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百科全書》
宋英杰 著
中信出版集團
2025年7月
處暑節氣,通常是在8月23日前后。處暑節氣日,長城以北地區已相繼入秋,秋的領地達到約520萬平方千米,并在整個處暑時節向600萬平方千米的“小目標”繼續擴張,隨后秋迅速進入全盛期。冬也在夏秋的“混戰”中伺機搶占秋的地盤,逐漸將勢力范圍擴充至100萬平方千米以上。
處暑的處是停止、隱退之意,指暑熱之氣到此結束。有人借用入伏、出伏的說法,將處暑稱作“出暑”,即擺脫了暑氣的困擾。處暑,是“言瀆暑將退伏而潛處也”。
《詩經》有“七月流火”之語,通常是指天蝎座的心宿二慢慢地偏西,也有學者認為是英仙座流星雨上演之時,一般每年此時,暑熱就消退了。“四時俱可喜,最好新秋時。”按照陸游的說法,雖然春、夏、秋、冬各有其美,但體感舒適度最高的,還是暑熱消盡的新秋時節。
新秋,甚至被視為重生之時,光陰“價值最高”的時刻。清代李漁在《閑情偶寄》中感慨道:“過夏徂秋,此身無恙,是當與妻孥慶賀重生,交相為壽者矣。又值炎蒸初退,秋爽媚人,四體得以自如,衣衫不為桎梏,此時不樂,將待何時?況有阻人行樂之二物,非久即至。二物維何?霜也,雪也。霜雪一至,則諸物變形,非特無花,亦且少葉;亦時有月,難保無風。若謂‘春宵一刻值千金’,則秋價之昂,宜增十倍!”
處暑時節,暑熱止息,天地始肅。我們如何直觀地理解“天地始肅”?盛夏的天地,任由萬物縱情生長。而到了出伏的處暑時節,萬物由外化的生長,轉為內化的成熟。從外在看,不再長了。從內在看,卻是由青澀到熟美。人亦如此,雖然到了一定年齡,外形不會變得更高大了,但內在部分卻會變得更成熟、更有“味道”。正如諺語所說:“人過三十五,好似莊稼到處暑。”
關于節氣的名字,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節氣有小暑、大暑和處暑,處暑代表炎熱季節的結束,那為什么有小寒、大寒,卻沒有處寒來代表寒冷季節的結束呢?乍一聽,這個說法有點像在抬杠,但仔細想來,這卻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立春一候東風解凍,冰雪開始消融。雨水三候草木萌動,草木開始長出嫩芽、吐出新綠,開始萌發新生,這時候是草木以實際行動宣告寒冷季節的結束。雨水節氣,便是氣候意義上的處寒節氣了。但古人在選擇這個節氣名字的時候,有好多個候選名稱,比如處寒、冰融、新綠,還有備耕,即可以準備春耕了。但最終人們還是選擇了雨水這個名字,或許由雪到雨的變化,能夠更傳神地體現出這個節氣的樣貌,比處寒這個名字更綜合、更直觀。
而立秋之后的這個節氣,名稱的可選擇余地不多,因為天地之間的景物并沒有發生很突兀的變化,最大的變化就是人們體感舒適度的變化。所以處暑這個名字透射著人們的欣喜之情——謝天謝地,終于可以和酷暑說一聲再見了。
在古人看來,寒是冷的極致,暑是熱的極致。所以到了處暑不是天氣就不熱了,而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時候終于過去了。處暑節氣的稱謂,也足以說明其實人們從來就沒把立秋真正當作秋,而是依然視之為暑。
二十四節氣中,按照炎熱程度排序,第一名是大暑,第二名小暑,第三名是立秋。所以對苦熬盛夏的人們來說,立秋只是名字給人一種精神寄托,而處暑才是真正帶來涼爽的節氣,所以處暑特別受人歡迎?!疤幨顭o三日,新涼直萬金。”人們歡欣于新涼。
處暑時,北方的雨季結束了,暑季也結束了,天氣變得干爽了。所以在北方,如果稱處暑節氣為“秋爽”節氣,或許更為貼切。
清代《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了這樣一則逸事:“京師小兒懶于嗜學,嚴寒則歇冬,盛暑則歇夏,故學堂于立秋日大書‘秋爽來學’?!边@說的是京城里很多孩子懶得讀書,冬天歇冬,夏天歇夏,天冷、天熱都是不讀書的理由。所以到了立秋的時候,學堂就會貼出四個大字,“秋爽來學”。天氣既不冷,也不熱,別再找借口了,趕緊來學習吧。
而漢代《四民月令》中的“秋爽來學”是在白露時節:“(農歷八月)暑小退,命幼童入小學,如正月焉?!笨梢姡鞯厥顭嵯说臅r節大不相同?,F在,處暑時節正是秋季開學——“秋爽來學”的時候,宜人的天氣也是我們該好好學習的一個理由。
北方地區在處暑之后,炎熱天氣幾乎就絕跡了,最多也只有一兩天。而南方地區在處暑之后,依然是溽熱難散,新秋尚遠。疆域之大,并非同此涼熱。
北方地區按照節氣諺語,是“處了暑,被子捂”。按照夏九九諺語,是“七九六十三,夜眠尋被單”。而且,從“六九五十四,乘涼入佛寺”,到“七九六十三,夜眠尋被單”,這十來天當中由熱到涼的轉變,真是立竿見影。
我特別喜歡一則諺語:“著衣秋主熱,脫衣秋主涼?!币馑际钦f,稍微穿多一點就熱,稍微穿少一點就涼。這則諺語詮釋了秋季本是一種細微的分寸。
我們可以把處暑概括為“一出一入”:出,是出伏;入,是入秋。不過,此時夏所占據的卻是人口最稠密的區域,所以許多人還有“處暑依然暑”的感觸。歷經漫漫長夏的人們,是多么希望暑熱趕緊“隱退”!
