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經典文化故事類電子游戲的敘事吸引力
電子游戲自20世紀60年代末誕生以來,已成為當代主流文化形態之一,其文化傳播功能與情感傳達價值日益凸顯。作為融合文本、畫面、音樂的多模態藝術載體,電子游戲通過沉浸式體驗承載文化價值觀輸出功能。在全球數字化趨勢下,《黑神話:悟空》等作品以“數字華流”形態實現文化輸出,成為打破西方信息壁壘、重構國家文化形象的新型傳播媒介。其于2024年8月上線Steam平臺即創下300萬全球同時在線紀錄,登頂全球周銷量冠軍并在多國引發“西游文化熱”,印證了中國經典文化故事再創造的傳播效力。
中國經典文化故事類電子游戲的敘事吸引力源于三重特性。一是歷時性敘事素材庫的深度開發。五千年的文明積淀為游戲創作提供了多層次的文本資源。例如,《仙劍奇俠傳》對仙俠文化的重構,既保留了武俠精神內核,又融入現代情感表達;二是東方美學敘事風格的顯影。通過“留白”手法構建的隱喻系統以及通過遷回敘事策略營造的情感張力,形成了有別于西方直接敘事的審美范式;三是技術賦能下的敘事創新。VR/AR技術實現了《西游記》神話場景的沉浸式再現,觸覺反饋增強了玩家與敘事進程的交互深度。[2]
這些特性通過多模態敘事模式形成了傳播合力。該模式整合文本符號(世界觀設定)視覺符號(美術設計)聽覺符號(配樂音效)三重模態,構建了“符號敘事一故事敘事一互動敘事”的遞進系統。在游戲場域內部,玩家通過視覺解碼敦煌壁畫的風格場景、通過聽覺感知編鐘元素配樂、通過觸覺體驗金箍棒打擊反饋,實現了跨感官的文化認知;在場域外部,UGC視頻創作、同人文本生產等跨媒介實踐,形成了文化符號的二次傳播網絡。
當前研究多聚焦于宏觀傳播策略或單一文化要素分析,尚缺乏對多模態敘事機制的微觀解構。因此,本文以《黑神話:悟空》為樣本,解析其多模態敘事中符號系統的編碼策略:文本層面對《西游記》原型的現代化改寫,視覺層面將三星堆青銅器元素融入BOSS設計,聽覺層面通過電子交響樂重構傳統戲曲唱腔。通過Steam社區評論的語料分析,探討全球玩家如何解碼這些文化符號,揭示多模態敘事在跨文化傳播中的適配規律。
因此,本文不僅可以填補經典文化游戲多模態研究的理論空白,更能為數字時代的文化傳播提供實踐路徑:通過構建“傳統文化內核 + 現代技術外殼 + 交互體驗本體”的敘事框架,使文化傳播從單向輸出轉向參與式共建,最終實現文明對話從“文化震驚”到“文化共鳴”的范式升級。
二、創新符號敘事:多符號呈現中國經典文化故事
中國經典文化故事的跨媒介傳播依賴于多元符號系統的協同建構。作為多模態敘事的典型載體,電子游戲通過文本、視覺、聲音符號的創新組合,為傳統文化注入了當代活力。《黑神話:悟空》的爆火現象印證了符號敘事創新對文化傳播的重要價值,其通過三重符號系統的再造實現了經典IP的現代化轉譯。
(一)文本符號:經典敘事的解構與重構
作為敘事基底,文本符號在游戲場景中承擔著世界觀架構與情節推進的雙重功能。《黑神話:悟空》突破性地采用了四維創新策略:在標題構建上,“黑”字的暗黑美學顛覆了傳統《西游記》的浪漫主義基調,通過語義重構賦予經典IP后現代語境;4在敘事框架層面,游戲創造性地將取經后傳作為主線,構建“反英雄”敘事模式,通過佛位棄置引發的天庭圍剿,完成了對傳統取經神話的解構;在角色塑造方面,每個妖怪的“游記”系統融合古典詩詞與古白話體,如對亢金龍“情劫難渡”的宿命書寫,既保持了文化原真性又增強了敘事深度;在臺詞設計上,“既見未來,為何不拜”等哲學化表達,將傳統善惡觀置于現代性反思維度,實現了文化價值的當代轉化。
