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謝芳萍剛剛忙完今年的枇杷季。她介紹道,今年的青種枇杷比往年成熟得早,但依舊供不應求:“都說小滿枇杷半坡黃,今年是小滿枇杷半坡‘光'!沒想到遇上了有訂單卻沒貨發的情況。”
說起枇杷,謝芳萍的話頭就停不下來。七年前,她決定放棄白領工作回鄉種枇杷時,心情也像現在這樣興奮。當時,她還是一位返鄉創業的新農人;如今,她已成長為一名出色的鄉間巾幗主理人,構建的產業鏈涵蓋鮮果分級銷售、枇杷深加工產品研發、農文旅體驗空間運營等。而這一切,都是從一顆枇杷開始的。
將枇杷從夏季賣到四季
“彈質圓充節,蜜津涼沁唇。”這是明代蘇州籍文人沈周對枇杷的盛贊。蘇州最好吃的枇杷產自太湖之濱的洞庭山地區,洞庭西山從唐代開始就種植枇杷。到了明代,當地人已能利用枇杷“初接則核小,再接則無核”的規律,通過嫁接技術來改良其果實的品質。
謝芳萍出生在西山,吃著枇杷長天,也著著父老鄉親為了種出好枇杷起早貪黑,精耕細作:“我對家鄉和土地有深厚的感情。金庭鎮農業資源豐富,農產品優質,但許多果農卻苦于打不開銷路,收入難以保證。\"2018年,已在城里工作了十年的謝芳萍決定返鄉創業。
經過認真調研后,謝芳萍確定了創業方向:以金庭鎮“當家\"枇杷一青種枇杷為主打產品,并將枇杷產業鏈不斷做長、做深、做細。為此,她動員了29個農民,成立了集生態種植、深加工和新零售于一體的蘇州常春藤農業專業合作社。
青種枇杷最初是由清末西山秉常村果農謝方友在當地栽培的枇杷變異種中選育而來。不同于東山白玉枇杷“甜過初戀\"的口感,青種枇杷甜中帶有一絲酸,味道層次更豐富。2020年,西山青種枇杷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授予農產品地理標志。謝方友是謝芳萍的宗親先輩,做好、做天祖輩開創的枇杷產業,也是跨越時空的傳承和弘揚。
謝芳萍通過和蘇州市農科院合作,進一步培優青種枇杷品種,并引進新技術、新設備,將農民疏花疏葉下來的枇杷花和枇杷葉作為原料,變廢為寶做成枇杷露;精選疏花環節摘下來的枇杷花,烘干后與碧螺紅茶做成枇杷花袋泡茶,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為了擴大產品銷路,合作社積極探索生態農業與新零售相結合,除了在各大電子商務平臺上通過短視頻、現場直播等方式來運營、銷售,合作社還與區域社區電商龍頭品牌簽訂戰略合作,將特色農產品升級后推向中高端客群,實現農業增值增效。
如今,合作社年收人約500多萬元,帶動了周邊100多名農民就業,謝芳萍實現了自己的創業夢想。其中付出的汗水和淚水,謝芳萍很少訴說,因為她覺得“務農雖苦,但值得”,正如她熱愛的枇杷,歷經秋蔭、冬華、春實、夏熟,備四時之氣,染風霜雨露,才能結出甜蜜的果實。
讓枇杷從產品成為文化載體
謝芳萍猶記得,當初回鄉創業時,曾有人勸她說,農業投入大、回報周期長,吃力不討好。可謝芳萍很有信心:太湖生態島是座“花果山”,好山好水間一定能大有作為。更何況,除了好山好水,還有好政策。近年來,蘇州市吳中區一直在持續推進“新農人\"培育,通過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班、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頭雁\"項目培育、打造農業創業創新示范合作交流平臺、建農民培育實訓基地等方式,為鄉村振興培育人才。
隨著枇杷事業的穩步發展,謝芳萍也在尋找更多的發展方向。每到枇杷季,總有老客戶問她,能不能親自來果園里摘枇杷,體驗一把豐收的喜悅。于是,謝芳萍在枇杷花開的秋冬季節嘗試開展研學游活動,組織客戶帶著孩子來西山觀察蜜蜂的家、看枇杷蜜的釀制、感受養蜂全過程,反響特別好,每次二三十個名額很快就一搶而空,周末兩天根本忙不過來。謝芳萍找到了新的方向,農文旅融合發展,能為鄉村帶來新的機遇,而且,她覺得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孩子們在研學中真切體會到勞動的價值,還沉浸式地感受到了江南文化。去年的枇杷季,謝芳萍的研學團迎來了一隊海外“學員”,十余位來自世界各國的朋友來到羅漢塢,實地體驗枇杷采摘并親手制作枇杷果醬。今年春天,又有來自美國、巴基斯坦、印度等國的20名國際友人來到羅漢塢,通過采茶、炒茶、品茗、插花等沉浸式體驗,共賞中國茶文化魅力。
今年春天,謝芳萍在小紅書上開設了賬號“羅漢塢”。羅漢塢位于,是青種枇杷發源地。2015年,秉常村獲評“全國一村一品\"專業示范村后,村委會在青種枇杷發源地羅漢塢規劃建設了青種枇杷示范基地,包括200畝的核心保護區、果園生產區、景點觀光區、民宿聚集區等。在“羅漢塢”上,謝芳萍帶著天家體驗蘇式田園生活:采碧螺春,賞紫藤花,釀青梅酒,炫青種枇杷,摘楊梅,采荷花,掐蓮蓬…自然山水,春風夏露,草木果蔬,閑美生動。謝芳萍用辛勤的勞作、詩意的棲息,火熱的夢想、踏實的腳步,在新時代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錦繡江南魚米鄉”的吳中畫卷上畫下了屬于自己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