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時代知識和技能快速迭代,同時也為人們提供了“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學習資源和便利條件,由此,微證書應運而生。《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構建以資歷框架為基礎、以學分銀行為平臺、以學習成果認證為重點的終身學習制度。”可見,我國已將學習成果認證作為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舉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盡管微證書是“微小”的學習成果,但可以積少成多,激發學習者終身學習的動力,對我國建成終身教育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要破解“流通關”難題,微證書的認證及認證制度建設不可忽略。
微證書認證制度建設之需
根據學術界對學習成果認證制度的定義類推,微證書認證制度是針對微課程的學習成果,按照資歷框架等級標準,經過權威機構的認證給予認可,并授予相應資歷,而建立的微證書識別、評估和認證的制度。建立微證書認證制度是促進“證書流通”的重要基礎。
微證書認證制度是職業教育的“助推器”。微證書是數字時代的教育創新,是職業教育的重要補充。其一,微證書適合求職者快速掌握單一技能、補充職業短板。例如,我國職業教育推行的“ 1+X′′ 證書制度,“X”即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就是作為“技能補丁”的微證書,助力學生更好就業。其二,微證書也可滿足組織機構發展的期望。例如,企業為員工提供某個證書的學習機會,完成后可優先參與相關項目。可見,開展微證書認證可以暢通人們多樣化成才的通道,另外跨區域跨機構的證書互認,還能促進人才流動,提高證書效能。
微證書認證制度是教育數字化的“大徽章”。微證書是教育數字化內涵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微證書又稱為數字徽章,可在數字平臺和簡歷中展示,符合企業“快速驗證能力”的招聘需求。可見,微證書始于教育資源和教育平臺的數字化,學習過程和獲得證書又實現了學習行為和結果的數字化。此外,微證書認證制度所依托的數字化認證平臺,又將進一步促進微證書互認,以數字方式實現“證書流通”。因此,微證書及認證全過程貫穿“數字化”,是教育數字化的重要標志。
微證書認證制度是終身學習制度建設的“試驗田”。微證書是數字時代涌現的新型學習方式及學習成果,屬于終身學習的范疇。需要強調的是,學習成果認證制度涵蓋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非正式學習三類學習成果認證。因此,跨越非正規教育和非正式學習領域的微證書認證制度應統籌在學習成果認證制度之中。三類學習成果認證中,非正式學習因其靈活性而認證最難,但是,在數字技術加持下,微證書認證制度可以先行先試,為非正式學習成果認證探索出實踐范式。
微證書認證制度建設之難
研究與實踐表明,學習成果認證制度化的基礎在于權威且公開的質量標準和完善的質量保障體系。質量保障同樣也是微證書認證的核心,通過認證的微證書具有制度保證、社會公信力。只有以質量保障為核心,才能保證微證書在內的各類學習成果互認互換的對等及公平。
微證書頒發機構的權威性差異大。微證書頒證機構是多元的,例如高校、在線教育平臺、行業協會、企業等。微證書的權威性因機構而異,部分機構尤其是小型培訓機構頒發的微證書社會認可度較低。自前,人們選擇微證書時,一是要關注頒發機構的權威性,如優先頭部企業或高校;二是要關注內容與目標的匹配度,如是否解決實際問題;三是要關注數字徽章的可驗證性,避免“水證”。為確保公信力,必須要對微證書進行評審,在統一標準下,確保微證書的“含金量”。
學習成果認證滯后于數字化學習。學習成果認證制度實施必須依托數字化的認證平臺,即學分銀行。國際實踐來看,學習成果認證是先建制度再開展數字化平臺建設,歐盟、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均出臺有相應的微證書政策。我國十分注重數字化學習平臺建設,例如慕課建設在課程數量、覆蓋的學科門類、參與高校上在全世界擁有優勢,但在微證書與學分銀行的建設方面,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更鮮有開展微證書的認證。
