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道德是人類在網絡空間中的新型道德要求和行為規范。如今,青年群體作為網絡社會的主力軍,面臨著與主流網絡道德規范相抵觸的各種道德問題,這些網絡道德問題不僅阻礙了青年世界觀、價值觀的健康形成,甚至可能對其認知發展產生扭曲影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網絡倫理、網絡文明建設,發揮道德教化引導作用,用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滋養網絡空間、修復網絡生態。”網絡文明是新形勢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強青年網絡道德教育顯得尤為迫切。
青年網絡道德問題表現
社交閉鎖導致道德觀圈層化。青年的成長與互聯網發展高度綁定,他們經常通過互聯網尋找同好、結成網絡社交圈、打造理想化網絡形象以滿足精神需求。然而,面臨互聯網多元價值沖突,青年的價值觀與道德觀有時并不成熟,對于是非判斷難以達到理性、客觀和全面,行為上易表現出感性化、主觀化和片面化的特征。同時,他們往往會對熟悉、親近人的觀點傾向非理性認同,甚至可能接受不成熟或不正確觀點。如今,部分青年對網絡信息和社交活動信任降低,對已歸屬的網絡情感共同體信任增加,社交觀念與方式逐漸封閉化、圈層化,思維從“唯真為正”向“唯親為正”轉變,遠離理性、客觀、公正,逐漸將自己包裹在同質化信息構成的“繭房”中。這種狀況使他們易成為虛假信息傳播者,或為尋求情感認同,將基于個人情感“顛倒黑白”的事件在網絡社交圈中傳播,影響群體是非判斷,甚至引發網絡暴力等行為。
網絡責任感與互信喪失。現今的青年一代成長于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不斷提升的綜合國力,讓他們得以渴望精神生活的富足。然而,不少青年在網絡生活中卻常常表現出悲觀、孤僻且隨意的情緒。他們在網絡平臺感嘆生活艱難,產生對于學業或是工作壓力、社會現象等多方面的不滿心態,對網絡社會也表現出悲觀態度。我們常能夠看到一些青年人對網絡環境的改善持悲觀的態度。這種悲觀思維容易導致青年將互聯網認知為魚龍混雜且生態持續惡化的空間,同時也逐漸降低對網絡環境的責任感與對他人的信任程度,表現出趨于情緒化、極端化和隨意化的網絡行為,誘發各種網絡道德失范。這種狀況又會反過來影響現實生活,抑制這些青年人自我發展,減少人際信任,加劇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程度。
網絡道德暴力頻發。基于網絡道德規范進行的實踐活動本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是促進網絡道德體系建設、解決網絡道德問題的積極行為。但如今,青年常會出于樸素的道德觀,使用言語謾罵、“人肉搜索”等非道德的暴力手段對他人進行攻擊,并且常使這些暴力行為染上“狂歡”的色彩,即“對一切犯錯者,不擇手段施以人身攻擊”。這種“狂歡”使本就偏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網絡暴力增加了許多戲謔、玩味甚至“拱火”等娛樂化的要素,進一步讓理性與和諧的道德規范被暴力行為掩蓋。
青年網絡道德問題的癥結所在
信息爆炸引發價值判斷的迷茫。互聯網時代信息傳媒行業的高度發達降低了信息發布的門檻大量信息得以通過互聯網被公之于眾并獲得反響,造成“信息爆炸”現象。同時,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人們能夠操弄、修改與隱蔽信息,以達到博取眼球、煽動情緒等目的。網絡信息內容廣泛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行為。相關調查表明,信息過載不僅不能提升生活質量,反而會造成迷惑焦慮,影響人際關系,甚至導致挫敗感。[2在信息洪流中,青年往往難以辨明真相與虛偽,容易陷入思維的負荷與價值觀的混亂,內心也催生對社會生活的不安,從而在道德選擇上陷入不知何為是非的迷茫,失去應有的價值判斷能力。
情感共鳴下網絡行為的情緒化傾向。在互聯網時代,權威性話語可能被當成“虛偽”,流言蜚語可能被當作真實。當真相難以分辨時,人們只能依靠情感信念進行判斷,即使有些信息在客觀層面并非準確,也因為能夠打動人心、引導群體情緒共鳴更容易獲得認同。情感共鳴削弱了人們的理性反思能力,使他們構建的真相思考邏輯感性化,經不起進一步理性推敲。這種情緒化的思維模式不斷影響著網民的判斷能力,讓他們逐漸被包裹進一個又一個信息“圈層”,更催生出網絡民粹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依靠煽動群情傳播非客觀“真相”的錯誤思潮,致使網絡上情緒化話語越加強勢,理性話語日漸式微。對于信息判斷能力尚不成熟的青年群體而言,這種狀況容易導致他們對真相認識的去理性化,也容易將他們引向情緒化甚至“顛倒黑白”的誤區。
