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微證書從國際到國內受到學習者、雇主、教育機構和政策制定者的廣泛關注。雖然當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歐盟委員會等國際組織對微證書有不同的定義,但從實踐角度來看,微證書以能力導向、數字化、模塊化、靈活性高和短期化為特點,支持通過“可堆疊”積累方式換取更高階的資歷,旨在幫助學習者快速掌握特定領域的技能,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崗位需求。
微證書起源于勞動力市場技能供需斷裂、數字化轉型對于靈活學習普及的推動,以及終身學習的剛性需求等。目前我國職業教育微證書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面臨著內涵不清晰、認可度受局限、質量保證體系缺失和市場流動性不強等問題。發展職業教育微證書,要結合職業教育的類型、特征,以及微證書的靈活性、開放性、組合型、兌換性等特點,思考其在產教融合、就業創業、終身學習和數字經濟等方面的功能。
微證書是緊跟產業發展的“保鮮劑
現有的學歷、學位證書培養周期長,難以適應當前產業、行業的發展變化。馬來西亞高等教育中的獨立型微證書(Stand-AloneMicro-Credentials)一般由企業、行業組織等提供,滿足其對核心技能、知識和能力的需求。根據我國產教融合的特點,職業教育微證書的開發可以由行業和龍頭企業獨立完成,如華為的“微認證”體系;也可以校企合作開發,實行雙認證,如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攜手東方航空、申通集團、上海市徐匯動漫協會等龍頭企業及行業協會,為相關微專業的學生頒發行業認可的證書。這類“微證書”以崗位需求為導向,實現“以證定學”。一是圍繞某一細分領域,設計緊湊課程組合,將知識模塊化重組,對技能進行圖譜式堆疊使學習者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掌握該領域的核心技能。二是鼓勵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微證書開發,推動企業新崗位能力要求與能力認證的緊密銜接。企業是微證書的開發者、使用者和受益者,歐盟職業類微證書項目的開發單位主要是業內知名企業,確保了微證書內容的專業度和前沿性;馬來亞大學(UniversityofMalaya)與思科公司共同開展微證書項目,學習者在完成學習后可申請獲得思科網絡工程師認證。三是發揮微證書非正規學習的開放性功能,滿足企業在職培訓和技能社會終身學習的需求。企業通過微證書重構內部培訓體系,將技能拆解為可堆疊的模塊,員工通過積累微證書實現職級躍遷,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學校通過提供豐富的培訓資源、靈活的學習途徑,解決技能短缺和技能錯配的矛盾,應對產業數字化轉型對員工技能更新的需求。
微證書是學生高質量就業的“增量器”
當前,我國就業總量龐大與結構性失業同時并存。一方面,就業供給大于市場需求,僅2025屆高校畢業生就高達1222萬人。另一方面,產業對高技能人才求賢若渴,求人倍率在2以上,主要原因是高校畢業生掌握的技能與行業企業的需求不匹配。微證書按當前企業和崗位需要的核心技能設置微專業或培訓課程,時間短、聚焦準、見效快,在促進畢業生就業方面發揮著放大、增量的作用。2025年3月,教育部等部委部署開展“雙千”計劃,組織普通高校和職業院校通過開設微專業和職業能力培訓課程,幫助畢業生在畢業前迅速提升就業能力。目前,357所高職院校的1064門課程入選這一計劃。微專業是微證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將復雜能力分解為多個子能力進行認證,旨在促進學習者的專業發展。微專業和職業能力培訓課程建設基于崗位技能圖譜拆解知識單元,構建可堆疊的微課程模塊,確保每個模塊對應明確的微證書能力標簽,提升實踐教學的比例。例如,歐盟微證書項目要求學習者在課程結束后,完成高度模擬真實工作場景的綜合實踐項目才能獲得微證書。
微證書是累積學習成果的“積木塊
微證書是終身學習理念下形成的一種教育發展趨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習者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它可以提升學習者技能,有助于他們抓住更多就業機會,適應知識更新、技術迭代和產業變革的要求。從學歷角度來看,學校可以開發學位型微證書,對專業課程進行重構,按照模塊化課程組建多個獨立的學習單元,學習者在完成特定模塊的學習后,申請獲得相應的微證書。當學習者積累了一定數量的微證書后,可申請獲取傳統的學位證書。從終身學習角度來看,微證書的發展離不開學分制度、質量保障和資格框架的建設。當前,我國雖然建設了學分銀行,進行了學分互認,部分地區也開展了資歷框架的試點,但是還沒有上升到國家制度層面,也沒有將微證書納入其中,微證書、微專業和微課程的質量監督機制難以形成,評估標準缺失,保障機制不完善,影響證書的公信力。歐盟在2022年推出歐洲微證書框架,建立學分轉換、數字平臺、質量保障“三位一體”的微證書體系,并與現有的歐洲資格框架兼容互認。美國微證書的發展與慕課平臺的興起緊密聯系,課程時代(Coursera)優達學城(Udacity)等慕課平臺推出專項課程和微碩士證書。
鑒于此,我國微證書發展要加強制度建設,一是完善學分銀行、學分積累與轉化體系,為正規和非正規學習中獲得學分認可和轉化提供制度保障。2025年5月,浙江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印發《終身學習微證書建設規范(試行)》,旨在創新學分銀行學習成果認證體系,促進終身學習。二是從內部和外部兩個層面保障微證書質量,出臺微證書質量保證標準,加強對微證書的監管和評估,根據市場需求和培養質量建立微證書認證的動態調整機制。三是構建教育證書和職業證書融通的國家資歷框架。目前,廣東省試點制定了廣東終身教育資歷框架,由知識、技能、能力三個維度和七個等級組成。

微證書是數字技能和水平提升的“助推器”
隨著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快速擴大。目前,我國數字化人才缺口在2500萬至3000萬,且還在不斷擴大。到2030年,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缺口將高達400萬。為適應智能時代對人才數字技能的新要求一一數字技術、持續學習能力、跨學科整合能力和解決真實場景的實踐能力,職業院校紛紛開設“人工智能”微專業和“人工智能 + ”復合型微專業課程,通過“小切口”,帶動人才培養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大變化”。
同時,要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微專業學習、評價和管理方面的應用。一是在微學習中應用智能技術和裝備。通過可穿戴設備、移動終端等場景化載體實現高頻短時訓練;將離散的學習成果轉化為可流通、可驗證的能力憑證,實現微學習的跨平臺學分整合。二是在技能實訓中嵌入智能化評價體系。該體系可通過微評價對線下工作坊的實操表現進行錄像分析,自動生成技能雷達圖,動態調整所獲微證書的等級,同時推動跨平臺、跨區域和跨產業的信用構建。微評價記錄與微證書要求實現智能匹配和學分互認。構建智能認證平臺,整合多源微評價數據,儲備技術實操評價資源和案例,形成可驗證憑證和爭議參考標準及國際標準,使微證書真正成為兼具過程性與公信力的技能學習成果憑證。三是通過數字化平臺建立微證書管理系統。統籌教育部、人社部和行業企業等培訓資源,鼓勵行業企業與高校合作開發線上線下課程,實現微證書培訓成果的可查詢、可積累、可轉化。
微證書的開發、應用和評價,將構成完整的微證書體系,體現終身學習理念的創新與實踐的深度融合。通過數字化、模塊化、短周期、靈活的學習方式,微證書不僅能提升學習者的技能水平,也能增強其在勞動力市場中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