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幼有所育”向“幼有善育”升級,幼兒園托班逐漸成為破解低齡照護難題的關鍵抓手。然而從探索到落地,幼兒園托育仍面臨多重阻礙。本期報道采訪了教師及園長,跟隨他們共同走進教育一線,聆聽幼兒園托班建設背后的困難與挑戰。
面對專注時間有限的孩子,課程實施有層層阻礙
轉到托班之前,我是一名幼兒園的音樂教師,雖然平時也會進班協助其他教師的工作,但和現在帶班的工作節奏相差較大。剛入園的嬰幼兒在進餐、如廁、午睡等各方面都需要教師的幫助。面對一些孩子突然大小便、同時其他孩子在哭鬧的狀況,我和班上的另外兩位教師都很著急,但我們精力有限,很難在短時間內讓全班孩子都得到安撫。
除了幼兒的照護工作,在課程開展中,我們也遇到了一些困難。為了讓課程更適合嬰幼兒,幼兒園在開辦托班之前就在管理模式上做出了一些改變一減少了集體活動時間,以自主游戲為主,根據嬰幼兒的興趣和年齡特點,增加了音樂活動和閱讀活動。從現狀來看,無論是自主游戲還是集體活動,我們都面臨著一些挑戰。比如自主游戲中,孩子們大部分以平行游戲為主,互動較少時,我們難以判斷孩子的語言能力是否有所提升;也不易通過觀察判斷孩子社交能力是否已隨著游戲得到了顯著發展。在戶外活動中,我們組織孩子們參與體能小游戲,但他們的專注力可能只有三四分鐘。教師深知游戲對于幼兒學習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在觀察幼兒游戲的基礎上,支持他們進一步發展,同時設置一些趣味性的集體活動,延長他們的專注時間,這是我感到困惑的問題。(周老師廣東省深圳市某公辦幼兒園)
當理論無法指導實踐,照護也難以滿足需求
作為一名剛轉到托班教學的新手教師,這段時間的實踐經歷讓我對“紙上得來終覺淺”有了深刻體會。雖然園方定期組織專家開展托育理念、嬰幼兒護理及心理發展等專業培訓,但在面對嬰幼兒時,這些知識往往難以直接轉化。每個孩子都展現出了獨特的行為和需求,有的孩子愛哭鬧,有的孩子比較黏人,我們迫切需要的不是放之四海皆準的標準答案,而是能根據幼兒個體差異生成的動態指導方案。現有的培訓體系雖然專業性強,但缺乏針對典型場景的實操演練和個案分析,導致部分新教師陷入“知道卻做不到”的困境。
在我們的日常觀察評估中,專業判斷的模糊性尤為突出。以培養幼兒物品歸屬意識為例,我們嘗試了各種方法:個性化貼紙標記、情景模擬游戲、正向強化等。但2歲3個月的陽陽至今仍會錯拿同伴的水杯,即使我們反復強調“小汽車杯子是樂樂的,小兔子杯子是你的”。更讓我們困惑的是,這種重復性語言引導是否真的符合嬰幼兒認知發展規律?是否有更有效的替代方案?當理論建議的“溫和堅持”遇到孩子的激烈抗拒時,當標準化的活動設計遇到特殊需求兒童時,我們常常陷入兩難境地。
家園共育的挑戰同樣不容小。托班家長對幼兒在園情況的關注度顯著高于其他年齡段,要求教師事無巨細地反饋一日生活細節。我們通過家長群高頻分享視頻、定期舉辦親子活動等方式增強透明度,但持續滿足高需求家長的溝通要求,確實給教師團隊帶來沉重的工作負荷。(蔡老師北京市某公辦幼兒園)
不要讓“個性化支持”變成一句口號
相比小班孩子,托班孩子的適應期更長,情緒需求更敏感,如何讓孩子適應幼兒園的生活節奏,怎樣讓孩子順利建立安全、溫暖的依戀關系,對教師而言是不小的考驗。開設托班前,我園通過系統培訓與理論學習,幫助教師積累0一3歲嬰幼兒的教養經驗,樹立科學的嬰幼兒發展認知,但從理論到復雜多變的實踐現場,教師未必能夠立刻轉換思維。如在入園適應期,有的教師見到孩子哭鬧的第一反應是“我去抱他”,可在陌生環境里,一些孩子被抱住后反而更加緊張。事實上,有的孩子需要安全距離的溫柔注視,有的則喜歡借助玩具緩解緊張情緒,這些細致入微的照料,正源自“讀懂孩子、理解兒童”的專業追求。如果教師缺少用心觀察,便很難向孩子靠攏。
