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深化改革與擴大開放的進程中,營商環境的優化對于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上海自貿區作為我國自貿區建設的前沿陣地,其營商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著區域經濟的競爭力。深人研究上海自貿區的營商環境,對于探索其發展路徑以及為全國自貿區建設提供經驗具有重大意義。營商環境理論的演進經歷了從單一指標到綜合評估的轉變。世界銀行的《營商環境報告》DoingBusiness)是該領域的重要里程碑,其通過開辦企業、納稅便利度、獲得信貸、跨境貿易等指標,對各國和地區的營商環境進行量化評估。近年來,世界銀行推出了新的評估體系——B-READY,該體系不僅涵蓋了傳統的營商環境指標,還引入了數字應用、環境可持續性和性別等跨領域主題,以便更全面地反映營商環境的實際情況和發展趨勢。B-READY的評估方法更加注重政策改革的倡導和具體政策變化的指導,為各國優化營商環境提供了更具針對性的建議。在國際上,新加坡自貿區和迪拜自貿港是全球自由貿易的典范。新加坡自貿區通過高效的政府治理、透明的法規和先進的基礎設施,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自由貿易區之一。迪拜自貿港則憑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創新的商業模式,吸引了大量國際投資。相比之下,國內自貿區研究仍存在空白,尤其是在政策創新和國際規則對接方面,尚未形成系統的理論框架。根據《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和《浦東新區法規》,上海自貿區的政策導向主要集中在制度型開放、投資貿易自由化和營商環境國際化。這些政策文件強調通過優化政務服務、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推動自貿區高質量發展。上海自貿區在探索數字貿易規則與綠色低碳轉型方面亦取得了一定突破。例如,臨港新片區率先開展跨境數據流動試點,通過建立數據分類分級管理制度,為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領域的國際研發合作提供合規支持。
一、上海自貿區營商環境現狀分析
(一) 發展模式的主要成果
1.政務服務效能顯著提升。上海自貿區通過優化數字政務服務平臺,實現了線上業務咨詢辦理的高效化。其中,“一網通辦”平臺的建設是政務服務創新的重要成果。例如,特斯拉超級工廠項目在上海自貿區的落地過程中,通過“一網通辦”平臺,實現了項目審批流程的極大簡化和加速。原本需要數月的審批流程,通過線上并聯審批、數據共享等方式,大幅縮短了審批時間,確保了項目快速落地。此外,線下服務也在持續改進,政府與企業的互動更加頻繁高效,2為企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政務服務體驗。
2.科技創新與國際交流雙輪驅動。上海自貿區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張江科學城和臨港國際創新協同區成為科技創新的核心區域。張江科學城的人工智能島和大飛機產業園是其中的代表性項目。人工智能島聚集了國內外頂尖的人工智能企業和科研機構,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生態。大飛機產業園則依托中國商飛公司,推動民用航空產業的自主創新和國際合作。2023年,上海自貿區的研發投入占比(Ramp;D)達到 4.5% ,顯示出其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強大投入和實力。通過舉辦國際性科技論壇和活動,上海自貿區吸引了全球頂尖科研資源,提升了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3]
3.全方位人才政策的創新實踐。上海自貿區實施了一系列人才政策,構建了全鏈條人才服務體系。例如,縮短居轉戶年限、推出實習補貼政策等,為區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2024年,上海自貿區新增海外人才居留許可2000人。此外,區內人才薪酬競爭力顯著提升,平均薪酬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 15% ,顯示出其對高端人才的強大吸引力。
4.園區物業服務完善。上海自貿區在水電供應、通知服務、維修服務等方面表現出色,基礎設施建設和物業服務水平較高。園區通過智能化管理系統,確保企業能夠獲得及時、高效的服務,為企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4]
(二)空間策略的主要問題
1.公共交通短板凸顯。非核心區域交通通達性不足,公交線路稀疏、班次間隔時間長,地鐵線路相對較少,難以滿足居民和企業的出行需求。例如,臨港新片區的部分區域由于公共交通設施不足,導致居民和企業員工的通勤時間大幅增加,嚴重影響了區域的整體吸引力。
2.金融服務分布不均且創新性不足。金融機構數量分布不均,服務種類和范圍有限,難以滿足新興產業和中小企業的多樣化金融需求??萍夹推髽I跨境資金調撥受限,融資門檻較高,尤其是輕資產企業難以通過傳統的融資方式獲得資金支持。例如,臨港新片區的金融創新仍處于起步階段,與國際先進自貿區相比,金融開放程度和服務能力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3.商業配套設施升級迫在眉睫。中國(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的商業設施定位偏低,商場數量有限,餐飲、生活服務和娛樂休閑選擇稀缺。部分區域缺乏基本生活服務設施,無法滿足高端人才和居民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例如,臨港新片區的商業配套設施分布不均衡,部分地區缺乏必要的生活服務設施,影響了人才的流入和留存。
4.政策導向與未來展望。根據《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和《浦東新區法規》,上海自貿區的政策導向主要集中在制度型開放、投資貿易自由化和營商環境國際化。未來,上海自貿區將繼續深化政務服務創新,進一步優化“一網通辦”平臺,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智能預填、智能預審等智慧化服務,提升企業的辦事效率。同時,自貿區還將通過“免申即享”等政策,推動惠企利民措施直達快享。推動智能網聯汽車、人工智能、綠色低碳等前沿技術的創新應用,建設高能級數據中心,支持國際數據港建設,推動數據資源的交易流通和跨境傳輸。優化人才政策,臨港新片區將繼續構建開放便利的人員管理制度,放寬現代服務業高端人才從業限制,為外籍人才提供更便利的出入境、停居留和工作許可政策。提升金融服務能力,探索數字金融創新,支持金融科技企業的發展。完善商業配套設施,推進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升區域生活品質,以構建更加國際化、法治化、市場化的營商環境。
二、優化策略建議
(一)優化交通布局
