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研究針對小學科學課堂上科學思維培養不足的現狀,構建了以生活化實踐為核心的培養策略體系。通過設計“浮沉實驗”“垃圾分類調研”“豆苗生長觀察”等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持續觀察和協作交流中形成科學思維。實踐表明,實驗班學生在假設驗證、數據分析和批判性思維等方面的表現顯著提升,其中對比實驗設計能力較對照組提高35%,日常觀察記錄完整性增長48%。研究證實,將科學探究融入生活情境,通過“做—思—辨”循環訓練,能夠有效突破傳統教學的知識本位局限,為落實核心素養培養提供可行路徑。
〔關鍵詞〕" 小學科學;科學思維;動手;觀察;協作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19" " 0121-03
隨著《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實施,科學思維的培養已成為小學科學教育的核心目標。當前課堂教學仍普遍存在“重結論記憶、輕思維發展”的現象,嚴重制約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早期發展。本研究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通過兩年行動研究,開發出四維培養策略:從生活現象切入激發觀察興趣,用真實問題驅動深度思考,借持續觀察培養嚴謹態度,以協作交流提升論證能力。例如在青島版科學六年級上冊“月相觀測”項目中,學生通過連續28天的記錄與討論,自主構建天體運行規律認知,其思維系統性較傳統教學組提升2.1倍。
一、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的意義
(一)科學思維的內涵與構成要素
科學思維是人類通過觀察、實驗、推理和驗證等方式認識客觀世界的高級認知活動,其核心特征表現為系統性、邏輯性、批判性和創新性。從認知心理學視角看,科學思維包含四大基本要素:一是觀察與提問能力,即對現象的敏銳捕捉和問題意識;二是假設與推理能力,包括基于證據的邏輯演繹和歸納;三是實驗與驗證能力,涉及變量控制和數據解讀;四是反思與創新能力,體現為對結論的批判性檢驗和新思路的生成。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指出,7~12歲兒童正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向形式運算階段過渡的關鍵期,此時通過科學教育培養其思維結構,能有效促進他們認知圖式的建構與完善。
(二)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的特殊價值
在小學階段開展科學思維訓練具有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第一,此階段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處于峰值狀態,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的研究表明,9~11歲是形成科學態度的敏感期。第二,科學思維的早期培養能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認知方式,例如通過對比實驗理解控制變量法,且這種思維方法可遷移至其他學科學習中。第三,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科學思維賦予學生辨別真偽信息的能力,2022年PISA測試新增“創造性思維”評估維度,正凸顯了這種能力的重要性。我國《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將“科學思維”列為核心素養之首,要求通過“做中學”“用中學”的方式,發展學生的模型建構、推理論證等關鍵能力。教育神經學研究發現,系統的科學訓練能顯著增強兒童前額葉皮層神經連接,為其終身學習奠定生物基礎。
二、學生科學思維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偏離思維發展核心
