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5)17-0080-04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的通知》強調:推進師資隊伍建設,校企聯合開展職業教育教師一體化培養培訓,不斷提升教師實踐能力、專業能力和數字素養,打造職業教育“金師”。職業教育教師作為實施教學活動的專業人員,在職業教育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不斷推進,“雙師型”教師建設面臨新的挑戰。尤其是醫藥衛生行業,其涉及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領域廣泛且復雜,服務需求貫穿人類生命全周期,技術更新迭代快,這就要求中職學校教師主動求新、求變,確保教育教學和專業成長齊頭并進,既能根據中職生的認知特點選擇教學內容、開展教學,又能根據行業發展、核心職業崗位的變化情況,不斷更新自身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同時,在實施教育教學活動時與區域產業結構對接,確保教學內容與崗位需求相契合。下面,筆者以(以下簡稱來賓衛校)為例,針對中職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問題,探索產教融合背景下“雙師型”教師培養的路徑,以促進教師實踐能力、專業能力和數字素養不斷提升,推動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
一、來賓衛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問題
(一)“雙師型”教師數量少、結構不合理
《中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要求專業教師數量應不低于本校專任教師數量的 50.00% ,其中“雙師型”教師不低于 30.00% 。根據《202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中等職業教育“雙師型”專任教師占專業(技能)課程專任教師比例的 56.71% 。就來賓衛校而言,學校現有專任教師110人,“雙師型”教師49人,占比為 44.55% 。學校“雙師型”教師數量基本滿足國家要求的基本辦學標準,但與全國平均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
另外,根據“雙師型”教師分布情況可知,來賓衛校存在“雙師型”教師職稱、學歷、年齡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從職稱結構分析,高級職稱教師占比為 5.00% 中級職稱教師占比為 22.00% ,臨床實踐經驗豐富的高級職稱教師數量不足;從學歷結構來看,碩士研究生學歷教師占比為 2.00% ,本科學歷教師占比為91.00% ,大部分教師為本科學歷,高學歷教師占比較低;從年齡結構來看,30歲以下教師占比為 10.00% 0年輕教師占比低,導致教師隊伍的創新活力不足、可持續發展能力受限,需要進一步優化調整。
(二)“雙師型”教師的實踐能力與理論教學能力不平衡
研究表明,“雙師型”教師職前培訓不足,企業實踐環節被忽視,是制約新時代“雙師型”教師發展的原因之一[。從來賓衛校教師隊伍情況來看,年輕教師從醫學院校畢業后直接進入學校任教,一部分教師雖然考取相關職業資格證書,但臨床實踐經驗缺乏,無法滿足專業課程教學需求和臨床崗位需求。一部分年輕教師由于不符合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報考條件,無法獲取證書,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另外,大部分教師的工作重心以學校課程教學為主,缺乏深入醫療機構進行臨床實踐和其他服務的經歷。盡管中職學校要求專業課教師根據專業特點,每5年必須累計不少于6個月到企業或生產服務一線實踐的經歷,但由于醫學學科的特殊性等原因,企業實踐大多流于形式,專業課教師對產業發展最新動態了解不多,無法掌握臨床實踐應用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標準,臨床實踐能力較低。
(三)“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體系不完善
健全的教師隊伍培養體系是“雙師型”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中職學校要加強職業教育教師的培養培訓工作,使其具備職業教育教學能力,能夠勝任教學工作。當前,來賓衛校還缺乏明確的教師培訓規劃和指導機制,導致教師對“‘雙師型’教師”的內涵理解不深,在專業成長過程中缺乏方向和目標。此外,“雙師型”教師需要具備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但由于校企合作尚未落到實處,在師資共培、評價共履方面“合而不融,融而不深”,導致教師難以深入生產一線,無法實現職業教育教師與醫護人員的“身份互換”。
二、中職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策略