現實挫敗感帶來的泛道德主義。青春期是青少年自我意識覺醒的階段,他們常對他人和社會持有理想主義態度,而這一階段也是人成長中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時期。然而,惡性社會事件與不道德行徑在互聯網上的傳播,又經過網絡輿情的無數次反轉,沖擊著他們的道德觀念與理想化社交倫理;在青年階段,走入社會所面對的現實又會使他們疲于應對,逐漸拋棄對社會環境的理想化認知。受當今社會的諸多潛在風險影響,不少青年對社會生活越加感到恐懼與抵觸,對難以自我實現的現狀感到不公。同時,互聯網的屏幕相隔使青年難以全面客觀認識事件過程與相關人物,常將負面事件歸因于道德因素,對社會道德現狀越加焦慮,又認為自己無力對此做出任何改變,故而產生一種現實挫敗感。因此,一方面,他們對改善網絡環境抱有悲觀態度,在宏觀層面上不再追求網絡責任感與互信;另一方面,在對具體事件的評判上,判斷思維的感性化將他們的道德渴望異化為“泛道德主義”,一切價值判斷都用道德觀念來衡量。他們更容易對屏幕對面進行道德層面指責,甚至“以近乎苛責的要求來打量互聯網上的一切事物,動輒就將微小的舉動上升到道德倫理層面,眼里容不得沙子”[3]。最終,理性討論變為情緒宣泄,形成一種不以理性教化而是以暴戾逼迫他人就范同時與反對者互相持續攻擊的“扭曲正義”。
泛娛樂化對道德觀的再扭曲。泛娛樂化是將娛樂元素無邊界滲透到新聞、教育等非娛樂領域,以消遣化、膚淺化方式消解內容的深度與嚴肅性的現象。信息化高度發展現狀為泛娛樂化提供了滋生與傳播空間,互聯網上碎片化、形象化、淺表化的傳播內容又解構了傳統理性敘事方式。[4在資本邏輯驅使下,現在的大眾文化經常不再關注對現實生活的反思與超越,注重滿足瞬時、感性體驗,文化產品趨于單純娛樂化。長期被這種文化產品“包圍”時,人的思考能力與嚴肅性認知也逐漸退化。在互聯網時代,泛娛樂化思潮不停消解主流價值觀的嚴肅性,青年群體的網絡生活中娛樂成分較多,更容易遭受影響。這種解構不僅會讓青年偏離對于主流道德觀念的認同,也會扭曲其道德實踐觀。當泛道德主義扭曲了青年群體的價值評判標準,在泛娛樂化的影響下,更容易出現“狂歡式的道德審判”。再者,青年亞文化圈常常盛行以嬉笑怒罵的調侃語句表達自身情緒的“叛逆”風潮,一旦道德觀發生了扭曲,這些嬉笑怒罵便變為了理所當然的“為了維護道德而存在的規矩”,網絡道德執行也淪為暴力狂歡。
青年網絡道德問題的教育引導
重構網絡社交倫理。互聯網時代,人們的價值觀念呈現出多樣并存的特點,因此友善溝通與社交的重要價值日益凸顯。解決青年網絡道德問題,需要重構網絡社交倫理:第一,需要引導青年形成批判性的社交思維,學會驗證自己行為的合理性。教育青年在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建立符合自身個性的行為邏輯,在網絡互動前,先想清楚“我的行為是否符合自己認可的是非標準”,說的和做的能否對上,再反思“這樣做會對他人產生什么影響”,確保自身行為邏輯能夠自圓其說,并著重分析自身行為對他人的影響。第二,需要對青年進行網絡社交禮儀教育。要針對網絡用語低俗化、暴力化風險,教育青年區別網絡娛樂用語與社交用語,娛樂有度,避免造成他人不適或傷害。第三,需要培養青年“從他人出發”的社交方式。教育青年理性看待他人言論及思維方式,合理分析對錯并提出建議。在各執己見又不與主流價值觀相悖或是存在邏輯錯誤時尊重彼此想法,友善對待他人,實現和而不同。因此,需要增強青年同理心、包容心與公德心,讓青年能夠秉持基本善意開展網絡社交。
培育良好的網絡信息素養。互聯網時代信息爆炸及理性弱化導致輿論失控、道德失范,因此需加強網上熱點話題和突發事件的正確引導,培養青年的信息判斷能力,尤其注重理性客觀的價值判斷能力,讓青年以理性心態、科學方式對信息進行分析與查證,并且在判斷真相時做好情與理的協調,構建邏輯自洽的個人真相觀,保證青年良好踐行網絡道德。要引導青年樹立理性對話、互相尊重的價值觀,構建理性討論環境。在此基礎上,可組織針對熱點事件的討論,鼓勵他們在探討問題中積極理性地思考、發言,明辨是非、分清善惡,綜合各種理性與感性判斷得出能夠形成廣泛共識的結論。同時,還要教育青年確立自身主體性,時刻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主體性的發展方向,確保面對社會時事能夠獨立思考、不盲目從眾,在道德實踐中確立正確的方向。
培養青年社會責任感。針對青年對社會生活的焦慮迷茫、道德觀扭曲的現象,教育引導青年培養社會責任感,特別是自覺承擔起營造良好網絡生態的責任。在價值引領層面需以青年自我實現教育為基礎,既高屋建瓴又細致入微。引導青年堅持個人與社會的辯證統一,深刻認識個人成長與國家發展、民族命運的內在聯系;同時,幫助青年尋找人生道路,探索自我改變、自我實現途徑,在服務社會、奉獻人民中實現自我價值。面向互聯網時代的青年開展網絡責任感教育,一方面,要強調遵循法治原則,明確“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的底線思維,在網絡生活中樹立良好自覺守法意識。另一方面,要傳遞人文關懷,以貼近青年群體日常生活的角度,闡明互聯網作為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的重要性。社會安定與否、個人精神生活健康與否等,都直接與網絡環境息息相關,網絡道德教育可以此作為切入點,教導青年樹立正確網絡觀,認識營造良好網絡生態的重要意義,自覺擔負起凈網責任,貢獻凈網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5年12月17日。
[2]周興生:《青年網絡倫理》,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年版,第83—84頁。
[3]楊淑萍、趙欣玥:《新媒體時代青少年所面臨的道德隱憂及教育應對》,《中國教育學刊》2024年第11期。
[4]邱園園、龐立生:《網絡意識形態的感性化傳播機制及其治理邏輯》,《理論導刊》2021年第9期。
(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
責任編輯 張德瑩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