我們常說對嬰幼兒要“個性化教育”“支持自主學習”,意味著在尊重整體框架的同時,要敏銳捕捉并珍視每個孩子獨特的探索節奏和發展契機。我曾了解過一個活動現場,在多數孩子按示范完成作品時,有一位專注撕拉細長小草的孩子,他的操作時間超過了原定教學安排。教師的結束使他只好放下手中的作品,孩子的操作節奏被打斷,也難以充分享受探索與創作的過程。若教師能靈活調整安排,便能發現他的作品雖然沒有其他小朋友粘的小花、圍的小草多,但卻撕出更細的小草,展現出獨特的手部精細動作發展水平和專注、持續的學習品質?!罢嬲斫夂⒆印笔羌毼⑻幰娬嬲?,超越停留于口號的層面,扎根于每一個具體生活場景,潤物無聲。
同時,針對托班幼兒家長,也需要不斷探索更有效的家園溝通方式。托班幼兒在園的情緒表現,常常折射出家庭育兒方式及親子關系狀態。有的家長因過度精細化育兒,對幼兒園提出超出教育范疇的要求;有的家長則因望子成龍,將社交、表達、思維能力與他人攀比,進而對孩子的成長進程產生焦慮。這時候,就需要幼兒園通過多元的家園活動,幫助家長調整心態,理解集體生活與個性化照料的平衡;需要教師創建幼兒個性化成長檔案,解讀孩子的亮點,引導家長關注孩子當下真實的成長過程。(金瑩上海市長寧區愚園路第一幼兒園園長)
亟須建立系統、科學的管理模式
根據我的觀察和經驗,杭州市一些幼兒園在托班建設過程中面臨兩大挑戰。一是“普惠托育服務一站式”難題。目前,幼兒園開設的2一3歲托班屬于普惠性質,歸教育部門管理;社會機構舉辦的0一2歲托班則歸衛生部門管理,收費標準參差不齊。管理體制的分割導致托育服務體系缺乏連貫性,與家長期望的“0一3歲一站式”服務需求存在差距,幼兒園也亟須建立更系統、科學的管理模式。二是晚托時間的優化問題。雖然已有部分幼兒園提供晚托服務,但普遍在17:30結束,難以滿足雙職工家庭的實際需求。此前就有家長反映,希望將晚托時間延長至18:30,或借鑒社區“共享奶奶”模式,以緩解接送難題。
從管理者的視角出發,托班的教室環境與小班存在差異,玩具柜、桌椅的規格以及軟性要求都有所不同。從人文關懷的角度考慮,教師所使用的椅子也應具備隨時移動的功能,方便他們更好地照顧嬰幼兒。然而,改造環境、調整規格、延長晚托時間等都需要經費作為基本支撐。
在托班個別化照護過程中,部分教師缺乏照護嬰幼兒的知識與經驗。究其原因,目前國內很少有本科院校開設早期教育專業,導致教師在職前未能接受系統的托育教育。雖然幼兒園招聘渠道多元,但內部調整至托班的教師占比較大,他們長期從事小中大班的教學工作,對嬰幼兒的發展規律缺乏了解。此外,托班教師需要養成深度傾聽的習慣,給予嬰幼兒足夠的尊重,可是職后培訓未能及時跟進。雖然學歷不能涵蓋專業性的全部維度,但更高的學歷在某種程度上能夠體現學習能力和知識的全面性。托班教師的遴選在這方面仍有不足,需要借助高層次、系統的托育專業培養,方能體現托育人才的崗位勝任力。
嬰幼兒的家長往往是新手爸媽,一些父母在養育方面有較強焦慮,教師在溝通的時候就要額外耗費精力。當前網絡上有海量的教育信息,會對家長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擾,有時候家長受到不科學養育知識的影響,給家園共育造成障礙。(何舍予浙江省杭州舟山路學前教育集團總園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