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5)17-0044-05
在當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思政課要求中小學思政課程更加注重跨學段銜接與整體構建的意識,實現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1。《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思政課應秉承“遵循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強化課程一體化設計”的新課程理念[2]2。《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為《課程標準》)也強調“貫徹整體構建、有序銜接、依次遞進的思路,在統籌規劃大中小學德育課程的框架中,定位高中階段的內容目標”的設計依據[3。在上述指導性意見的基礎上,學界對“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這一概念的內涵進行了研究界定。學者文天天、陳大文從一體化應持有的原則出發,認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就是基于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在大中小學各個學段根據橫向貫通、縱向銜接的原則,遵循不同學生的身心成長規律與接受機理,從教學要素的不同方面探索一體化架構,以期形成思政課教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教學序列,不斷提升思政課教學的成效。4]”學者馬寶娟、張婷婷從課程論角度出發,認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內涵主要是“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及不同時期的發展特點,科學合理地安排中小學和高校不同學段‘在思想政治教育模塊、主題、關鍵內容,融入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社會環境中,統籌課程標準制定、教材編寫、課堂教學、考試評價’等環節進行有效銜接和有機結合,從而形成完善的、系統的一體化教育體系。5”學者們在對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內涵進行界定時均強調了橫向的一致性與縱向的貫通性,應實現跨學段的課堂重構。
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需要從系統關聯、協調適應與動態平衡維度實施路徑優化。教師若要在教學一線中實現上述要求,各學段的教學設計就應依據學情與課標要求,達成教學設計與教學內容的一致性整合目標。然而教師在一線教學中出現了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在筆者與課題組其他學段的教師交流后發現:部分教師處理跨學段共有的教學內容缺乏中心教學主題意識、教學目標和內容的把握缺乏明確層次、義務教育學段與高中階段的探究教學難度違背《課程標準》的漸進性要求,部分學生認為思政課枯燥重復、脫離現實、耽于說教等。為解決上述問題,按照一定的教學路徑策略統籌設計,真正達成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的原則
(一)教學設計要注重\"邏輯一致性”
教學設計邏輯一致、實現跨學段統籌設計是實現中小學思政教學一體化的根本。其在于不同學段的思政教師應當實現一體化備課,整體規劃課程目標和內容體系,在總體教學目標下進行思政課程教學,達成“內容邏輯性”。“內容邏輯性”要求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具有內在的邏輯聯系,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如在小初高思政教學一體化視域下,各學段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應圍繞某一核心目標展開,并利用系統化的教學資源進行統一的教學設計,使同一內容主線得以系統地介紹,從而使小學、初中、高中各學段的總體目標一致,知識點不至于脫節、重復。
(二)教學目標要達成“階梯遞進性”
SOLO分層評價理論認為,學生學習思維分層結構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的層次類型,是“點、線、面、立體”全系統的發展過程。思維結構越復雜,思維能力的層次也就越高。課程思政視域下、不同學段的思政課教學設計目標應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成長階段呈現出循序漸進的特點[8],達成“目標階梯性”。如,教科書中的具體教學內容需要依據核心素養、學生學情、學科邏輯的各學段分主題,同時依據主題邏輯將單元主題分解成課時分主題,依靠植根于核心素養的若干問題鏈,實現層層遞進,最終達成深度學習。
(三)課堂教學要創設生活化情境
情境教學是一種常用的開放式、互動性教學方式,即教師通過有自的地引入或創設情境,讓學生置身其中,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知識,提高分析、探求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用情境教學法的好處在于能夠突破各學段思政課程的藩籬,實現小學、初中、高中課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主題的緊密銜接。同時,教師應從身邊的生活素材、內容切入,通過創設思政課堂教學情境,并實施情境下的活動教學,使學生對抽象概念實現直觀感知,達成教學內容的“神入”。
二、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例析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黨和國家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義務教育階段的課標要求“學生能夠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建設成就,理解中國共產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的領導作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2]41\"2019年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指出,要“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并特別強調要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10]。在教學實踐研究中,筆者發現“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知識點能夠設置為跨學段思政課教學重構的重要內容,故將“廣西民族團結發展歷程”納入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教學。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知識點兼具思政、歷史與現實意義,且可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學內容串聯(如表1所示),構成跨學段的穩定教學內容。
