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作為我國西部農業大省,蘋果、獼猴桃、紅棗等特色農產品產量居全國前列,卻長期面臨“高產低效”困境,而直播電商以其即時性、互動性和場景化優勢不僅能夠縮短“田間到舌尖”的供應鏈路,還能通過流量聚合效應激活潛在消費市場。高校參與直播助農的重要性體現在多維層面:一方面,高校能夠聯動政府、企業、農戶形成協同網絡將科研能力轉化為助農實效;另一方面,通過電子商務、新媒體營銷等課程體系革新,為鄉村輸送兼具專業素養與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才。文章將立足于破解陜西鄉村振興中的現實難題,探究高校直播助農模式的價值與實施路徑,旨在為我國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探索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的差異化路徑提供有益參考。
高校教育資源聚合的本質在于打破學科壁壘與主體界限,將農業科學、市場營銷、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專業知識進行模塊化重構。具體而言,在農產品知識傳播層面,高校能夠借助數字媒介對復雜知識進行場景化轉譯,使得作物種植技術、產品質量標準、品牌文化內涵等關鍵信息實現通俗化表達,并通過跨學科研究團隊將農產品的地理標志特征、歷史文化屬性轉化為可傳播的知識資產,進而為區域特色農產品的差異化競爭構建認知基礎。
傳統營銷教育偏重理論,而直播業態要求的即時互動、內容創意、數據分析等復合能力需要實踐導向的培養體系。因此,在課程設計上需整合電商運營、消費者心理學、視覺傳達等交叉學科內容,模擬直播間的沉浸式教學使學生掌握流量獲取、粉絲運營、危機應對等核心技能。且由于直播經濟對人才的需求具有明顯的場景依賴性,農產品直播要求從業者既要理解農業產業鏈特性,又要能靈活運用新媒體傳播規律。高校應定向培養既熟悉陜西蘋果、獼猴桃等特色產品生產流程,又掌握短視頻剪輯、社群運營技術的新型人才。學生需要在真實助農項目中經歷從選品策劃、腳本撰寫到流量優化的完整流程,形成對農產品供應鏈的立體認知,從而為鄉村數字化轉型提供智力支持。
在陜西鄉村的發展中,高校直播助農通過重構農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推動農戶經濟收入與資源網絡的同步提升。直播經濟的介入創造了一種新型的市場連接方式,使農戶能直面消費者,這不僅減少了中間環節、提升了農戶議價權,還促使農戶從單純的生產者轉變為兼具產品講解、品牌運營能力的復合型主體。經濟增收的直接效應體現為經營利潤的增長,隱性價值則表現在農戶對市場規律的理解深化方面,在陜北黃土高原的蘋果種植帶,農戶通過與高校電商團隊的長期合作逐步掌握了消費者偏好分析與供應鏈管理技能,這些能力提升不僅增強其在產業鏈中的話語權,也推動了本地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的組織化發展。社會資本的增殖進一步反哺經濟價值創造,穩定的客戶群體降低了銷售不確定性,產學研協同網絡加速技術成果轉化,進而使增收成果轉化為了鄉村內生發展動力的培育土壤。
陜西傳統農業生產存在數據斷層問題,種植決策依賴于經驗判斷,高校直播助農體系的構建將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嵌入農業全鏈條,有效解決了這些問題。在關中平原的獼猴桃主產區,直播后臺數據分析消費人群畫像,農戶可據此制定生產與營銷方案。同時,教育資源的創造性轉化推動農業產業鏈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增值路徑。關中老農口述的耕作歌謠能夠被轉化為動態視覺符號,村史館的紡織紋樣則被解構成包裝的敘事元素,從而構建起一種獨特的品牌價值,讓消費者在購買過程中感受到文化的深度與情感的共鳴。高校智庫在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中扮演著價值協調者的角色,既要守護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生態智慧,又要教會農戶用現代傳播語言與市場對話,最終在產業升級中實現經濟效益的提升與文化傳承發展。農戶參與的眾創空間則能激發民間智慧的價值轉化,知識創造、技術應用與商業價值之間的良性互動促使鄉村產業從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能夠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傳承耕作文化的同時創造新的鄉村文化價值,從而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注入生生不息的人文動力。
高校直播助農模式通過教育賦能與技術創新為陜西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結合陜西實踐來看,知識傳播與教育資源的深度聚合不僅縮短了從知識獲取到實際應用的時間,還通過專業化人才培養提升了鄉村主體的數字生存能力。這種以人才培育為基底、以技術賦能為支撐的助農路徑為解決中西部地區鄉村振興的共性問題提供了可復制的范本。未來,高校直播助農需進一步深化技術融合與模式創新,推動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與農業場景的有機交互,助力鄉村振興進一步發展。
基金項目:2025年度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項(項目編號:2025YB0053)。
(作者單位:陜西科技大學鎬京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