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緣起
大數據時代,隨著信息傳播方式的成熟和移動互聯網的發達,人人都是自媒體,人人都是網絡人,傳統的“面對面”的學生教育已經逐漸過渡為“鍵對鍵”的網絡日常。高校輔導員微信公眾號因其便捷性、開放性、多樣性、滲透性等特征,受到了輔導員與大學生的青睞,成為網絡育人的主陣地之一。微信公眾號的建設和運營水平直接影響到信息傳播的效率和效果,關系到學生工作的質量和水平。然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短視頻的猛烈沖擊以及算法技術的迎合推薦,對高校輔導員微信公眾號的受眾度、影響力和實效性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輔導員微信公眾號在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和認可度。因此,本文基于前人的理論基礎,立足大數據時代背景,對高校輔導員微信公眾號建設現狀展開實證調查研究,試圖找出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提出針對性的改進措施,以推動輔導員微信公眾號建設走深、走實、走新、走強,實現可持續發展,既具有實踐意義,又具有現實價值,為提升輔導員工作的質量和效率、推動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研究設計
(一)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獻分析法、深度訪談法、問卷調查法和比較分析法。對已有高校輔導員微信公眾號的相關研究進行梳理,設計調查問卷。采用在線問卷調查的形式,于2024年3月至7月,選取湖南、湖北、廣東、四川等省市的45所高校的大學生(全日制本專科生和碩士研究生)及輔導員作為調查對象,并訪談了部分研究對象,以深入了解高校輔導員微信公眾號的建設及效用情況。通過量化數據和質性資料的統計分析,呈現高校輔導員微信公眾號建設的真實狀況,從中探索其優化策略。
(二)問卷設計
基于已有的高校輔導員微信公眾號研究成果和相關專家的指導,本文分別從大學生視角及高校輔導員視角考察高校輔導員微信公眾號的建設現狀,分別編制了《大數據時代高校輔導員微信公眾號建設現狀調查問卷》學生版和輔導員版,并制定了輔導員訪談提綱。其中,每版問卷共31題,輔導員訪談提綱10題。
(三)樣本特征
本次調研共回收大學生有效問卷 11 027 份。按照性別劃分,女生5721人,占比 51.88% ,男生 5306 人,占比 48.12% ;按照學習階段劃分,大一4021人,占比 36.47% ,大二3548人,占比32.18% ,大三2091人,占比 18.96% ,大四956人,占比 8.66% 研究生及以上411人,占比 3.73% ;按照專業大類劃分,文史類3682人,占比 33.39% ,理工類2597人,占比 23.55% ,農學類1032人,占比 9.36% ,醫學類986人,占比 8.94% ,體育或藝術類1562人,占比 14.17% ,其他1168人,占比 10.59% 。
本次調研共回收輔導員有效問卷2256份。按照性別劃分,女生1244人,占比 55.14% ,男生1012人,占比 44.86% ;按照年齡劃分,25歲以下203人,占比 9% ,25-30歲965人,占比42.77% ,31-35歲457人,占比 20.26% ,36-40歲362人,占比16.05% ,40歲以上269人,占比 11.92% ;按照學歷劃分,本科及以下197人,占比 8.73% ,碩士研究生或碩士在讀1877人,占比83.20% ,博士研究生或博士在讀182人,占比 8.07% ;按照專業劃分,理工類533人,占比 23.63% ,文史類597人,占比 26.46% ,農學醫學類463人,占比 20.52% ,體育或藝術類311人,占比13.79% ,其他352人,占比 15.60% 。
三、大數據時代高校輔導員微信公眾號建設現狀分析
(一) 輔導員微信公眾號開設數量較多,但特色品牌不夠明顯
高校輔導員應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調查顯示,對于輔導員開設微信公眾號,學生的態度“非常歡迎”占 25.32% “歡迎”占 31.36% ,“一般”占 27.68% ,“不歡迎”占 15.64% 。由此可見,學生比較樂意輔導員開設微信公眾號。針對“您所在學校的輔導員是否有開設、運營微信公眾號”一題,選擇“有”的占52.34% ;關于輔導員公眾號數量,認為“較多”的占 39.24% ,“很多”占 12.86% ;但在調查中也發現, 50.29% 的輔導員認為輔導員微信公眾號“大部分不具備自身特色,千篇一律”,對所關注的輔導員微信公眾號提供內容的滿意程度,“很滿意”占 11.36% ,“基本滿意”占 21.32% ,“一般”占 33.64% ,“不太滿意”占 20.06% ,“很不滿意”占 13.62% 。