教師選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教學內容,利用“廣西民族團結發展歷程”這一主題進行課堂設計。在小學學段,教師的教學設計旨在通過身邊的具體例子,讓學生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習慣和風土人情,著眼于培養小學生“我了解、我參與、我自豪”的責任意識和民族互助團結的意識,注重情感薰陶與文化感知。在初中學段,教師注重拓展學生的社會生活經驗,融通思政課與生活實際,了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知識概念,增強制度自信、義務意識和參與精神,并強化制度認知與實踐體驗。在高中學段,教師的教學設計旨在促成學生達成抽象理論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并能將所學應用于真實情境,理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黨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偉大成果,形成科學精神,理解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政治認同,自覺用實際行動維護民族團結,實現公共參與,進而深化理論分析與價值認同。
(一)小學學段
關于“民族區域自治”這一內容在小學學段教材中定位在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7課“中華民族一家親”,該課著眼于培養小學生“我了解、我參與、我自豪”的責任意識和民族互助團結的意識啟蒙。基于活動教學理論、學生思維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新一代的生活經歷,具體教學活動如下。
教學活動一:走進“廣西三月三”之發現民族美。教師使用廣西地方少數民族服飾紋樣和手工藝品作為展示教具,引導學生了解少數民族服飾的多樣性。學生能夠知道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和風土人情。在上述基礎上老師進一步解釋少數民族的風俗及分布特點,使學生了解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
教學活動二:走進“廣西三月三”之共繪團結畫卷。教師通過播放視頻《壯志飛揚——慶祝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文藝晚會》“廣西故事”的《“兩家人,一家親\"》選段(視頻選自央視網),介紹橫跨縣界的一棟老宅中同住著兩家人,左邊是象州縣的漢族鄉親文毅恒一家,右邊是金秀瑤族自治縣的瑤族同胞文金元一家,縣界從堂屋穿過,但兩家鄉親心中無界,同住一個屋檐下,有活同干,有歌同唱,已經和睦相處30多年的故事。學生由此能夠了解廣西各族人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敬互助親如一家”的民族團結關系。
教學活動三:走進“廣西三月三”之民族大聯歡。教師可將思政課與綜合實踐課程結合,設計跨學科主題式研習項目或校本課程,邀請民俗活動專業人士組織學生現場跳竹竿舞、拋繡球,在符合小學生認知發展水平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小學生對民族團結的淺層思維上的認知力,并以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初中學段
初中教材關于“民族區域自治\"這一主題的教材內容定位在九年級上冊第七課第一框“促進民族團結”。這一階段的教材內容,有著“上承小學拓展深化,下接高中鋪墊啟蒙”的特點,但知識點的分布比較零散。主題教學視域下,如何在教學實踐中通過設計核心主題以串聯知識點,是落實預定教學目標的關鍵,具體如下:
主題情境設置。播放以百昵村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幫助村民脫貧攻堅事跡為原型的電視劇《大山的女兒》片段(視頻選自央視網)。讓學生在了解黃文秀感人事跡的同時,對黨和國家針對民族地區采取的各種扶持政策有初步的了解。
主題探究設置。“如果你是駐村第一書記,應該如何利用鄉村振興政策,讓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村子實現鄉村振興呢?請每個學習小組圍繞某一個方面的政策撰寫一份幫扶政策書,共同討論分享。”
學生活動設置。經教師隨堂引導,學生的探究活動可以圍繞以下主題:積極利用國家對民族地區的資金與幫扶政策;注重發展民族地區的特色產業;上門關心各族群眾,鼓勵團結一心共同攻堅克難等。教師在學生活動基礎上總結:民族地區的發展離不開黨和國家的政策支持,離不開各民族群眾的通力合作和不懈奮斗,更離不開“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
教學環節目標設置。通過創設情景,角色代入,圍繞“如何推進廣西鄉村振興”這一中心問題,串聯教材的知識,使學生思維由孤立走向聯系,延伸至我國新型民族關系及國家幫扶民族地區發展的政策。
(三)高中學段
高中教材關于“民族區域自治”這一主題的教材內容設置在必修3政治與法治第六課“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該部分的教材內容理論深度增強,設計更加注重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沿革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學設計如下文所示。
中心主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落實與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鑄就。
主題情境設置一:民族教育,形成共同體意識。教師播放相關專題介紹片,介紹韋拔群為代表的壯鄉兒女積極投身革命洪流,在東蘭縣開辦農民講習所,舉辦瑤鄉學校等事跡;介紹廣西“最美鄉村教師”群體扎根民族地區的事跡聯展材料,了解在黨和國家領導下,廣西教育人為推進民族地區鄉村教育發展躬身踐行的努力歷程。
主題探究設置:設計問題“閱讀橫跨時空的教育事跡后,同學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有了什么新的認識?”“如何理解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對民族地區受教育基本權利的保障?”