在日常科學教學中,許多教師仍將教學重點放在對知識點的記憶上,忽視了科學思維的系統培養。例如在青島版科學四年級下冊“植物生長條件”單元教學中,教師往往要求學生背誦“陽光、水分、空氣是植物生長三要素”的結論,卻很少引導學生通過實際種植觀察不同變量對植物生長的影響。有的班級在實驗中直接提供“對照組”和“實驗組”的現成方案,學生只需按步驟澆水、測量,最終得出預設結論。這種教學方式導致學生雖然記住了知識點,卻無法理解“控制變量法”的思維邏輯。我校在單元測試中發現,盡管90%的學生能正確回答“植物需要陽光”的填空題,但當被問及“如何證明陽光是必要條件”時,僅有不到三成學生能設計出合理的對比實驗方案。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教師將科學思維簡單等同于“動手做實驗”,忽視了觀察記錄、數據分析、反思質疑等關鍵思維環節的培養。
(二)探究活動流于形式化操作
當前許多標榜“探究式學習”的課堂,實質上仍是教師主導的程式化演練。在“水的凈化”主題教學中,常見的情境是:教師提前準備好渾濁污水、濾紙、活性炭等材料,詳細演示過濾裝置搭建步驟,學生只需重復操作即可得到清澈的水。這種“烹飪課”式的探究剝奪了學生發現問題、設計解決方案的機會。某校學生在課后訪談中坦言:“老師早就知道實驗結果,我們做的只是驗證她的答案。”更嚴重的問題在于關鍵探究環節的缺失:在“摩擦力影響因素”的探究中,教師直接告知要研究“接觸面粗糙程度”,卻未讓學生通過滑梯實驗自主發現不同材質的滑動差異;在收集數據時,教師常回避實驗中出現的“異常數據”,例如有個小組發現木塊在光滑玻璃上的滑動距離忽長忽短,卻被要求“重新測量直到數據合理”。這種虛假探究導致學生形成“科學實驗必須得出正確結論”的誤解,抑制了批判性思維的發展。
(三)評價體系忽視思維過程質量
現有的科學評價方式仍以紙筆測試為主導,難以真實反映學生的思維水平。典型表現為:在“電路連接”單元考核中,試卷題目集中在“識別串聯/并聯電路圖”等知識再現類問題,而“如何排查電路故障”等需要推理能力的實際問題卻鮮少出現。我校期末試卷分析顯示,超過80%的題目僅需記憶或簡單應用,真正考查假設驗證、數據分析的題目不足5%。這種評價導向直接影響了教學實踐——為應對考試,教師更傾向于訓練學生快速解題的技巧,而非培養深入思考的習慣。更突出的問題在于日常評價的缺失:在為期兩個月的“天氣觀測”實踐活動中,教師僅通過最終提交的天氣日歷評分,卻未對學生在觀察記錄中體現的“數據對比意識”“異常天氣追問”等思維表現給予反饋。有學生家長反映,孩子曾連續一周記錄到“天氣預報與實際情況不符”的現象,并在筆記中提出“是不是儀器測量有誤差”的猜想,但教師只批注“記錄完整”四個字,錯失了思維引導的良機。這種重結果輕過程的評價方式,使科學思維培養淪為空洞口號。
(四)教師專業素養與思維培養需求脫節
當前,小學科學教師隊伍在思維培養能力方面存在顯著短板。部分非理科背景教師對科學思維的核心內涵缺乏系統性認知,例如在青島版科學四年級下冊《月相變化》的教學中,存在將三維空間關系簡化為平面示意圖講解的現象,未能引導學生建立動態建模思維。更突出的矛盾體現在教研實踐中,多數教師傾向于直接查閱教參尋求標準解釋,而非帶領學生開展探究推演。這種現象源于三方面專業發展困境:其一,職前教育中《科學教育學》課程偏重知識體系傳授,師范生教學設計普遍缺乏“思維階梯搭建”意識;其二,校本研修過度聚焦教學流程優化,鮮少開展“思維培養課例剖析”等專題研討;其三,課堂教學策略工具單一化,教師更習慣使用“填空式實驗記錄單”“步驟化操作指南”等結構化工具,而“猜想論證圖譜”“多維度觀察框架”等思維發展支架應用頻率明顯不足。
三、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的有效策略
(一)從動手實驗中培養觀察和推理能力
科學思維的起點是觀察和提問。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設計簡單易操作的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發現問題。例如,在教學青島版科學三年級下冊“物體的浮沉”時,可讓學生分組將橡皮泥、木塊、鐵釘等材料放入水盆中,觀察哪些物體會浮起來。當學生發現,橡皮泥捏成球會下沉,但捏成船形卻能漂浮,這時教師引導他們思考:“為什么形狀改變會影響浮沉?”學生通過反復嘗試,總結出“接觸面積越大越容易浮起來”的結論。這種“動手做、發現問題、找規律”的過程,比直接講解原理更能訓練科學思維。我校教師反饋,經過半年實驗課訓練,班上超過七成學生能獨立設計對比實驗,比如研究“哪種紙飛機飛得遠”時,會主動控制投擲力度、紙張材質等變量。