針對“雙師型\"教師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建設平臺缺乏等實際問題,來賓衛校以縣域康養產教聯合體為保障,與政府、學校、企業、研究院多元協同合作,推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以分類培養為重點,促進不同類型教師的成長;以構建“雙崗雙考核”機制為抓手,實行校企“雙棲互聘”、雙重考核,完善“雙師型”教師考核體系。由此,培養了一批進校能教學、入企能生產的“雙師型”教師,促進了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高質量發展。
(一)多元共培,拓寬“雙師型”教師來源渠道
在來賓市人民政府主導、來賓市教育體育局的支持下,來賓衛校整合廣西雙蟻藥業有限公司、來賓衛校附屬醫院、金秀瑤族自治縣瑤醫醫院、廣西金秀瑤醫藥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單位優質資源,牽頭組建來賓縣域康養產教聯合體,依托產教聯合體,成立政府、學校、企業、研究院多元參與的“雙師型”教師培養協同中心,建立大健康產業“雙師型”教師共享資源庫,采用校企“雙棲互聘”、教師流動教學、退休專家返聘等方式,形成校企人力資源交融的協同校內外教師團隊。一是政府出臺面向來賓瑤醫藥特色康養產業的專項政策,激發企業參與積極性;通過制訂“雙師型”教師相關標準,明確醫藥衛生類教師的企業實踐經歷、職業資格證書等要求,為教師培養提供政策依據;來賓縣域康養產教聯合體內的企業選聘技術骨干擔任專兼職教師,這些技術骨干通過參與常規教學、技能培訓及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為教師實踐提供真實的崗位環境和技術支持。二是學校派遣教師到企業、醫院、社區、研究院參與實踐,推動校企人才雙向流動;聘用“八桂名中醫”“廣西工匠”民族醫藥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等醫療行業高職稱、高技能人才入駐學校,成立技能大師工作室、博士團隊工作站等,增加校內“雙師型”教師數量。三是由廣西金秀瑤醫藥產業技術研究院、廣西大健康產業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負責聯合學校和企業開展應用技術研究,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和教學水平;通過技術攻關、成果轉化、項目合作等方式,為“雙師型”教師培養提供技術支撐;經過縣域康養產教聯合體內各方聯動、多元培養,使“雙師型\"教師數量不斷增加。2024年,來賓衛校3名教師被認定為高級“雙師型”教師,高級職稱企業兼職教師新增56人。
(二)分類培養,提升“雙師型\"教師實踐教學能力
為提升“雙師型”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來賓衛校根據教師入職時的專業背景、工作經歷、相關職業資格證書考取情況、實踐能力考核結果等,將教師分成新進教師、骨干教師、企業兼職教師三類。一方面,通過開發對接“雙師型”教師能力標準的教學資源,制訂具有規范性、針對性、階段性的“雙師型”教師分類培養方案,引導教師明確職業發展路徑;另一方面,精準實施崗位實訓、企業實踐等教師培養計劃,為教師提供發展路徑和成長資源,使不同專業背景與經歷的教師在經過系統、完整的培訓之后考取“雙師”證書,具備“雙師”核心素質。
針對新進教師的培養,來賓衛校采取“ 1+1+X: 的方式,即實施兩個階段的針對性培訓和鼓勵教師考取醫藥衛生大類“X\"證書。第一階段,聯合廣西科技師范學院開展通識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基本理論、課程教學理論培訓,包括教育類課程、專業領域課程、通識課程三個模塊,側重教學論和教學法的培訓,開展教育實踐能力訓練,強化非師范專業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教師需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實踐經驗,具備編寫教學計劃、運用信息化手段教學等能力,能夠獨立完成專業教學、處理學生教育問題等實踐任務,培訓合格后,才能正式上崗任教。第二階段為企業實踐,主要通過脫產培訓與短期實踐結合的方式開展。新入職教師先進入企業一線進行為期半年的脫產培訓,再利用寒、暑假及其他碎片化時間段進入臨床一線實踐,結合企業掛職崗位,掌握企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和新方法,強化專業技能。此外,學校還開展保健按摩師、育嬰師等“X”證書考試項目培訓,為教師提供考取相關職業資格證書的平臺,培養合格的“雙師型”教師。
