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在寫作教學中,素材積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通過積累素材,學生在寫作時能夠游刃有余地挑選素材,豐富寫作內容,建立寫作信心,從而提升習作的質量。教師應指導學生掌握積累素材的方法,如學生可以通過學習課內知識、參與校園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在生活中觀察和思考等方式積累寫作素材,拓寬視野,使寫作內容更加豐富。
一、借助課內知識積累寫作素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有效積累課內素材。課內知識涵蓋廣泛,包括與作者相關的故事、文本的情節以及學生對文本的思考等,這些內容都可以成為寶貴的寫作素材,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看到更為廣闊的語文天地。學生也可以將閱讀感受或閱讀內容記錄下來,將其納入自己的素材庫,從而在寫作時能夠信手拈來。
例如,在學習《將相和》一課時,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挖掘人物的優秀品質,如忠誠與犧牲、知錯能改、國家利益至上、誠實守信及團結合作等。這些內容都可以成為學生積累的素材主題。面對同一文本,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多元化思考,自主掌握和分析文本內容,然后圍繞一個主題撰寫評論。例如,學生可以選擇“忠誠與犧牲”這一主題,探討藺相如在維護國家利益時所表現出的忠誠和犧牲精神。學生也可以選擇“知錯能改”這一主題,分析廉頗在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后,如何真誠地向藺相如道歉并改正錯誤。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不僅能夠深入理解文本的內容,還能在無形中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將這些素材整理成筆記,方便日后查閱和使用。這樣,學生在寫作時就能更加得心應手,寫出有深度、有見地的文章。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或班級分享會,讓學生交流自己的思考和感悟。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拓寬自己的思維視野,進一步豐富素材庫,并在無形中提高寫作能力和思維能力。
有效積累課內寫作素材不僅能夠使學生所學的知識內化,還能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素材積累習慣,讓他們在學習中體驗寫作的樂趣。
二、借助活動積累寫作素材
以校園活動內容作為寫作素材不僅能夠展現素材的真實性,還能夠讓學生在寫作中融入自己的真實情感。因此,在開展校園活動時,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及時記錄自己的參與過程和感受,詳細描寫自己在活動中的表現,從而積累最真實、最具情感的寫作素材。另外,教師還可以開展豐富多樣的校園活動,如讀書會、知識競賽、課本劇表演等,激發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些活動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還能為他們的寫作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和素材。
例如,在教學《我學會了 """》這篇習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校園活動中積累寫作素材。這是一個半命題作文,學生在寫作時擁有較大的自由度。首先,教師不應固化學生的寫作思維,而應鼓勵他們暢想自己成長的每一個瞬間,如學打籃球、學跳繩、參加有關寬容禮讓的演講比賽等。這些多元化的素材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寫作內容,使校園活動成為學生寫作的助力。其次,在學生選擇寫作素材時,教師應關注素材的深刻性,指導學生在寫作中突出相關的思想主題。這樣,學生不僅能在寫作中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還能提升作品的深度。
教師激發學生參與校園活動的熱情,鼓勵他們積極記錄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點滴,這不僅有助于學生積累鮮活、真實的寫作素材,還能讓他們在寫作實踐中靈活運用這些素材,使文章更加生動。
三、利用社會實踐積累寫作素材
語文學科具有實踐性的特點,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深化學生的理解,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這也是積累寫作素材的重要途徑。教師應鼓勵學生及時記錄自己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和感受,這樣,學生積累的素材會更加鮮活且富有社會意義,寫出的作文質量也會更高。
例如,在教學《我有一個想法》這篇習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積累寫作素材的有效途徑。考慮到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教師應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的創意,鼓勵他們真誠地表達情感。為了讓學生的想法更具深度和價值,教師可以策劃一系列社會調查活動,如探訪不同職業人士的經歷,觀察各行各業人們的生活現狀。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能讓學生的思考超越個人范疇,融入更廣闊的社會視角,還能促使他們的想法更加成熟且有意義。在實踐活動中,教師指導學生撰寫調查報告。這些報告不僅是學生實踐經歷的記錄,還能夠讓學生積累更高質量的素材,為他們的寫作提供豐富且深刻的內容支撐。
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了解他們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鼓勵學生在寫作中展現自己最天真爛漫、童趣橫生的一面,并鼓勵他們將個人的真實情感融入寫作中。為此,教師可以利用語文學科的特性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積累生動且真實的寫作素材。
四、利用觀察思考積累寫作素材
在發展型任務群中,學生的思維發散能力備受關注,思辨性閱讀也得到了重視。在積累素材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利用寫作素材寫出更具思辨性的文章。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多觀察生活,多思考生活,對社會熱點事件發表個性化見解,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想法。通過在思考中批判,在觀察中與同學交流,學生積累的素材將會更有意義。
例如,在教學習作《這兒真美》時,教師應著重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尋找并積累真實的素材。每當學生親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之處時,應立即用文字記錄下來,這些即時生成的文字便構成了寶貴的寫作素材庫。在記錄美景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觀察順序,捕捉景物的獨特特征,并引導他們將個人情感自然地融入景物描繪之中,這樣積累起來的素材將更加生動、有效。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觀察,選擇校園、公園、鄉村等不同的場景,讓學生親身體驗自然之美。在觀察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按照從整體到局部、從遠到近的順序進行觀察,先整體感受環境的氛圍,再仔細觀察具體的景物,如樹木、花草、小溪等。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如視覺、聽覺、嗅覺等,以獲得更全面、更豐富的感受。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挑選一些社會熱點話題或貼近學生生活的有趣事件作為討論焦點,鼓勵學生積極發表個人見解,或參加辯論活動。這樣的教學策略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還能有效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課內知識、校園活動、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觀察和思考生活等方式來積累素材。這些途徑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寫作內容,還能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從而提升習作的品質。
蔣娟(江蘇省蘇州高新區鎮湖實驗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