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好地開發幼兒游戲課程,我們利用木玩資源,通過“類型拓展、思維激活、發展支持”深度挖掘木玩材料的多維功能,進一步提升“云和木玩游戲”的課程內涵。
類型拓展,從單一到多元材料的融合運用
木玩 + 自然材料,回歸生態教育本質。我們將樹枝、樹葉、花草、沙粒、苔蘚等自然材料與木玩材料相融合,創設“自然生態游戲場”,讓兒童在自然的環境中釋放天性。如:幼兒用樹枝搭建火堆、用樹葉做小裙子,圍著“火堆”跳草裙舞,用木制碗瓢“烹飪”,通過角色扮演實現身體運動、藝術表現、社會交往多維發展。自然材料因情境變化被賦予新功能,將科學觀察與藝術審美自然融合,觸發跨領域經驗遷移。
木玩 + 人文材料,拓展游戲文化厚度。我們在運動場地投放木玩材料的同時,根據幼兒游戲的需求隨時提供其他材料支持。如:幼兒通過木軌、PC管、輪胎組合探索“物體運動軌跡”,發展科學探究、工程設計、數學認知等跨學科思維。不僅滿足了幼兒游戲的興趣,還增強了幼兒對各種材料屬性的認知,激發了探究精神與創造力。
動態生成材料鏈,循環再生的生態哲學。我們將木玩邊角料收集分類擺放在木美坊和木工坊,結合其他材料和木工工具,讓幼兒盡享創作的快樂。如:木屑畫,木粒、木片作品等,創作的作品可作為環創材料;在木工坊里制作的坦克、兵器,可作為野戰游戲道具。材料隨游戲形成“使用一再造一再使用”的循環鏈,讓材料煥發新的生命,滲透了環保意識和創造性思維。
思維激活,從機械操作到創生探究的認知升級
一物多玩,發散性思維培養的“材料密碼”。木玩材料具有可操作、多變化、多功能的特點,可充分發揮“一物多玩”的作用。如:小木珠的跨領域應用,小木珠可做運動材料、美工材料;色塊積木可用作搭建空間結構,又可進行光影互動的科學探究游戲。
項目活動,深度學習的“思維腳手架”。我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觀察其認知經驗、游戲水平、思維能力的變化,將木玩游戲從“單次活動”升級為“項目式學習”。通過持續的探究與實踐,讓幼兒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發展計劃、驗證、問題求解、反思等高階思維和深度學習力。
創意表征,思維可視化的“符號轉化”。幼兒在開展主題建構和木工項目化游戲時,我們通過“思維導圖(平面)$$ 立體建構(空間) $$ 游戲故事畫(符號)”的多元表征貫穿全程,讓思維可視化。我們設置“大型木玩建構坊”,鼓勵幼兒合作完成復雜任務。分工合作的游戲促進了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發展支持,從材料中心到兒童本位的價值重塑
從單一到整合發展。木玩游戲的最終目標是不同幼兒、幼兒與教師、幼兒與材料等異質要素之間相互作用并積極創生,進而實現活動主體、幼兒心理等方面的不斷發展和躍遷。木玩游戲的三維重構,正是以材料為載體,促進幼兒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領域的全面發展。
支持幼兒個性化發展。教師對幼兒的發展支持,需要教師實現身份從“材料管理者”到“游戲解讀者”的轉變,要看見每個幼兒的“最近發展區”。我們通過“觀察一評估一支持”的循環,為幼兒提供個性化的引導與支持。為不同層次的幼兒投放不同的材料,供幼兒自行選擇。
時間、空間、材料支持。基于幼兒的探究興趣和游戲需要,我們在游戲時間、場域空間、材料提供上給幼兒更多的支持。如:孩子在開展相關主題活動后,想建構自己心自中的家鄉一一童話云和,我們及時安排大建構坊給幼兒進行建構活動。同時提供相應的材料,供幼兒發揮想象、持續建構。
建立幼兒發展檔案記錄制度。采用多種形式記錄幼兒發展。一是采用建構水平評價量表,記錄本班幼兒建構水平的發展軌跡。二是采用視頻追蹤記錄。三是利用電子檔案記錄個體在各領域的進步,呈現其社會交往與空間思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