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不僅能夠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還能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認知發展。面對種植活動在實施中仍存在的問題和挑戰,如種植活動內容單一,缺乏多樣性,難以滿足幼兒的探究興趣;教師對勞動教育的認識不足,缺乏有效的指導策略,導致幼兒在種植活動中難以獲得豐富的勞動體驗等,積極探索種植活動的勞動教育策略,為培養幼兒的勞動興趣、習慣及其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創設兒童友好型的種植環境
幼兒園后院僅有一片種植園地,難以滿足全園幼兒參與戶外種植活動的需求。為了解決勞動教育中空間條件有限的問題,基于植物生長需求和便于觀察與操作的原則,教師和幼兒共同設計與規劃種植場地。通過討論與實際探訪,幼兒園最終形成了“三園一區”的種植環境:后院為大班的自然種植園、西院為中小班的小小種植園、在頂樓設置陽光種植園,并將連廊打造成各年齡班的生態種植區。同時,幼兒園還投放了可移動的種植箱,以適應天氣變化和幼苗培育的需求,從而最大限度地支持全園幼兒開展種植活動。多樣化的種植區域和豐富的植物種類為幼兒提供了觀察、學習和實踐的教育環境,既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又讓種植活動更具安全性、參與性、教育性和可持續性。
如在幼兒園中班幼兒開展的“河成,水到”游戲中,中班幼兒在種植前期通過觀察和討論,發現葉片蔫萎、土壤干裂、莖稈彎曲等現象,并得出了蔬菜種苗缺水的結論。在教師的支持和引導下,他們動手實踐、合作分工,在種植區旁挖掘V型溝壑,并用PVC管與竹筒搭建分流水道,讓每株秧苗都被澆灌到,使秧苗更茁壯地生長。通過探究運水裝置中的坡度調節、材料連接,幼兒不僅學會了如何協作解決問題,還積累了科學知識和社交經驗。
以問題驅動,遴選種植內容
首先,教師在日常活動中發現幼兒的實際問題或困惑,如挑食、對植物生長過程的好奇等。其次,深入探討問題背后的原因,了解幼兒的興趣點和需求。再次,基于問題分析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或假設,如通過種植活動增加幼兒對食物的了解。最后,根據遴選的內容設計實驗活動,引領幼兒參與種植。以幼兒實際問題為出發點的問題遴選策略,能夠在“識別問題一分析問題一提出假設一設計實驗”四步中,引導幼兒在探究、實踐和反思中解決問題,有效地提升幼兒的種植興趣,增強幼兒的責任心、愛心與耐心。
以“種芹之樂”活動為例,一次午餐吃芹菜香干,個別幼兒對此產生了畏難情緒,有幼兒甚至偷偷把芹菜夾到殘羹盤中。教師發現并記錄了午餐時拒食芹菜幼兒的數量及行為表現,在班級中開展了“芹菜秘密投票”,讓幼兒通過貼紙選擇不喜歡的原因,如氣味、口感、外觀等。隨后,教師與幼兒展開討論,引導他們了解芹菜的營養價值,并充分抓住這一教育契機,在種植活動中投放芹菜苗,以期通過親歷種植過程降低幼兒對新食材的抵觸閾值,在多感官接觸下改變幼兒對芹菜的固有認知。幼兒在每日拍照記錄,及水培與土培實驗的對比實踐中,增加了探索芹菜生長過程的興趣,從而消減了對芹菜的抵觸情緒。
汲取了“種芹之樂”的活動經驗,我園教師逐漸能夠根據幼兒的實際問題和需求對種植活動的內容進行調整和優化。在“怎樣保護我們生活的地球”的問題下,教師組織環保主題的種植活動,如種植綠植凈化空氣、制作酵素等,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探究“植物生長的奧秘有哪些”時,教師結合種植活動引入科學概念,如光合作用、水分蒸發等,通過實驗和觀察激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問題驅動下的種植內容遴選策略在解決幼兒具體問題的同時,培養了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加深了幼兒熱愛與尊重自然的情感。
基于幼兒興趣,生發種植項目
