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I生成的代碼通過圖靈測試,當大模型超速進化,前所未有的能力焦慮正在全球蔓延。在此背景下,終身學習已成為個體的必然選擇。然而對于大多數勞動者而言,脫離工作崗位重返校園并不現實,傳統的學位和證書也難以匹配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2012年以來,以慕課為代表的開放教育資源為終身學習提供了新的途徑。但相比于學校精心設計的人才培養方案,在線的單門課程學習在系統性和深入性上有所欠缺。由此,微證書以其聚焦能力單元、響應敏捷、成果可疊加的特性,被寄予厚望。在政策倡議和實踐探索背后,如何更好地設計和開發微證書并推動其落地?如何發揮微證書在終身學習中的更大價值?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微證書核心特征:能力導向下的知識與資源重構
以能力單元為認證對象,提升精度。傳統證書的認證對象往往是系統性知識儲備(如學位證書)或泛化技能(如某一領域的等級證書或從業資格證),微證書的認證對象則是解決具體場景問題的能力單元,指向“特定、可評估的學習成果”。
更小的學習體量,更敏捷的開發周期。微證書的“微”不僅體現在對認證對象更加聚焦,還表現在更小的學習體量和更短的學習時間。微證書項目大多在3至6個月內完成,課程容量控制在3至5門。這使得學習者無論在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上,都能更靈活且無負擔地開展微證書學習。而從開發的維度看,微證書的開發則更強調對社會變化和勞動力市場需求的快速響應。
強調證據化評估和行為表現目標的達成。區別于傳統考試,微證書的考核方式大多采用項目制,用于展示學習者的能力掌握情況,如開發一段程序、完成一份報告等。這些項自成果是微證書學習內容的直觀體現,一方面能夠對其真實的崗位勝任力起到一定的預測作用,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學習的整合與遷移。在Coursera、edX等國際慕課平臺中,“3至5門課程 +1 個完整實戰項目”已成為大多數微證書的固定組合。
突出在線化、模塊化和可疊加。微證書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慕課平臺的大力推動。通過微證書項目,慕課平臺有機會將大量獨立課程進行靈活組合,形成更多學習產品,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單門課程的利用率,并快速響應和滿足學習者個性化學習的需求。在這樣的模式下,每門課程都能被看作可靈活組合的模塊,能夠在多個微證書項目中被調取和復用。多個微證書項目也可以根據層次、難度、領域覆蓋等不同維度進行組合,從而為學習者提供不斷進階的學習路徑。
能力一情境一腳手架”三位一體的微證書設計模式
以動態能力圖譜為基礎,破解“學什么”的迷思。微證書的開發,遵循的并非傳統的學科知識邏輯,而是在社會需求指向下的能力發展。開發者要精準識別、持續追蹤社會發展對崗位勝任力的需求變化,進而確定微證書選題,并倒推學習者需要學習的課程與內容。以Coursera平臺為例,其在2019年發布“全球技能指數”中重點梳理了不同國家和地區在商業、科技、數據科學三大領域的能力指數排名以及各細分領域的發展趨勢。在其發布的《2024年全球技能報告》中則按照“領域一勝任力一技能”三級結構對全球勞動力市場的能力需要和現狀進行分析。這種從勞動力市場變化到崗位勝任力精準分析再到微證書內容敏捷化開發的鏈路,構成了微證書能力導向的底層開發邏輯和供給邏輯。