骨干教師在教育教學方面有著深厚的基本功和較強的業務能力,能夠支撐學校的學科教學和研究工作。針對這一類教師的培養,學校將培養目標放在轉型升級上,即通過搭建“校內工作坊 + 產教融實踐基地”的培養平臺,主導建設5個“跨學科工作坊”,圍繞課程開發、課題研究、成果培育等三大核心任務,舉辦專業技能競賽、跨學科示范課觀摩教學、教研沙龍、課例研究等活動,使教師由“單一型”教師轉變為“復合型”教師,從只會教一門學科進階為會教多門課程。另外,開展護理、中醫、康復技術等學科課程群建設規劃、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教學成果培育、企業技術攻關等校內外浸潤式研訓項目,幫助教師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變,掌握科研方法,對先進的教育策略具備研究、選擇、運用等能力。來賓縣域康養產教聯合體內的企業還主導建設4個產教融實踐基地,供教師進行崗位實踐,共同申請專利,申報各類基金項目、產學研項目,聚焦當前企業難點、痛點,幫助企業解決真實問題,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學校骨干教師通過及時吸納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和新方法,將最新知識和技能融入教育教學,提升自身實踐能力,促進教學創新與實踐成果良性循環。2024年,教師獲得自治區、市級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7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主編、參編行業規劃教材5本,參與行業標準建設2項。
企業兼職教師大多長期活躍在產業一線,熟知行業最新動態,實踐經驗豐富,他們在校企合作過程中能夠深度參與人才培養方案設計、教學資源開發、實踐課程教學,協助指導學生創新創業與實習實踐。但企業兼職教師缺乏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基礎,對職業教育教學規律掌握不深;且企業兼職教師工作中心在于企業,教學任務可能受到企業對其工作安排影響,導致授課時間不穩定,甚至中途退出。因此,針對企業兼職教師的培訓,應側重教學基本理論知識的培訓,培訓時間根據企業教師的實際情況靈活安排,培訓方式以線上培訓為主。另外,要給予企業兼職教師一定的教學科研成果認定,從而提高他們的教學參與熱情。
(三)雙崗雙考核,推進“雙師型\"教師持續發展
來賓縣域康養產教聯合體通過制定《“雙師型”教師雙崗考核管理辦法》,實施教師進企業、做項目、做科研和企業職工進團隊、參與課改、開展教學的“雙崗雙考核”機制,推行“雙崗”“雙聘”制度。“雙崗”即教學上的教師崗位及合作企業的生產技術崗位;“雙聘”是指學校教師在校內擔任教學任務,同時在企業擔任相應的技術或管理崗位,企業人員同樣入校擔任教學崗位。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考核內容“共商”。來賓縣域康養產教聯合體分別以企業核心崗位實踐、學校教學為主線,發布教師崗位、企業實踐崗位兩張考核清單。企業崗位實踐考核內容涵蓋核心崗位要求、操作流程規范、技術難點攻關、企業職工培訓、橫向課題研究、科研成果轉化等六個方面;校內考核內容包括師德師風、課堂教學基本能力、教材編寫、課程建設、教學科研項目參與、教學成果培育等六個方面。由此,通過科學合理的考核清單,促進教師和企業人員全面發展,提升聯合體的教育教學水平和企業實踐能力。
二是實踐過程“共控”。來賓衛校按照定性和定量相結合、日常管理與定期考核相結合的方式,細化具體指標和分值,每學期匯總評分。以積分的形式,對被考核人員行為進行量化考核計分,加減分包括輪轉崗位工時、授課課時等具體工作的參與落實情況,以及主動承擔企業技術攻關重點工作、課題研究,參與人才培養的方案修訂、產業分析調研,以及課程體系改革、專業優化調整等工作,促使教師全面發展。
三是預警機制“共建”。校企共建預警退出機制,成立監控反饋小組,針對教師在教學和實踐過程中實時產生的問題,如發生教學事故等,及時向個人反饋情況并要求限時整改。對于學期匯總個人積分不合格的教師,反饋小組根據教師崗位、企業實踐崗位兩張考核清單清查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要求教師整改。如在崗位實踐中操作流程不達標者,暫停其校內實訓教學,并派一名企業骨干進行“一對一”
指導,直至考核合格;通過構建“雙崗雙考核”機制,進一步優化教師結構,大幅度提升“雙師”能力。近年來,校企共同開發職業教育教材3本,建設在線精品課程4門,申報教改項目、科技項目14項,緊跟大健康產業優化專業結構,新增中草藥栽培技術、智慧健康養老2個專業,有效服務區域大健康產業發展。
在產教融合背景下,來賓衛校探索校企雙元“雙師型”教師培養路徑,培養既了解產業發展趨勢又精通教育規律,既有過硬專業知識、理論功底,又具備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有效促進了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
參考文獻
[1]常小勇.高質量發展背景下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進展、困境及突破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4,45(7):58-64.
注:本文系2023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大健康背景下中職護理專業群醫、藥、護、養'模塊化課程體系重構探究與實踐”(GXZZJG2023A066)、來賓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4年度A類課題“服務區域大健康產業的護理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施”(LBJK2024A026)的研究成果。
(責編楊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