(二)視覺符號:東方美學的數字轉譯
視覺符號的革新體現在空間、角色、器物三個維度:建筑符號通過72處古跡的數字化復刻與藝術化改造,構建出虛實相生的神話場域。例如,開元寺鎮國塔的燃燒態處理,將靜態建筑轉化為動態敘事元素;5角色符號突破既定認知。豬八戒的獸化形象既還原了原著“獠牙似鋼銼”的文本描述,又通過矮萌造型平衡了視覺沖擊;器物符號深度挖掘傳統紋樣。金箍圈海水紋、紫蛛兒牡丹紋等裝飾系統,使道具成為文化符碼的載體。在動態視覺方面,過場動畫創新融合了水墨暈染與三維建模,創造出“金箍棒攪動云海”等標志性東方奇觀。
(三)聲音符號:文化記憶的聽覺喚醒
聲音符號系統通過三重創新構建了沉浸式文化場:音樂符號將《云宮迅音》改編為跨文化交響,古箏的婉轉與管弦樂的磅礴形成聽覺張力,復現了“仙氣與殺氣并存”的西游宇宙;音效符號創造性地使用電子合成技術,將傳統民樂音色轉化為戰斗反饋,如利用古箏掃弦模擬金箍棒破空之聲;言語符號則構建多聲部敘事,既有“惑亂人心,倒果為因”的文言哲思,又融入山西方言等地域語音。例如,蜘蛛精“你還是和那時一樣笨”的臺詞設計,通過聲調處理傳遞出跨越時空的情感重量。
《黑神話:悟空》的成功實踐表明,傳統文化IP的當代轉化需遵循符號轉譯的三重法則:在文本維度保持文化基因的連續性,在視覺維度實現美學符碼的創造性轉化,在聽覺維度激活集體記憶的情感共鳴。通過構建“可感知的文化系統”,《黑神話:悟空》為數字時代的文化傳播提供了創新范式,證明了經典敘事唯有通過符號系統的現代性重組,方能真正實現“七十二變”的文化生命力。
三、創新故事敘事:多模態講述中國經典文化故事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為數字時代的文化傳播指明了方向。以《黑神話:悟空》為代表的中國經典文化故事類電子游戲,通過多模態敘事創新實現了“非中立性信息傳播”的文化價值輸出,為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供了創新路徑。
(一)文本模態:敘事框架的現代轉譯
游戲構建了“敘事一虛構”雙重框架,在保留《西游記》核心敘事的基礎上,通過三方面創新實現了現代轉譯:第一,將“西天取經證佛位”改寫為“棄佛位反天庭”的后傳敘事,融入命運抗爭等現代價值觀;第二,采用“內視角”敘事策略,玩家以“天命人”身份自主探索故事進程,通過分支選擇增強敘事彈性;第三,構建角色“游記”系統,采用古典詩詞與古白話結合的方式深化人物背景,如對亢金龍“情劫難渡”的宿命書寫,在保持文化原真性的同時又增強了敘事深度。
(二)影像模態:文化符碼的視覺轉譯
游戲通過雙重編碼策略實現了文化傳播:在隱喻維度,金箍破碎、佛像倒掛等視覺符號構成反抗權威的意象系統,用“文化共通性源域”解構傳統秩序;在互文維度,72處古跡的數字化復刻構建了虛實相生的神話場域,如燃燒的開元寺鎮國塔將建筑符號轉化為動態敘事元素。這種視覺轉譯形成了“熟悉的陌生化”效果。
(三)聲音模態:集體記憶的聽覺喚醒
聲音系統構建了三維沉浸場域:音樂符號將《云宮迅音》重構為跨文化交響,古箏的婉轉與管弦樂的雄渾復現了“仙魔并存”的西游宇宙;音效符號將古箏掃弦電子化為金箍棒的破空聲,實現了傳統樂器的現代轉譯;言語符號構建多聲部敘事,傳遞出跨越時空的情感重量。動態音效系統可根據場景智能切換,竹林悠然、雪地蒼涼的氛圍營造,使聽覺成為情感共振的隱形推手。
(四)多模態協同:文化傳播的增效機制