(二)用生活問題引發思考和討論
把科學課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能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實用性。比如在學習“垃圾分類”時,教師可以帶學生到校園垃圾桶旁實地觀察。當學生發現,食堂門口的垃圾桶里經?;熘o埡退芰掀繒r,可以讓他們分組采訪食堂阿姨、上網查資料,最后組織班級匯報會,對比剩飯發酵分解的時間和塑料瓶分解的時間。這種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不僅教會學生科學知識,更培養了他們用科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再比如學習“天氣變化”時,讓學生記錄一周的天氣預報和實際天氣,發現預報不準的情況,進而討論“氣象預報是怎么做出來的”。這種貼近生活的學習方式,讓科學思維不再只是書本上的概念。
(三)通過長期觀察養成科學探究習慣
科學思維需要持續訓練,教師可以設計需要長期觀察的任務。例如春天時讓學生種豆子,每天記錄生長情況。有個班級的學生在窗臺種了20盆綠豆,他們用尺子量莖的高度,用相機拍葉子的變化,甚至發現澆淘米水的豆苗比澆清水的長得快。兩個月后,學生不僅學會了制作生長曲線圖,還主動查閱資料研究“淘米水里的營養成分”。這種長時間觀察讓學生明白,科學發現往往需要耐心和堅持。再比如學習“月相變化”時,教師讓學生每晚畫月亮形狀,堅持一個月后,學生自己就發現了“從彎月到圓月再到彎月”的規律。有家長反映,孩子現在吃蘋果都要橫著切、豎著切觀察果核形狀,這種好奇心和觀察力正是科學思維的基礎。
(四)在小組合作中學會科學交流
科學思維不僅是個人思考,還需要團隊協作。課堂上可以多安排小組活動,讓學生學會用科學語言表達觀點。比如在學習“電路連接”時,教師給每組學生電池、電線和小燈泡,要求他們合作讓燈泡亮起來。有個小組試了十幾次都沒成功,后來發現是因為電線皮沒剝干凈。他們總結經驗時說:“就像血管堵住了,電流過不去。”這樣生動的比喻說明他們真正理解了原理。再比如討論“如何減少校園噪聲”時,各組提出不同方案:有的建議鋪地毯,有的建議種綠植。教師組織辯論會,要求學生用分貝儀測量數據支持自己的觀點。通過這種互動,學生學會了用證據說話,也懂得了尊重別人的想法。調查顯示,我校經常參與小組科學活動的學生,在“表達邏輯性”和“傾聽他人意見”方面的能力比普通班學生高40%。
小學科學教育中科學思維的培養,本質上是通過持續性的實踐體驗重塑學生的認知方式。當課堂從知識復現轉向對真實問題的探究,當評價標準從注重結論正確轉向強調思維過程的質量,學生便開始在觀察、質疑、驗證的循環中建構科學認知框架。在當前的實踐中,思維培養不應局限于標準化方案的推行,而需立足地域特色開發個性化實施路徑。未來,教育者需要以更開放的姿態重構教學場景——將家庭廚房變為物質變化的觀察站,讓社區公園成為生態系統的研究場,使學生的科學思維在生活土壤中自然生長。這既要求教師轉變角色成為思維引導者,也需要學校構建支持性的課程體系,更需要社會提供多元化的實踐平臺。通過這種路徑策略的實施,科學教育才能真正實現從“記住知識”到“創造知識”的跨越,為培育新時代所需的創新型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金海榮.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策略研究[J].小學生(下旬),2024(6):19-21.
[2]張煥松.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科學“實趣”課堂教學策略[J].文理導航(下旬),2024(7):49-51.
[3]楊冬艷.小學科學探究式實驗教學策略[J].寧夏教育,2024(5):53-54.
[4]陳柳穎.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科學高效課堂的構建[J].亞太教育,2024(7):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