(二)輔導員微信公眾號功能日益豐富,但系統運營不夠規范
數智技術的發展使微信公眾號的功能越來越豐富。信息傳播形式不斷多樣化,支持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多種格式的編輯,使得信息傳播更加生動和豐富;交互功能不斷增強,具有人工回復、消息標記等功能,支持用戶分組和標簽功能,可以根據用戶的不同屬性和需求進行精準推送,提高信息的到達率和轉化率。同時,提供數據分析功能,通過分析用戶數據,可以構建用戶畫像,還能通過智能化技術的應用和跨平臺整合與協同,為用戶提供更加全面、便捷、個性化的服務體驗。完善的系統功能為微信公眾號的運營奠定了有利的客觀基礎,也增強了用戶的體驗感。但是,通過調查也發現,輔導員微信公眾號運營模式仍有待改進。在被訪談人員中, 56.82% 的輔導員表示其運營的公眾號采取單打獨斗、散兵作戰的模式,既沒有組建起穩定的團隊,也沒有制定規劃、建立規章制度等來確保公眾號的有序運行。調查顯示, 47.65% 的大學生認為所關注的輔導員微信公眾號推送信息的頻率不夠規律, 30.24% 的大學生會因為“推送不規律”而取消關注微信公眾號、 33.86% 的大學生會因為“存在僵尸賬號”取消關注微信公眾號、 43.56% 的大學生會因為“無創新、復制重復較多”取消關注微信公眾號、 28.69% 的大學生會因為“排版形式過于單一”取消關注微信公眾號。
(三)輔導員微信公眾號內容涵蓋面廣,但育人成效不夠突出
輔導員微信公眾號是一個集學習、生活、成長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具有內容涵蓋面廣的特點。調查顯示,輔導員微信公眾號包括思想引領、學業指導、生涯規劃、心理健康、校園文化、時事熱點、生活小貼士、師生互動等內容,能夠全方位滿足師生在學術、生活、社交、心理等多方面的信息需求。然而,根據調查,針對“您認為輔導員微信公眾號發布的內容對您的政治觀、價值觀、道德觀等有影響嗎”一題, [1]36.37% 的大學生認為“有”,46.21% 的大學生認為“有,但不明顯”, 17.42% 的大學生認為“沒有”; 30.25% 的大學生認為閱讀公眾號推送的國內外重大新聞消息等相關內容,對于增強政治素養“基本無效或無效”; 33.62% 的大學生認為閱讀公眾號推送的這些相關內容,對于提升道德修養“基本無效或無效”; 35.36% 的大學生認為閱讀公眾號推送的這些相關內容,對于心理疏導“基本無效或無效”。僅 19.53% 的大學生只要更新就會閱讀或是經常閱讀所關注的輔導員微信公眾號, 26.58% 的大學生閱讀輔導員微信公眾號內容的方式是“只看標題”。
四、大數據時代高校輔導員微信公眾號建設優化策略
(一) 找準定位,注重規劃,形成特色
輔導員建立微信公眾號不難,建設、運營微信公眾號卻并不容易。一方面,要找準定位。目標是行動的先導。輔導員微信公眾號要進一步推動高校工作的創新發展,必須樹立清晰、科學的目標定位。首先,受眾定位要清晰。微信公眾號輸出的對象是輔導員還是大學生,或是二者兼有,在建立之初就應根據建設者自身所擅長的方向確定清楚,確保受眾定位清晰,推送內容具有針對性,切忌模糊不清、人云亦云,以免弱化了實效;其次,功能定位要清晰。要明確微信公眾號的主要功能,如輔導員能力提升、信息發布、思想引領、心理輔導、學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校園文化傳播等。根據功能定位,規劃內容版塊,用以解決受眾真正面臨的痛點及問題,確保每個版塊內容都有其獨特價值和意義;最后,風格定位要清晰。要根據對象特點、主要功能等明確公眾號的總體風格,如相對統一的設計模式、符合角色定位的表述方式等。打造具有自身標識性的風格特色;另一方面,要注重規劃。要做好內容規劃,根據微信公眾號的定位以“年”為單位明確內容方向,規劃好內容主題,基于方向、依據主題、抓住重要時間節點,將線上線下活動相結合,制定出每季、每月、每周的內容日歷,確保內容推送有效銜接。要做好推送頻率及時間規劃,確定合適的推送頻率,在每周的固定時間進行推送,以培養用戶閱讀習慣。同時,還要注重互動規劃。設計規劃好與用戶互動的方式,如設置問答環節、開展線上活動、征集受眾意見等,及時回應用戶關注、回復用戶評論。此外,也可設計積分、優惠券、抽獎等激勵措施,鼓勵用戶參與和分享,增強互動性和黏性。
(二)組建團隊,建立制度,有序推送
輔導員微信公眾號建設是一項系統、長期的工程,應不斷加強管理以確保運營的規范性與可持續性。一方面,要組建團隊。