三種模態形成了“鉆石模型”協同效應:文本構建認知框架,影像提供具象載體,聲音激活情感共鳴。在角色塑造場景方面,文本的人物檔案與影像的造型設計形成互文補充;在戰斗場景中,視覺特效與音效震動構建沉浸式體驗;在劇情動畫方面,字幕、畫面與旁白形成三重敘事疊加。這種模態協同實現了“1+1gt;2”的傳播效能,使文化傳遞突破了單維度的“意義損耗”。例如,黃眉怪“既見未來,為何不拜”的哲學命題,通過文本的語義張力、佛像倒掛的視覺沖擊、梵音吟誦的聽覺渲染,形成了多維度的文化叩問。
這表明,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需要遵循“轉譯一共振一協同”三重法則:在符號轉譯層面,構建“可感知的文化系統”;在情感共振層面,激活跨文化集體記憶;在模態協同層面,形成立體傳播矩陣。《黑神話:悟空》通過多模態敘事創新,將文化傳播從“單向輸出”升級為“沉浸體驗”,為構建與中國綜合國力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提供了數字時代的解決方案。這種創新范式證明,傳統文化唯有通過現代性重組,方能真正實現“七十二變”的文化生命力。
四、創新互動敘事:多交互理解中國經典文化故事
互動性作為電子游戲的核心特征,通過“玩家一媒介一內容”的交互網絡構建起文化傳播的動態系統。在計算機硬件的支撐下,《黑神話:悟空》等作品將互動敘事延伸至情感共振層面:玩家通過鍵鼠設備完成游戲內交互后,借助社交媒體展開文化解碼討論,形成“體驗一反饋一再體驗”的認知閉環。這種循環強化的互動敘事機制,使傳統文化符號在數字場域中獲得了新生。[8]
(一)玩家一游戲:跨媒介敘事生態構建
《黑神話:悟空》展現了線上一線下聯動的創新互動模式。線上維度包含雙重路徑:一是本體互動。通過游戲內精心設計的72變系統、金箍棒戰斗機制等玩法,使玩家在操作中理解“齊天大圣”的精神內核;二是衍生互動。自2020年起連續發布的13支預告片構建起完整的神話宇宙觀,配合DLC更新形成持續敘事張力。線下維度突破數字邊界,如與茶飲品牌聯名推出“定海神針”吸管杯,將游戲道具轉化為實體文化符號,珍藏版禮盒中的皮影戲周邊則用于激活傳統文化記憶。這種虛實融合的互動網絡,使文化傳播從單向灌輸轉向多維滲透。[9,10.1,12]
(二)玩家一玩家:圈層化傳播矩陣形成
在單機游戲框架下,《黑神話:悟空》通過三級社交圈層構建文化對話空間:一是宏觀社區。YouTube/抖音等平臺形成大眾化討論場域,游戲直播中的“大鬧天宮”場景引發超2億次彈幕互動,海外玩家通過實時翻譯參與劇情解讀;二是微觀社區。NGA論壇的專業考據帖超5萬條,玩家從土地廟設計溯源唐代建筑特征,Steam評論區形成多語種神話比較研究;三是興趣社群。線下漫展出現“猴哥”cosplay集群,二手平臺游戲周邊交易量突破50萬件,形成了物質文化傳播鏈條。
這種分層傳播體系使文化理解呈現出梯度深化特征:從視覺奇觀感知( 82.3% 的玩家關注畫面表現)到敘事邏輯分析( 67.1% 參與劇情討論),最終達到文化價值體認( 48.6% 主動查閱《西游記》原著)。跨模態互動帶來的情感卷人顯著提升了文化認同效率。數據顯示,完成全成就玩家對“緊箍咒”象征意義的理解度高達 91.2% ,較普通玩家高出37個百分點。B站(嘩哩嘩哩彈幕視頻網)上“白骨精敘事重構”解析視頻獲超800萬播放,帶動《西游記》原著電子書下載量增長4倍。這種“游戲體驗一文化反思一經典回溯”的認知鏈條,印證了互動敘事對文化記憶的激活效能。[3,14,15]當前,以《黑神話:悟空》為代表的中國經典文化游戲,正通過“操作交互一情感共鳴一文化認同”的三階傳播模型,構建起數字時代的文化對話新模式。這種模式不僅突破了單機游戲的互動局限,更在全球化語境下實現了傳統文化符號的創造性轉化,為數字文明時代的文化傳播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范式。[16,17,18]
