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科知識扎實、專業能力突出、教育情懷深厚的高素質復合型教師”。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新行業、新技術、新領域不斷涌現,不同學科專業之間的相互滲透與融合日益加深。在此背景下,傳統的單一化“專才”培養模式已難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
在基礎教育領域,課程知識整合已成為國際潮流和改革趨勢,而傳統的教師分科培養模式難以滿足基礎教育改革的內容與要求。此外,新高考選考制度下,不同學科的選考人數每年都在變化,導致學校對教師的需求存在周期性波動,現有師資結構出現一定程度的失衡。這些因素使得高中教育迫切需要能夠勝任多學科教學的復合型卓越教師。
在國家政策和浙江省教育廳統一部署下,從2020年開始,浙江師范大學在前期開設“地理科學 + 思想政治教育”雙學科復合型本科層次高中教師培養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地理科學 + 思想政治教育”和“化學 + 生物科學”兩個高素質復合型碩士層次高中教師培養試點專業建設。
合理確定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
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開展人才培養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構建教育教學體系的邏輯起點與價值坐標。浙江師范大學通過設立教改研究專項、開展教學研討活動,持續統一思想,凝聚共識。
基于雙學科教學與新課改對課程知識整合的需求,兼顧教師短期上崗要求和長遠專業發展需要,學校將高素質復合型碩士層次高中教師培養試點的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師德高尚、職業理想信念堅定、視野開闊、學科和跨學科素養深厚、實踐反思研究能力和教育領導力突出、能夠引領浙江省教師教育和高中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卓越中學教師及未來教育家。
科學制定整體設計、梯度提升的人才培養方案
圍繞試點人才培養目標,學校秉持產出導向和學生中心理念,科學設置本科和碩士階段整體設計、分段考核、循序漸進、梯度提升、有機銜接的高素質復合型碩士層次高中教師培養實施方案。遵循“通識基礎一雙學科知識一教師教育一實踐研究反思”的課程邏輯,將學生畢業總學分設定為210學分左右,包括通識課程50學分左右、雙學科專業課程100學分左右、教師教育課程30學分左右,以及教育實踐環節與畢業論文30學分左右。
在前四年的本科階段,重點進行雙學科并重培養;后兩年則著重強化重點學科,讓學生學深學透,為其長遠專業成長奠定堅實基礎。具體而言,第一學年課程主要偏重于博雅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寬厚的文化科學素養;第二至第四學年課程主要為雙學科專業課程和教師教育課程,旨在讓學生掌握精深的學科專業知識和教師教育知識;第五和第六學年以專題研究形式提升理論與反思深度,通過反思性教育實踐來融通專業知識,夯實師范生學科教學能力。在實踐教育方面,第四和第五學年安排兩次集中規范化實習研習環節,通過不同類型學校、不同崗位、不同環節的實踐與反思,強化師范生教育教學中需要的學生管理、課程教學、科學評價、課程開發、社團活動組織、家校社溝通、教育教學研究等能力,并引導他們在實習中尋找畢業論文選題;第六學年主要完成學位論文,拓展教育教學理論深度,總結提升教育研究水平。
主動選拔樂教、適教、善教的優秀生源
良好的生源是培養卓越教師的基礎。一是實施綜合評價招生。學校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和提高師范生培養質量的需要,逐步形成了具有師范特色的“兩專一綜”“三位一體”綜合評價招生模式,招收樂教、適教、善教的優秀生源。“兩專一綜”指的是“專業個性選才”“專家主動選才”和“高中綜合素質評價協同選才”,由專家教授開展面試評選,強化職業性向測試和卓越教師潛質評估,選拔具有創新意識、品學兼優、素質全面、身心健康、職業性向明確的優秀學生。近兩年,生源數量充足,獲得面試資格的考生學考最低標準達到8A2B,試點專業錄取學生高考平均分超過省特控線50分左右,呈現出教師素養基礎扎實、綜合素質全面均衡、職業性向匹配度高的顯著特征。
二是建立試點項目學生動態調整機制。學校每年對學生進行評價預警,培養三年后,根據學科專業水平、教育教學能力和綜合素質情況,對不適應試點項目學習的學生進行分流,保障試點項目培育質量。分流學生將轉入相關專業的普通本科班繼續學習。
積極重構學科交叉課程體系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復合型教師培養質量的高低。在課程體系構建上,學校一是建設跨學科復合型課程,面向“地理科學 + 思想政治教育”專業開設“地理科學與思政教育專業導論”“政治地理學”“地緣政治學”等課程,面向“化學 + 生物科學”專業開設“化生復碩專業導論”“化學、生物創新實驗”“名師課堂研究”等復合型課程。
二是結合復合型教師培養改造原有課程,在“物理化學”“無機化學”等課程上強化跨學科概念的教學設計與實踐,深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強化地理相關課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有機融入。
三是打造特色化實踐課程,結合學科特色,組織化學、生物創新實驗訓練;開展生態環保、城鄉規劃、田野研學、自然保護區科學調查等主題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組織“重走習近平總書記浙江鄉村足跡”活動,開展具有浙江特色的戶外地理與思想政治復合型教育實踐研究與培養探索,相關成果獲評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大力強化數智能力深度嵌入
浙江師范大學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并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創新教育教學方式,培育未來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和人機協同能力。
一是優化智能化教學平臺。學校入選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高校,積極開展新師范和新文科背景下的教師教育智能化改革,通過浙江省首批區域和學校整體推進智慧教育綜合試點單位驗收,入選省發改委數字社會案例集。自主開發的“浙師智慧教師教育平臺”,內置五類教育實踐規程,覆蓋教育見習、實習、研習等所有教育實踐環節,支持多格式數據上傳,為全省師范類高校實現了教育實踐數字化留痕和成果可視化呈現,夯實過程性評價,打造以人為本的數字學習新模式,得到省內外21所高校、超10000所中小學和近14萬師生廣泛使用;“學在浙師”在線教學平臺2024年全面智能化升級,深度融合DeepSeek大模型滿血版,為每門課程開通AI工作臺,定制在線開放課程AI助教;開發學情分析系統,新增“學生數字畫像”模塊,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度、短板和長處。二是建設數智課程。立項建設人工智能賦能教師教育課程體系,設置“ 1+5+N′′ 課程體系:1門總論,即“‘人工智能 + 教育創新’的理論體系與戰略路徑”;5門必修,即“人工智能賦能學生研究”“人工智能驅動的課程與教學內容重構”“人工智能支持的教學過程創新”“人工智能支持的班級管理”“人工智能賦能的實踐教學”;N門選修,包括“人工智能賦能家校社合作”等。“人工智能與教師教育創新”入選浙江省本科高校人工智能通識課程“名師名課”計劃。教師教育類課程全面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兩個試點項自共有國家級課程12門。
持續創新協同育人新機制
“新師范”教育具有開放多元、協同共享的特征,復合型教師培養更需要學科專業所在學院、教師教育學院、中小學校等多方的密切配合協作。
一是組建復合型師資團隊。校內雙學科專任教師、教師教育師資、基礎教育外聘教師聯合授課,與校特級教師工作流動站專家、省內相關學科特級教師工作室建立復碩培養合作關系,組織復碩學生與省內學科名特教師進行“1對1”教育實踐導師結對。
二是強化多元主體教育實踐。學校與杭州學軍中學、溫州中學、金華一中等省內一級重點中學推出“卓越師者”教育實踐計劃,構建“大學 ?+ 中學”雙導師制培養模式,組建各校實習小組,選派優秀教師全程帶隊指導,全面提升復碩學生教學實踐與教育研究水平,為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培育具有教育家潛質的卓越教師后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