基于幼兒興趣生發的種植游戲能通過沉浸式互動促進多維度發展,通過興趣驅動生成問題鏈,促進種植方案迭代,使幼兒在具身認知中實現知識建構與情感發展的雙向促進。在此過程中,幼兒通過持續觀察記錄與反思調整,逐步建立科學探究思維與生態責任意識,其認知發展呈現出從具體操作到抽象概括的螺旋上升軌跡,而情感體驗則經歷從好奇萌發到持久關懷的深化過程,最終形成知行合一的完整學習閉環。
以絲瓜種植為例,由于在一個班級中,幼兒很難同時開展多種蔬菜的種植活動,中班幼兒便共同決策,發動整個班級的力量來合作完成一項種植任務。通過熱烈討論,大家最終決定種植絲瓜。栽下絲瓜秧苗后,幼兒不僅樂于每天觀察絲瓜的生長情況,記錄葉子的大小、顏色以及藤蔓的生長情況,還發現了絲瓜葉子發黃和有小洞的現象,并通過放大鏡及時發現了蟲子的存在。在此基礎上,幼兒積極提出滅蟲方案,通過查詢資料、問詢家長和有豐富種植經驗的保安爺爺,歸納多種驅蟲的方法,并分組行動嘗試解決問題。最終,使用橘子皮制作驅蟲水的小組成功“治愈”了絲瓜。除此之外,幼兒還會結合不斷變化的自然環境及客觀因素,及時調整種植策略,如根據天氣狀況和土壤濕度來調整澆水頻率等。在此過程中,教師則通過觀察、一對一傾聽、幼兒表征和品嘗等方式評估種植活動的效果,了解幼兒對問題的解決程度,引導幼兒分享經驗、交流感受,反思種植過程中的問題和收獲。在其他小組的滅蟲方法難以挽救絲瓜時,教師鼓勵成功的幼兒將經驗和成果與同伴分享,為同伴提出改進方案,促進了幼兒彼此之間的學習和合作。
家園社協同,營造良好氛圍
園所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和外部資源來共同發展課程,豐富活動。通過資源調查、資源利用和資源整合三個環節的有機結合和協同推進,教師可以更好地挖掘和利用各方資源為幼兒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勞動教育體驗,促進家園社之間的緊密合作與共同發展。
資源調查。其一,內部資源調查。評估幼兒園內部的人力、物力和空間資源。包括對教師的專業能力、興趣特長的調查,以及對教室、操場等空間資源的評估,以便更好地支持勞動教育活動。其二,家庭資源調查。通過問卷調查、家訪等方式,收集家長的職業背景、技能特長等信息。同時,了解家長對勞動教育的期望和建議,最大限度地支持幼兒。其三,外部資源調查。通過實地考察、與農場負責人溝通等方式,了解農場的規模、種植品種、技術力量等情況,以便開展本課題相關的勞動教育內容。
資源利用。其一,人力資源利用。發揮教師、家長和農場工作人員的專業優勢,合理安排他們在勞動教育活動中的角色和任務。例如,教師可以負責設計和指導活動,家長可以提供實踐指導和經驗分享,農場工作人員可以提供專業知識和技術支持。其二,物質資源利用。有效使用工具、材料和場地。根據活動的需求,合理選擇和使用各種工具、材料,確保活動的順利進行。同時,充分利用幼兒園和農場的場地資源,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其三,知識資源利用。整合傳統知識和現代科技,豐富教育內容。通過邀請專家講座、組織參觀學習等方式,讓幼兒了解傳統農耕文化和現代農業科技的發展。利用網絡資源,讓幼兒了解其他地區的農業生產情況,拓寬他們的視野。
資源整合。其一,跨部門協作。建立幼兒園、家庭和農場之間的合作關系。通過定期召開協調會議、建立聯絡機制等方式,加強各方之間的溝通和協作。共同制定活動計劃、協商任務分工、共建資源共享模式,形成合力推動勞動教育活動的開展。其二,項目化管理。將資源調查、利用和整合納入項目管理流程。明確項目的目標任務、時間節點、責任分工等要素,確保各項工作有序進行。加強對項目的監督和評估,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措施加以解決。其三,持續改進。根據反饋調整資源配置和管理策略。通過收集參與者的意見和建議、分析活動的效果等方式,不斷優化資源配置和管理策略。關注新的教育資源和技術手段的出現,及時引入勞動教育活動以提高其質量和效果。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學會幼兒園發展與促進專業委員會“十四五”教育科研課題2023年度一般課題“在種植活動中發展勞動教育策略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碼YEYKT202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