打造一支集策劃、采編、技術、美工、運營、推廣于一體的具有專業技能、責任心、團隊協作能力以及對公眾號定位高度認同的團隊。團隊成員應組成合理,涵蓋輔導員、學生代表和其他相關人員等,注重師生合作、梯隊搭建、分工明確、職責清晰、人盡所長,確保高效協作。同時,定期對團隊成員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定期對微信公眾號運營進行反思并總結交流,注重向優秀微信公眾號學習,取人所長,補己之短,提升團隊整體實力。鼓勵團隊成員參與外部交流學習、拓寬視野,提升團隊專業技能和市場敏感度。鼓勵團隊成員提出新想法,勇于嘗試新技術、新形式的內容創作;另一方面,要建立制度。制度是管理的基礎,是運行的保障。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微信公眾號運營制度,用制度管事管人,防止微信公眾號的更新隨心所欲,確保運行有據有序。建立內容審核制度,明確內容創作、審核、發布和反饋的完整流程,嚴格內容審核流程,把控推送內容的質量,確保推送內容的價值導向正確,避免低質量、重復內容的出現。建立推送管理制度,規定推送頻率,如每周發布不少于兩次,明確具體推送時間,避免斷更。建立分工責任制度,明確團隊成員的職責分工,確保每項工作都有人負責。建立激勵機制,對表現優秀的團隊成員給予物質或精神獎勵。建立反饋評價機制,關注用戶的反饋意見,定期對推送效果進行分析評估,分析公眾號的閱讀量、點贊數、轉發率等數據,評估育人成效,及時調整推送內容和形式,優化推送策略。注重隱私保護,妥善處理用戶數據,遵守相關法律法規,保護用戶隱私。
(三)依托數據,創新形式,精準育人
大數據時代,充分利用大數據帶來的數據價值紅利,促進大數據和學生教育的高度融合和雙向互動是新時代推動高校學生教育提質增效的實質所歸與應有之義。3一方面,依托數據,精準推送。運用數據,構建用戶畫像。利用微信公眾號后臺提供的數據分析工具,如用戶增長趨勢、閱讀偏好、互動行為等,構建詳細的用戶畫像。通過了解用戶的基本屬性、潛在需求和心理變化,實現個性化內容推送。同時,定期分析公眾號的閱讀量、點贊數、轉發率等數據,分析數據背后所潛藏的問題及蘊藏的規律,為后續的內容創作和營銷策略提供數據支持,確保推送定制化內容,信息精準觸達,提升用戶的閱讀體驗和滿意度;另一方面,創新形式,提升質量。緊跟熱點,融合創新。保持對時事熱點的敏感度,將熱點事件與輔導員工作巧妙融合,創作出既有趣味性又有深度的內容。鼓勵團隊成員發揮創意,嘗試不同的視角和表達方式,使內容更加新穎獨特。注重多樣化的內容形式,積極探索圖文、視頻、音頻、直播、小程序等多種內容形式,為用戶提供豐富的閱讀體驗。例如,通過短視頻展示校園生活場景,通過音頻故事增強情感共鳴,通過直播活動增加用戶互動等。在追求內容多樣化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內容的深度和質量。要深度剖析師生關心的社會話題、分享專業知識、講述勵志故事,提升公眾號的權威性和專業度。
五、結束語
本文在對高校輔導員微信公眾號建設進行深入調查與分析的基礎上,得出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和實用價值的結論。這些結論不僅揭示了當前高校輔導員微信公眾號在內容建設、運營管理、育人成效以及功能開發等方面的現狀,還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同時,也為進一步優化輔導員微信公眾號建設提出了相應的策略。這不僅為高校輔導員工作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也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大數據時代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有益參考和借鑒。然而,本文在樣本覆蓋面、技術指標深度等方面仍存在局限。未來可開展以下拓展研究:一是對輔導員微信公眾號運營效果進行歷時性跟蹤,探究用戶行為數據的演變規律;二是深化多源數據融合研究,探索輔導員微信公眾號與智慧校園系統的協同機制;三是開展跨區域比較研究,揭示不同教育生態下新媒體思政的差異化發展路徑。只有持續深化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方能在數字浪潮中共同推動高校輔導員微信公眾號建設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參考文獻:
[1]付欣.輔導員微信公眾號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
[2]梁欽,阮方明,王志強.輔導員微信公眾號運營狀況與優化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18(03):75-78.
[3]劉燕茹,洪濤.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維審視[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02):71-76.