環節目標設置:各民族在民族教育方面做出努力,為實現地區發展、助力偉大祖國繁榮昌盛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從而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是各族人民的切實努力得以逐漸筑牢的。
主題情境設置二:民族政策,推動共同體建設。選取外國傳教士在民國末年游覽廣西民族地區的攝影照片,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28個自治縣、山區縣和邊境縣”70年經濟發展數據折線圖,展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部分條文、《無窮之路》廣西融安篇紀錄片(視頻選自嘩哩嘩哩網站)。
主題探究設置:設計問題“如何理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含義、地位、自治地方、自治權?通過學習法律條文和觀看紀錄片,你如何理解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強大生命力和優越性?”
環節目標設置:學生能夠深刻而系統地了解,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由歷史傳統、居住特點、發展狀況等一系列因素決定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是黨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偉大成果。
主題情境設置三:使命擔當,推動共同體鑄就。展示《壯志飛揚—慶祝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文藝晚會》(視頻選自央視網)視頻選段,分析文藝表演中所蘊含的民族團結元素。
主題探究設置:設計問題“系統學習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內容后,觀看上述影視材料,你對民族團結知識點有什么新的感想?”“高中生應如何用實際行動促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
環節目標設置:引導學生把核心素養“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的要求落到實處。
三、教學評價與反思
筆者與課題組其他學段教師開展集體備課、互相磨課、交叉聽評課、簡易問卷調查等教研活動,對本文的教學實踐作出以下反思:在教學準備評價方面,筆者基于統一的路徑策略和教學設計原則,讓一線教師立足學科核心素養,合理整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打通了中小學思政教學整體設計的堵點。在教學過程評價方面,教師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在教學實效評價中,各學段教師在簡易問卷調查與課后反饋上,總體上取得了學生較積極的評價,在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的選取上,大部分學生認為課堂親切有趣。
未來,教師可采取加強理論學習、開展教師研討、進行生本個性化教學設計等措施提高教學質量。
如何實現中小學思政一體化教學,重在教學主線一致、教學目標系統設計、實現情境教學。本研究利用廣西本土的民族團結發展歷程材料,經由跨學段的一體化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引導學生形成、提高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感知力,從分環節目標的達成到跨學段教學目標的達成,都系統性地實現了中小學思政一體化教學課堂重構。同時,通過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的理論、實踐探索,使學生在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上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用實際行動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真正落實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陸道坤.新時代大中小學課程思政一體化的內涵、難點及優化路徑[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2):38-4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8.
[4文天天,陳大文.論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由來、科學內涵與基本要求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7):68-71.
[5]馬寶娟,張婷婷.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問題與對策[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0(2):4-8.
[6]余瀟.教育生態學視角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困境與出路[J].廣西教育,2024(33):23-27.
[7]黃牧航.SOLO分析法及其應用[J].基礎教育課程,2009(12):46.
[8]馮建軍.“大中小學課程思政一體化與課程思政貫通\"話語辨析[J].社會科學輯刊,2025(2):51-58.
[9]曹陽.教學情境創設的優化策略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16):45-46.
[10]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EB/OL](2019-08-14)[2025-03-18 ].https ://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注:本文系2022年度北海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小初高思政課一體化教學實踐研究”(2022A10)的研究成果。
(責編周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