我國國家層面的資歷框架還未出臺。微證書頒發機構不僅多元,而且對應的學習課程顆粒度不一,有20、30、60或上百個小時不等,開展認證首先需要統一“度量衡”,即要有資歷框架。資歷框架是對全社會各類資歷(包含各級各類學歷文憑、職業資格證書、技能等級證書和過往經歷業績等學習成果)進行衡量、溝通、銜接的等級和標準。資歷框架既是人們各種學習成果累積和轉換的兌換工具,更是全民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制度。當前,我國尚未建立國家層面的資歷框架。不過香港、廣東、重慶等地已經開展了探索。例如,廣東省2017年發布的《廣東終身教育資歷框架等級標準》提出了七級資歷級別,并從知識、技能、能力三個維度確立了各等級的標準。
微證書認證制度建設之策
微證書認證制度建設須和資歷框架、學分銀行密切聯系,且應置于學習成果認證制度整體規劃之中。當然,微證書認證可以作為終身學習制度的“試驗田”先行先試。據此,對微證書認證制度建設的建議是從學習成果認證整體設計角度提出的。
加快推進我國終身學習制度建設。首先,微證書認證必須與資歷框架銜接。國家資歷框架是微證書認證的“母標準”,據此才能促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正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之間的融通。例如,歐盟提出的“通用微證書框架”與現行的“歐洲資歷框架”掛鉤。目前我國建立國家資歷框架的條件日趨成熟,應加快出臺相關政策,推動構建國家資歷框架。其次,必須打通微證書學習平臺與學分銀行的數據共享路徑。微證書具有先天數字化優勢,在學分銀行的建設中,實現與微證書學習平臺的“匯、通、用”,構建支撐微證書認證業務的數字化鏈條,才能推進微證書認證與學分轉換,為人們提供學習、獲證與認證一條龍服務。
建立學習成果認證的第三方機構。由于正規教育具有可靠的質量保障機制和完善的學習成果評價體系,學習成果認證應更多關注非正規教育和非正式學習的學習成果認證。這就需要從政府層面建立專門的資歷和學分認證管理機構,負責非正規教育和非正式學習成果的標準制定、認證過程監督,保證認證的對等和公平,確保微證書的合法流通。例如,香港法律指定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為香港資歷框架的評審當局及資歷名冊當局,負責質量保證、資歷評審以及資歷名錄管理等工作。通過第三方機構認證的微證書,才能得到政府、院校、行業企業以及全社會的認可,其公信力得到保證,就可發揮更大作用。
制定微證書認證標準體系。標準是確保學習成果認證質量的核心,微證書認證需要建立一套公認的規范性文件,即微證書認證標準體系。從供給方和需求方來看,微證書認證標準包括涉及供給方的內部質量保障標準,例如:制定教學標準、課程互選制度、學分轉換制度等,以及涉及需求方的學習成果分類評審標準、成果互認標準等。這些標準的制定都必須以資歷框架為基礎,確保各類標準統一。此外,通過國際和地區間資歷框架的對接,能夠實現微證書跨國界和跨地區的互認,為人才跨境流動提供銜接學習的機會。
建立微證書資歷名錄。微證書類型繁多、數量龐大,通過認證的微證書需要以系統、完整的方式存儲于數據庫中,并依靠數字技術實現各類學習成果之間的銜接、溝通和轉換,這就需要建立涵蓋微證書的資歷名錄。通過資歷名錄可以方便公眾查詢和使用,一方面能夠為學習者選擇具有質量保障的資歷課程提供更為全面的信息,為他們更好地制定終身學習路徑提供明確的參考和方向;另一方面也能夠為企業的崗位需求提供高度匹配的人才信息,有助于優化人力資源市場的供求關系。
綜上所述,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微證書大量涌現,重視微證書認證制度建設就是從終身學習的角度,為其構建一條健康發展之道,這不僅可以拓寬學習者成長成才通道,還可以助力學習型社會建設,最終推動我國現代終身教育體系的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