以情境為載體,串聯完整的學習體驗。在能力目標下,開發者要關注微證書項目內各項課程、模塊之間的邏輯關系,避免無組織的單純堆疊和嵌套。一種比較有效的組織方式是引入情境,通過豐富的情境線索與真實的項目任務,幫助學習者串聯起相關的課程和知識點。情境的出現,一方面提高了微證書學習的整體性和流暢度,并幫助他們將所學知識與真實的工作場景相結合,促進思維遷移,由此產生的項目成果,也可以作為學習者習得能力的直接體現和評估標準;另一方面,能夠有效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提高微證書的完成率。根據其真實度的高低,大體上可以將情境分為三個層次:最基礎的是模擬類情境,即提供高度擬真的數據、資料和操作條件,學習者可以在零風險的試錯環境中,模擬解決問題的過程并形成項目產出;高一層是體驗性情境,學習者使用的軟件、工具、數據等均與現實同步,能夠體驗到完整且真實的任務流程和解決方式;最高層則是真實的行業實戰,用于解決企業在現實世界中的痛點。
強化“腳手架”設計,實現認知與能力的協同發展。由于微證書的學習對象以成人為主體,其在學習上大多面臨時間碎片化等挑戰。這也意味著除了增加情境線索用以幫助學習者串聯微證書的學習內容外,在學習過程中,還應提供更多的“腳手架”支持,以幫助其達成學習目標。常見的“腳手架”包括以下幾類:一是引導性問題,幫助學習者反思所學內容與自身所處工作場景之間的聯系,促進深度思考;二是真實或類真實的案例,學習者可以從案例中看到知識的應用場景和應用方式,并進行模仿和遷移;三是必備的工具,如學習或操作提示、可以直接參考的工作流程或步驟指南等,有助于學習者更好地開展實踐;四是可視化的學習過程,用于幫助學習者監控和調整自己的學習過程。
總體來看,微證書項目的設計開發要實現從“課程容器”范式到“能力孵化器”范式的轉變。科學設計的微證書項目應該成為終身學習的有效路徑,即以動態需求為輸入、以情境為反應場、以“腳手架”為工具,配合數字化的學習環境,最終輸出可驗證、可遷移、可持續的崗位勝任力。

有序推進微證書全面落地:供給、認證與數智化轉型
擴大微證書供給,建立“高校—企業—平臺”協同開發機制。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建成各類在線課程平臺30余個,上線慕課超過9.7萬門,學習人數達13.9億人次。龐大的慕課基數在一定程度上為微證書的開發奠定了基礎。我國應充分發揮慕課的存量優勢和建設基礎,進一步加強慕課的終身學習屬性,快速推出一批響應社會需要、適應終身學習需求、適合不同層級發展的微證書。同時,行業企業的加入對于微證書的落地具有重要意義,要進一步加強企業對微證書的開發能力,將“高校一平臺”二元結構轉變為“高校一企業一平臺”三元協同。
將微證書納入國家資歷框架建設,完善學分銀行和學習成果認證。目前,作為支撐終身學習的重要機制保障,國家層面的資歷框架和學分銀行建設還在不斷推進,應盡快將微證書的認證納入其中,實現對微證書學習經歷和學習成果的認證、存儲、轉換。一方面,要加強頂層設計,加快形成微證書的設計開發標準,明確誰來建設、如何建設、誰來認證、如何認證、誰來管理、如何管理等一系列基礎性問題;另一方面,要暢通微證書的多渠道轉化,賦予微證書更加通用和可持續發展的可信能力憑證。
強化數智賦能微證書建設與應用,打造基于AI的終身學習新范式。一是AI支持的個性化微證書學習路徑,即通過AI技術提升對勞動力市場變化的感知能力,建立崗位勝任力模型,并與學習者當前的知識能力水平相匹配,在分析能力缺口的基礎上為學習者推薦微證書組合,提供動態更新、個性適配的微證書學習路徑。在這一模式下,每位學習者的微證書學習路徑都是智能化、個性化的,確保其持續迭代、精準進階。二是知識圖譜和能力圖譜支持的微證書智能生成,二者將進一步提升學習資源的精細度。平臺可以結合學習者的學習需要和特征,從資源庫中智能化地抽取相應的知識點、學習資源等課程要素,組合形成完全定制化和私人化的微證書學習產品。這既考驗平臺的技術能力,同時也考驗開發者對微證書的整體認知與規劃,圖譜的精細度、知識點之間的關系表征、課程模塊之間的組織關系、學習資源到能力的精準映射,這些都是隱藏在微證書智能化生成背后的教育學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從預設到生成,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未來學習的范式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