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勞動力市場經歷技能重構的背景下,職業教育需更加敏銳和靈活,以適應企業用人要求的變化。微證書通過短期課程提供及時的技能認證,增強人才培養的靈活性和適應性,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
增強職業教育微證書的適配性
對于職業教育來說,微證書的外延需要擴展,從而更加符合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需要。它可以是面向非本專業或相關專業學生的不同等級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也可以是工種證書。例如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證等;社會服務領域的證書,如古籍修復微證書等;行業、企業開發的針對新技術和新方法的微證書,如Python編程微證書、華為ISLI數字營銷推廣微證書、全媒體運營師、跨境電商運營師等。學校通過開設微證書的課程組,既可以快速響應市場的需求變化、符合企業的需求,也可以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增強職業教育的適應性,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質量。
開發高質量微證書:建設校企共同體
學校須靈活應對產業變化,開發高質量微證書。職業教育的特點是專業建在產業上、人才培養服務于企業。深圳職業技術大學通過校企深度合作,確保課程模塊與產業需求高度適配,并建立持續更新機制,形成與行業發展的柔性適配。課程設置緊密對接職業標準,內容針對具體崗位和企業用人要求,快速響應技術迭代,幫助學生掌握“上崗即用”的技能。企業深度參與課程開發、教材建設、實訓基地和師資建設,增強微證書課程的“企業基因”,使學生學到的技能更符合實際生產與研發需求,增強其就業競爭力。
以深圳職業技術大學和華為的合作為例,其是一個深度產教融合、“課證共生共長”的典型案例。華為作為通信行業的領軍企業,根據技術和產業發展趨勢,自身不斷更新企業的各項標準和認證體系,因此對人才的需求和技能要求也與產業發展同步。而學校的教師團隊則深入企業深度分析ICT領域新興崗位,提煉技能標準并融入對應的課程,及時調整課程類別、課程內容和培養規模,通過企業和學校組建的團隊共同開發微證書體系,成功把企業面向社會在崗工程師的認證融入了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真正形成了適應學生無實踐經驗這一特點的微證書方案。通過這樣的微證書開發,實現了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需求、企業用人要求保持同步,同時形成不斷定期更新的動態運行機制。
伴隨微證書的開發,相應的教材內容、實訓課程、師資隊伍等教育資源都得到了有效提質,最后實現了學生畢業時就完成了“在校生”和“企業認證工程師”的雙重身份的融合,畢業后直接進入企業的相關工程技術人員崗位,真正通過校企合作開發與實施微證書,實現了學校、人才和企業的零距離對接,做到“畢業即就業、就業即上崗、上崗即勝任”的理想狀態。
動態調整人才培養方案
將微證書制度融入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體系,需要注意以下四點。第一,高質量開發崗位嵌入課程內容的微證書需要學校與頭部企業深度合作。通過與頭部企業的合作,學校可以開發出符合行業需求的微證書,可通過“一體兩翼”政策推動跨區域互認,實現多方共贏。第二,學校通過深度市場調研,將模塊化課程組成的微證書與當前主流技能大賽相對接,達到“以賽促教、以賽促學、賽教融合”。第三,要有穩定的機制保證。深圳職業技術大學和華為共同成立了產業學院,建設校內外實踐基地,共同開發課程、申報項目等,從而建立長效機制,實現長續發展。第四,微證書制度的實施還需要學校教學管理制度的優化和調整。把學習的選擇權和主動權交給學生,開展多樣化、個性化的人才培養,引導其成為“一專多能”或復合交叉的技能型人才。
【本文系2025年度廣東省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示范計劃項目《國際市場營銷實務》(項目編號:KCSZ04236)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