五、結束語
《黑神話:悟空》的火爆全球,不僅是開發商游戲科學精益求精導向下的偶然,更是我國綜合實力提升下堅定文化自信和對外講好故事的必然,同時,也證明了中國經典文化故事類電子游戲獨特的敘事魅力和其背后對外傳播中華文化和價值觀的無限潛力。《黑神話:悟空》通過對符號敘事、故事敘事、互動敘事融合的多模態敘事模式進行創新,避免了以陳腐過時的方式來宣傳和表達傳統文化。以《黑神話:悟空》為代表的中國經典文化故事類電子游戲的多模態敘事模式將為中華文化“出海”及國際傳播提供一定的參考借鑒。相信未來將有更多的中國經典文化故事類電子游戲實現從“西天取經”到“西天傳經”的蛻變,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對外傳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宣晶.“新文化符號”出海,上海出品的《原神》掀起海外京劇熱[N].文匯報,2022-01-06(005).
[2]邵萍.大型電子游戲的數字敘事[J].出版科學,2016,24(03):106-109.
[3]唐潤華,葉元琪.符號·故事·互動:數字游戲講好中國故事的三重敘事模式[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3,45(10):43-51.
[4]汪玉迪.淺析跨文化傳播視域下游戲視頻《黑神話:悟空》的“文化出圈”[J].科技傳播,2023,15(13):115-119.
[5]英明,羅憶.視覺符號語境下的跨文化傳播[J].當代傳播,2007(06):22-24.
[6]郭婧一,喻國明.講好故事的關鍵變量與效度邏輯:基于認知神經傳播學的敘事研究[J].當代傳播,2021(04):49-54.
[7]楊穎.對外傳播與多模態話語研究[J].全球傳媒學刊,2016,3(03):93-102.
[8]鄧智奇,賀麗青.國產游戲的國際傳播策略:以《原神》為例[J].傳媒論壇,2024,7(14):10-13.
[9]趙東川.電子游戲里的“新中式”及其文化影響力分析[J].藝術學研究,2024(04):15-19.
[10]唐潤華,葉元琪.符號·故事·互動:數字游戲講好中國故事的三重敘事模式[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3,45(10):43-51.
[11]同[4].
[12]王一楠.跨媒介敘事視角下游戲敘事對教育游戲開發的啟示:以《集合啦!動物森友會》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20(11):112-118.
[13]宣晶.“新文化符號”出海,上海出品的《原神》掀起海外京劇熱[N].文匯報,2022-01-06(005).
[14]同[7].
[15]同[5].
[16]同[9].
[17]朱丹紅,林旭東.《王者榮耀》英雄角色的背景故事搭建:“英雄之旅”理論視角的分析[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4):140-149.
[18]朱欣英,姚紅亮.河南衛視《七夕奇妙游》對傳統文化符號的應用[J].傳媒,2022(18):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