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一般在公歷4"月4"日至4"月6"日之間,正值“仲春”與“暮春”之交,此時氣清景明,草長鶯飛,萬物吐故納新,大自然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處處給人清新明朗之感,“清明”也由此得名。
在中醫文化的視野里,清明時節,天地陽氣漸盛,清陽初升,陰氣雖減,濁陰猶盛。這個時候,陽氣如同破土而出的幼苗,超過陰氣開始占據上風,但是陰氣沒有徹底退讓,加之此時降雨多濕度大,陰寒濕夾雜,陽氣伸展受遏,所以氣溫仍有波動,“乍暖還寒”就是這個階段的典型特征。人體也是個小天地,此時,人體的肝木之氣漸旺,肝在五行中屬木,與春季相應,主疏泄,喜條達而惡抑郁,若肝氣不舒或升發太過,都易引發身體不適。此外由于清明時節雨水多,陰雨綿綿,濕氣重,濕邪又最易困脾,脾主運化水濕,喜燥惡濕,一旦脾的功能受到影響,身體的水液代謝就會失常。
在這樣的節氣特點下,許多人會感到困倦乏力,即便充足睡眠后,仍覺精神萎靡,這便是濕邪困脾所致。濕氣重濁黏滯,阻礙了人體氣機的正常運行,使得清陽不升,大腦得不到充足的氣血滋養。同時,情緒方面也容易出現波動,煩躁易怒或郁郁寡歡,這與肝氣的疏泄功能失調有關。肝氣若不能正常舒展,就會像被堵住的河流,氣血運行不暢,進而影響情志。另外,過敏問題在清明時節也較為多發,此時百花盛開,空氣中飄散的花粉、塵螨等過敏原增多,加之人體陽氣浮越于表,肌腠疏松,衛氣相對不足,抵御外邪的能力減弱,就容易引發過敏性鼻炎、皮膚過敏等癥狀。
根據清明時節陽氣初升濕氣仍重的氣候特點,我們可以選擇一些舒緩、柔和的運動方式調養身心,如踏青、放風箏及操練太極拳、八段錦等。踏青是最應景的運動,走出家門,走進大自然,呼吸新鮮空氣,欣賞春日美景,不僅能活動筋骨,促進氣血流通,還能緩解春季肝郁,調節心情,緩解壓力。放風箏也是這個節氣里很好的養生方式,清代《養生隨筆》記載:“牽鳶疾行,令衛氣周流,腠理開闔有序”,疾走放鳶時需配合深呼吸,促使手太陰肺經與足太陰脾經協同運作,提升宗氣生成。奔跑牽線時足三陽經(胃經、膽經、膀胱經)持續受激,促進氣血向四肢末梢輸布,可改善春季常見的手足不溫之癥;風箏升空需仰首引線,使頸部大椎穴(督脈要穴)充分舒展,可促進陽氣升騰;牽線時手臂反復屈伸,刺激手少陽三焦經與手厥陰心包經,有助于疏通上焦氣機。太極拳和八段錦動作緩慢、連貫,注重氣息的調節和身體的協調,有助于增強體質,調和陰陽,尤其適合體質較弱者。但運動時要注意循序漸進,避免過度勞累,以微微出汗為宜。

飲食調養在清明時節也至關重要。中醫強調“藥食同源”,我們可以通過合理的飲食來順應節氣變化,調養身體。此時應多吃一些具有疏肝理氣、健脾祛濕作用的食物。例如,枸杞葉富含維生素和膳食纖維,能清肝柔肝、通腸道;薺菜不僅味道鮮美,還能涼血止血、清肝明目;此外,還應該多食用扁豆、薏苡仁、山藥等健脾祛濕的食物;不宜多吃羊肉、狗肉、鵝肉等過于辛熱發散之物,以防助濕生痰。對于不同性別、年齡的群體,飲食調養的方法也各有側重。年輕男性推薦菊花枸杞子薄荷茶,菊花清肝明目,枸杞子滋補肝腎,薄荷疏肝解表,三者搭配可幫助解決年輕男性因工作壓力大或應酬過多導致的肝火熾盛而出現的口苦咽干、目赤耳鳴等癥狀;年輕女性清明時節若肝氣不舒、情緒波動導致月經不調、胸脅脹痛,可服用玫瑰菊花茶,疏肝清熱,調經止痛;老年人陽氣虛衰,清明陰雨易誘發風濕骨痛、舊疾復燃,可在晨起服用生姜艾葉紅糖水,溫中散寒;孩童如春芽初綻,脾陽不足,易被濕困,可多服山藥扁豆薏米煮粥以健脾化濕;若出現頭暈困頓、食欲不振,舌苔白厚,不論長幼,皆可用藿香陳皮泡茶以化濕消滯。
清明不僅是節氣,更是情感的寄托。掃墓追思,需節哀順變,避免過度悲傷而耗損肺氣。踏青賞春,以自然生機滋養心志,正如杜牧之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在哀思與希望中尋得平衡,方為養生之道。在這個充滿詩意與生機的時節,讓我們遵循中醫養生智慧,順應自然規律,以平和的心態、健康的生活方式,調養身心,迎接美好的春天。
(作者系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