學科評價體系建設外,完善的評價體系還需要將學生自評、同伴評價、社會評價、家長評價納入其中。首先是學生自評。體育學科教師與語文學科教師協作,在開展重要的體育活動后布置相應的周記,將學生周記考核作為評價手段,除周記外還可將電子問卷納入學生自我評價,通過設立自我評估表或日志,讓學生根據預設的標準對自己在體育活動中的表現、進步、努力程度及情感態度進行評價。這種做法不僅增強了學生的主體意識,還能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真實感受和內在需求,為實施個性化教學提供參考依據。其次是建立同伴評價體系。在體育活動中融入思政元素,學生可以互相觀察專注度、團隊協作、努力程度等方面的表現,并給出建設性反饋意見。這不僅能增強班級團隊凝聚力,還能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社交技能,使學生學會公正、客觀地評價他人。再次是建立社會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應包含以下內容:(1)引入社會力量參與評價,通過邀請社區體育指導員、退役運動員、高校心理學教師、思政教師等參與學校體育活動的觀察與評價,從而提供更加專業、多元的評價視角;(2)與社會體育、舞蹈培訓機構合作,增加對學生個體在社會體育活動當中的學習、訓練情況反饋。最后是增加家長評價環節。教師通過定期進行家校溝通、設立家長觀察日或布置家庭體育作業等方式,收集家長對孩子體育活動參與度、興趣變化、身體素質改善等方面的評價。
(三)多策略評價體系的融合
多策略評價包括過程評價、項目式評價、信息化評價等。首先,對于過程評價體系的建設,教師應充分認識到重視學生參與過程的意義遠超過對單一成績的追求。這一理念強調在體育活動中,學生個人成長和品德塑造同等重要7]。過程評價主要觀察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的專注度、持久力、面對困難時的堅持等,評價其努力程度,促使學生認識到努力的價值,培養學生不畏艱難、持之以恒的精神。在此基礎上建立學生個人成長檔案,持續記錄學生在各個體育項目上的進步情況,既關注學生體育運動技能的提升,又通過對比分析,讓學生和家長都能清晰地看到學生身體、思想、意志力的成長和發展軌跡,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其次是項目式評價體系建設。在小學體育課程思政框架下,設計并實施長期或短期的體育項目,如“長征主題小型運動會”的策劃與執行,是一種富有創意且效果顯著的教育實踐。項目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展示體育技能的舞臺,而且是一個綜合評價平臺,全方位考量學生在項目管理、團隊協作、問題解決等方面的能力,以及他們在實際操作中所體現的思政素養。對于長期項目,如貫穿整個學期的“壯族體育項目文化大使班級”“侗族體育項目文化大使班級”計劃,學生需要分組設計并推廣一系列簡單的少數民族體育活動,旨在提升全校師生的健康意識和體育參與度。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要學習如何制訂計劃、分配資源、設定時間表,還要學會如何有效溝通、協作。教師和班主任定期輔導、檢查進度,指導學生如何面對挑戰、調整策略,確保項目順利推進。評價不僅聚焦于項目成果,如活動的成功度、參與人數等,還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成長,從不同角度反饋學生在項目管理、團隊協作、問題解決等方面的表現,同時結合學生的自我反思報告,綜合評判學生的思政素養的發展情況。
此外,教師還應豐富評價手段,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工具,構建信息化評價體系,如利用線上學習平臺、現有體育教學App、可穿戴設備等提升教學效率與評價質量。這些工具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形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教師更精準、全面地收集和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實現對學生的個性化評價與指導,以及做好家校教育合作反饋[8]。
通過上述實踐研究可以發現,思政元素對于完善現有體育課程架構、豐富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具有積極意義。它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在耐力、團隊協調能力、紀律性等方面的素養,同時對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也產生一定的積極作用。當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目前研究的區域范圍較小,涉及的學生群體也僅局限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的小學五年級學段,現有研究成果是否能夠廣泛作用于其他不同年級乃至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經濟水平的小學體育教學,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郭世嬌.“四位一體”下中小學紅色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研究:以遵義市為例[D].漢中:陜西理工大學,2020:1-67.
[2]周金財.小學體育教學中引進民間體育傳統活動文化的必要性與對策探析[J].中國民族博覽,2023(12):108-110.
[3]朱裕恒.游戲視角下小學生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研究[J].體育世界,2024(1):102-104.
[4]馬得平,張君孝.“寓德于體”理念下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審思、現實困境、路徑抉擇[J].浙江體育科學,2022,44(2):62-66.
[5]雷燕燕.基于傳統文化滲入的小學思想政治教育[C]//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22教育教學與管理南寧論壇論文集(一).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阿陽小學,2022:5.
[6]李巖.探索小學思政課程育人的空間[J].天津教育,2020(7):28-29.
[7]張萍.“活色生鮮”:淺議小學階段大思政課程的構建與實踐探索[J].中國教育學刊,2022(4):101-103.
[8]張萍.融媒思政:打造移動互聯網時代思政課的新模式[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1(10):50-52.
(責編 黎雪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