上海自貿區應借鑒東京丸之內TOD模式(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強化政府與企業的合作,投資交通基礎設施的智能化升級。具體措施包括規劃地鐵19號線延伸線與商業綜合體的聯動開發,構建工作、教育、生活路線三位一體的綜合交通網絡體系。通過TOD模式,不僅可以提升交通便利性,還能促進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
合理規劃停車場,推廣智能化停車管理和錯時共享停車模式。同時,開發綜合出行信息服務平臺,整合公共交通、停車、路況等信息,提升居民和企業的出行體驗。臨港新片區計劃通過智能化交通管理,提升公共交通服務水平,優化停車設施供給。[5]
(二)提升金融服務水平
設計“科技金融沙盒監管”試點方案,允許區塊鏈跨境支付創新。螞蟻集團在臨港的試點案例表明,這種創新模式能夠有效降低跨境支付成本,提升資金調撥效率。新加坡自貿區通過“監管沙盒”機制,允許企業在可控范圍內測試創新金融產品,其經驗可為上海自貿區提供借鑒。臨港新片區可擴大沙盒試點范圍,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供應鏈金融與碳排放權交易。以螞蟻集團試點為例,區塊鏈跨境支付使資金到賬時間從3天縮短至1小時,交易成本降低 15% ,此類實踐需進一步推廣至新能源、數字經濟等領域。
試點“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允許科技型企業自由調撥境內外資金,借鑒新加坡自貿區的成功經驗。這將為區內企業提供更加靈活的資金配置方案,提升金融開放水平。
(三)完善商業糾紛解決機制
借鑒海南自貿港經驗,完善仲裁體系,推動建立或完善國際商事仲裁機構,探索開展臨時仲裁。建議設立“上海國際商事法院臨港分院”,對比深圳前海法院2024年受案量(2000件)設定目標,提升區內商事糾紛解決效率。
加強調解與仲裁、訴訟的銜接,引進優質法律服務機構,搭建法律服務平臺。8通過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提升區內企業的法律保障水平。
(四)拓展政務服務功能
拓寬政務服務中心業務種類,增設法律咨詢、知識產權保護等增值服務窗口。引入“AI政務助手”,參考杭州“城市大腦”實現政策智能匹配。通過智能化政務服務,提升政策透明度和企業辦事效率。
構建全方位的企業扶持體系,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促進企業合作。通過定期培訓和考核,提升政務服務人員的專業水平。
(五)升級商業設施與豐富娛樂休閑
加速商業設施升級,引入高端商業品牌,扶持本土商業創新,規劃建設大型商業綜合體。策劃“臨港國際消費中心”項目,引入免稅店政策(參照海南離島免稅),測算經濟拉動效應(預計年消費額增加50億元)引入多元化娛樂項目,提升現有娛樂設施品質,打造特色旅游品牌。通過提升商業和娛樂設施水平,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和游客。[10]
(六)吸引優質人才
孫柏鵬、賈建鋒(2025)指出,1提升金融服務水平、拓展政務服務功能、優化交通布局、完善商業糾紛解決機制等措施能夠吸引更多優質人才。同時,更多優質人才的留存也將反作用于營商環境的優化,形成良性循環。
三、結束語
(一) 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對上海自貿區營商環境的系統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第一,營商環境優化成效顯著。上海自貿區在政務服務效能、科技創新、人才政策和園區物業服務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二,空間策略問題亟待解決。盡管上海自貿區在營商環境優化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仍面臨諸多挑戰,如公共交通短板、金融服務分布不均等,制約了區域營商環境的進一步提升。
第三,優化策略具有針對性。本文提出的優化交通布局、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完善商業糾紛解決機制、拓展政務服務功能、升級商業設施與豐富娛樂休閑、吸引優質人才等策略建議,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能夠有效解決當前上海自貿區營商環境存在的問題。
(二)研究展望
未來,上海自貿區應持續深化營商環境改革,加強政策創新與實踐探索,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此外,還需深化綠色金融工具創新,探索與國際碳市場的銜接機制。例如,推動碳衍生品交易與綠色債券跨境發行。此舉不僅能夠提升片區在全球低碳經濟中的話語權,還可以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綠色基建融資范式,實現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同時,進一步加強與國內外先進自貿區的交流與合作,借鑒成功經驗,提升區域競爭力,為我國的自貿區建設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參考文獻:
[1]胡楊.營商環境影響因素分析及其對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J].科技經濟市場,2023(06):95-97.
[2]蔣碩亮.加快政府職能轉變:上海自貿區的探索與創新[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2(06):38-45.
[3] 王鑫澤.在落實創新戰略中探索科技保險遞增的源泉[J].上海保險,2024(06):8-10.
[4]唐艷琳.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物業服務探索[J].中國物業管理,2024(10):110-112.
[5] 李少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J].中國市場,2024(23):17-20.
[6] 熊健.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發展模式與空間對策研究[J].上海城市規劃,2020(05):57-62.
[7] 黃良盛,吳小萍.海南自貿港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的實踐思考與路徑優化[J].中國司法,2022(09):43-49.
[8] 許曉晨.基于經濟法角度的營商環境優化發展探討[J].大陸橋視野,2025(01):62-63+67.
[9]尹潤雨.新型政商關系視域下營商環境優化研究[J].河北企業,2025(01):58-60.
[10]何苗,張瑾瑜.優化開封市營商環境對策[J].管理工程師,2025,30(01):34-38.
[11]孫柏鵬,賈建鋒.營商環境驅動企業科技創新人才集聚路徑研究[J/0L].科研管理,1-19[2025-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