宋代范成大詩云:“但得暑光如寇退,不辭老景似潮來。”他把暑熱當作敵寇,屬于“敵我矛盾”,并且期望天氣趕緊涼爽下來,為時光按下“快進鍵”。南方地區在處暑時節,是“處暑天還暑,仍有秋老虎”,也就是說,處暑時人們仍處在暑熱的包圍之中,還要與秋老虎相處。江南地區,一般都要到秋分至寒露時節才會陸續開啟夏秋更迭的進程。所以南方往往是“小暑大暑不算暑,立秋處暑正當暑”,南方有將近30%的地區最高氣溫的紀錄就誕生在立秋至處暑時節。立秋至處暑時節,南方地區繼續上演著“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連續劇的續集。
所以在南方,有“處暑十八盆”的說法。因為處暑時節天氣依然炎熱,每天都要在盆里泡個澡,一連十八天,一直到白露時節。
除了南北差異,實際上還有城鄉差異。且不說現代的熱島效應,即使在古代,人們也能感覺到都市與鄉野之間存在細微的差別。宋代陸游《秋懷》詩云:“園丁傍架摘黃瓜,村女沿籬采碧花。城市尚余三伏熱,秋光先到野人家?!?/p>
處暑之前的冷空氣,還無力攻陷高溫區;而處暑過后的冷空氣,已不再有救人于水火的“救星”光環。清爽的天氣已成為主流,只有處暑時節能夠消夏的冷空氣才有最好的“群眾基礎”。
在描寫初秋時節的眾多詩詞當中,我格外喜歡白居易的詩句:“離離暑云散,裊裊涼風起?!币驗樗プ×顺跚飼r節天氣的兩個變化,一個是風的變化,另一個是云的變化。
所謂風的變化,用節氣物候說,有小暑一候溫風至,立秋一候涼風至。就是從小暑節氣開始,風是熱烘烘的風;從立秋節氣開始,風是涼絲絲的風。從全國平均最高氣溫來看,立秋只比小暑低0.66℃,氣溫的變化不算大。
所謂“世態炎涼”,天氣層面由炎到涼的變化,首先并不體現在氣溫的變化上,而是體現在風帶給人們的體感變化上。這個時候的風,并不是呼呼啦啦吹襲人的獵獵西風,只是輕輕柔柔撩撥人的裊裊涼風。裊裊涼風,詩人抓住了這個細膩而微妙的時令差異。
再來看云的變化,所謂離離暑云,是那種灰黑濃密,甚至翻涌咆哮的積雨云。人們說:“(農歷)五六月看惡云,七八月看巧云。”惡云,指看起來兇惡的云,是離離暑云的一種民間說法而已。到了農歷七八月,天空的“顏值”迅速增高了,令人膽戰心驚的云少了,使人賞心悅目的云多了:要么是絲絲縷縷的卷云,要么是清清淡淡的淡積云。
雖然處暑時節的風和云,距離秋高氣爽還差得很遠,但“離離暑云散,裊裊涼風起”卻寫出了初秋時最具特征化的天氣體驗。
云變得親民了,風變得宜人了,處暑時節的天氣使人心生歡喜。在古人看來,從盛夏到初秋,首先不是溫度上的變化,而是風帶來的感覺差異和云帶來的視覺差異。
在處暑時節,人們對晴天好還是雨天好,有著兩種完全不同的觀點。認為晴天好的說:“不怕立秋雷,只怕處暑雨?!薄疤幨詈们缣欤壹艺旅?。”認為雨天好的說:“處暑不落澆,將來無好稻?!薄疤幨钣?,滴滴都是米?!薄疤幨钣耆缃?。”
之所以會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是因為“屁股決定腦袋”,種什么作物決定了什么是好天氣,處暑時節,處在種稻區的人希望是雨天,處在種棉區的人希望是晴天。就像一位婆婆的兩個女兒,一個賣傘,希望下雨;一個賣帽,希望放晴。
當然還有一種是基于天氣韻律的觀點認為,處暑和白露的天氣保持相對一致,所謂“處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處暑不下雨,水稻不喜歡,但白露不下雨,水稻就會很高興;而處暑下雨,水稻喜歡,但白露也下雨,那個時候水稻可就不高興了。所謂“處暑不干田,白露要怨天”,似乎沒有能讓水稻一直都喜歡和高興的好天氣。
顯然,處暑之時的雨是水稻的好天氣,而白露之后的雨又是水稻的壞天氣。可見,靠天吃飯是多么不容易,因為天氣很難讓作物時時如意。
(作者為中國氣象局二十四節氣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中國氣象局氣象服務首席專家,本文摘自《二十四節氣百科全書》,內容有刪改;編輯:許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